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散文小说 → 黄土风情(河套叙事9)


  共有2232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黄土风情(河套叙事9)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小红柳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7055 积分:42608 威望:0 精华:33 注册:2008/12/11 19:35:00
黄土风情(河套叙事9)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25 13:14:00 [只看该作者]

  
       黄土风情(河套叙事9)
  
  自从到了巴彦高勒,接触面多了些,趋于一种多元化的结构。归纳起来有三个人文圈子。一个就是生活和战斗两年多的连队情感圈,哪里有我同学、同乡和交往密切的战友;一个是新的工作环境圈子,电影组、宣传科、政治部、师部、兵团和地方电影发行站等;还有一个自己生活所能感触的风土人情,因为咱们守着一个文化娱乐场所,就显得极其的丰满。
  
  连队到巴彦高勒需要两个多小时的汽车路程。连队探亲假断断续续也不少来人,巴彦高勒是他们的必经之地。科里也提醒我不要把礼堂搞成转运站。我为人随和,所以不少战友到我这里落脚。到了师部我的粮食供应从45斤锐减到30斤,其中只有9斤细粮,战友们来往总不能给人家吃粗粮,所以9斤细粮饭票全用于接待人上了,平时全部吃粗粮,不够吃是肯定的,这倒不碍事,连里的女同学总是给我留下不少粮票,她们吃不完,不过这粮票只能买粗粮饭票。因此,离开连队的我,每年吃粗粮的比例超过90%的,这都已经习惯了。不就是窝头、棒子面发糕、钢丝面什么的。不过我每年要回连队一到两次的,同学战友都将我作为“贵宾”接待,同学就想尽办法搞点吃的与喝的。如到海子里抓鱼,买一点罐头;这酒不费事,离不远的6连就有酒作坊,度数可高,能有70多度。还有一回他们到职工家偷鸡,来招待我,这些都是喝高兴了,才当笑话说。
  
  电影组只有三个战士,一位广播员兼放映员(女),电影组长(男),都是北京知青,还加上我。我们归宣传科领导,科里干部多战士少,但我们非常融洽,直接领导有电影干事和文化干事,两位都是东北的而且也都是38军转到兵团的。过大年一般不能回家探亲,也是我们最忙活的时候,吃年夜饭总是在他们两家轮着吃。整个师部我们礼堂是最为热闹的地方,组长和我都住在礼堂楼上,条件不错。炉子没有了却有暖气片。连里战士很是羡慕。
  
  其实在电影组最大的好处,就是学习东西多。首先放映员要考证的,这一点对我不成问题,似乎都是最好的成绩。虽然我是69届的(最差的一届),但是我69年至71年算是读了高中的。所以比较轻松的考出了具备四项内容的放映员证。其内容是35、16、8.75毫米这三种规格放映资格,再加柴油机发电,因为流动放电影,有时需要利用自带的柴油机来发电。再说我这两年高中就是学过柴油机发电的,那个年代就是以毛主席的“五七指示”为教学原则的。后来我还带过徒弟,有团里电影放映新手,也有咱们自己师下属的公社放映员,其中一位还是一位蒙族姑娘,名字叫“多秀美”,哈哈,姓“多”的可是第一回听说。这样也就多了解些关于蒙族的一些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可是他们多数也都汉化了。河套地区经过2000多年的屯垦戍边,汉人的人数占据多数。
  
  电影组主要是为师部和师属单位服务的,每次新电影首先满足他们,安排场次,分票等工作。我的盖戳速度是最快的,而且可以敲出节奏来。礼堂里的风土人情最能体现了,有人热融融一家享受文化生活,有孩子们快乐的瞬间,有恋人间的窃窃私语,有电影音乐和嗑瓜子声交响伴奏,有入场时的缓缓人群,有散场时拥挤潮流,有自行车流的那道壮观的风景线。有高声背诵着河套诗歌“飞鸽车车永久带,骑上车车谈恋爱,拐个弯弯炸个带,可把细细吓个坏”这样的诙谐场景。有河套姑娘和小媳妇组成的最亮丽的人群独领风骚,赛过任何一个大城市。也许那里的年轻女人是最幸福的,管她们叫“细细”、叫“袭人”,甚至有“生的伶俐长的俏,顿顿吃饭有人叫”;“老婆是怪,不娶要爱,娶了是害”这样的感叹!
  
  因为,放电影的关系,我们与地方上的县电影院来往很多,有些一个片子两家跑着放映,这叫跑片。电影片还要到车站托运,所以这一圈的人士都很熟。加上师部礼堂很不错的,所以地方上还会借用场地。有时候还有乌兰牧旗借地方排练节目。多次看过巴盟歌舞团排练节目。这水平就高得多了。后来才知道,赫赫有名的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就是从这个团出来的,不过那个时候她在呼和浩特学习,没有听到她的歌声。听她的曲子都是她成名之后的事了。我记得一位很年轻的女中音歌唱演员唱的也很好,她还是我们连派到内蒙艺校学习我战友的同学呢?是我的战友她告诉我的,所以跟她有些接触。她倒是蒙族,姓“乌”,名字记不起来了。当然,还有其他歌唱演员,水平都不错。
  
  有时排练会借用礼堂一段时间的,我发现蒙古族唱法是不相同的。我这人还喜欢问,有时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我那蒙古族徒弟就怕我问问题,她本来就不爱说话。其实我对蒙古族的好奇,是因为这个民族曾经是世界最强悍的民族,成吉思汗的子民是那么勇敢善战,蒙古族的歌声又是那样的美妙。
  
  说来也怪,那个时期我很好学。不仅仅要读毛选和马列的书,由于放电影涉及的知识面宽,所以还要学习机械学、电学、光学、声学。为了学习声学,我还自学了个把月的微积分,真得很离奇的。没有变数数学又怎么能懂得振动呢?我就好生奇怪地觉着,蒙族人说话和唱歌发声部位低,我一个南方人学不来的。因为发生部位低,所以气道相对就长,而气道长,变化就可能的多,变化多演唱技巧也就多。哈哈,我尽瞎捉摸!听着、看着他们练声,什么都有。有颤的、有爬的、有转的、还有气浪式的;这声可以在喉、腭、胸、鼻等不同的部位发出,还能感到他们胸腔共鸣声呢。他们告诉我,这就是内蒙长调所特有的演唱技巧。
  
  从乌兰布和沙窝窝的寂寞,到这黄土高原母亲河的奔流,只要你细心地聆听,深刻地感悟,不知不觉地流进了自己血液,改变着自己的灵魂。放过了风沙,也放过了风暴;追逐过彩云,也迷恋过花草;放牧着昨天,也放牧着明天;大河也拦不住,沙漠也挡不住。有一点感到欣慰和自信的,那就是我一个江南小子,却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为一个北方汉子。豪爽的个性,宽厚的心态,这不正是那块黄土地和母亲河对我的抚育和馈赠?真如德德玛演唱的那样,“走出巴彦淖尔都是好儿郎!”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t5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羸弱的身姿摇了又摇
 回到顶部
总数 21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