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散文小说 → 雪天遐想


  共有931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雪天遐想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沙海归舟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869 积分:5340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8/10/22 11:02:00
雪天遐想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9 14:11:00 [只看该作者]

       

雪天遐想

由于全球气候异常,位于华北平原渤海之滨的故乡,前些年冬季竟很难寻觅到白雪公主的倩影。我曾在博客上大发感慨,“怀念有雪的冬天”。去年情况有所好转,雪花几次不期而遇。不禁欢呼:“久违了,津门的雪” 。今年(2010年)的“第一场雪”,不仅“来得比往年更早一些”,而且听气象部门权威说法,降雪量是59年以来最大(也许是我辈今生所见到的家乡最大的雪了?)。元旦假期三天,后两天大雪纷飞。望着窗外越下越大的雪片,不禁想起许多与雪有关的文字、话题和往事,自称“遐想”,或许就是“ 瞎想”吧。

首先是触景生情。回想起曾经学过、读过的有关雪天、雪景的诗词、佳作。细细品味那些优美文字刻画出的美妙意境。“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极度夸张,“席”片比“鹅毛”,气魄可大多了;“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咏雪》?)——风雪交加,漫天飞白,天地间混沌一片;“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长城内外唯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江山多娇 、银装素裹、 分外妖娆。描绘雪景最蔚为壮观的,当属这首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

吟诗赏景,我忽然心血来潮,萌生了从诗文佳作字里行间探寻古人、前人雪天行径的冲动。

雪天,古人都在干什么呢?有的消闲——“踏雪寻梅”,“独钓寒江”;
有的访友——“雪夜访戴”;有的拜师——“程门立雪”;有的对酌——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
《问刘十九》;有的驰骋疆场、雪夜追穷寇(“夜遁逃”的单于)——“欲
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有的寻访贤才,讨教建国
大计—— 刘备三顾茅庐,诚邀诸葛亮出山辅佐。第二次探访正赶上大雪天,
沿途但见“彤云密布,瑞雪菲菲,山如玉簇,林似银装”的隆冬景致(《三国
演义》);有的落难江湖,苦寻出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侥幸躲过奸
贼纵火暗算一劫,手刃仇敌,夜奔梁山……(《水浒传》)

雪天,前人(这个词或许我用得不恰当)都在干什么呢?万恶的旧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漫天风雪一片白”,《白毛女》她爹杨白劳年关躲债、有家难归。“漫天大雪纷纷扬”,《洪湖赤卫队》队长韩英当年出生在洪湖一艘破渔船上,父亲命丧渔霸枪下,孤女寡母漫天大雪去逃荒。有压迫就有反抗。“红军不怕远征难”,“革命理想高于天”,爬雪山过草地,走出“雪皑皑 野茫茫 高原寒 炊断粮”的绝境,胜利到达陕北,开辟了中国革命新局面。抗联,“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周旋于白山黑水之间,顽强坚持敌后抗日斗争;解放军孤胆英雄杨子荣,“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为剿匪先把土匪扮”,“打虎上山”擒匪首;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爬冰卧雪、鏖战在三千里江山;边防军,冰封雪崩无所惧,坚守哨位保国门,枕戈待旦迎击居心叵测的“冰山来客”;石油工人,“头顶天山鹅毛雪”,以振臂“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英雄气概,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唱响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时代最强音;草原英雄小姐妹,在暴风雪中艰难行进,奋不顾身勇敢保护集体的羊群……(这最后一条表述显然有点儿不妥,龙梅、玉小姐妹似乎与我辈年龄相仿,不宜称之为“前人”吧?)

“大雪留痕”。忆古人,想前人,接下来自然而然联想到《我们的足迹》(借用某次“知青摄影展”的大名)。

雪天,我们老三届这辈人,青少年时期都干什么呢?

“小儿郎上学堂”的时候,“少年不知愁滋味”,一赶上下雪天,就找到了疯玩儿的机会——滚雪球!堆雪人!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堆雪人的场景。小雪人头戴破草帽,肩扛一把扫帚苗,红鼻子是胡萝卜做的,黑眼睛呢?是两粒煤球。(现在时过境迁,堆雪人的材料也更新换代了。冬季菜价飙升,有胡萝卜,自己还舍不得吃呢!做饭燃气,取暖集中供热,煤球难觅。逼得人们开动脑筋、废物利用——装蛋卷的空纸筒做雪人的鼻子;彩色塑料瓶盖当雪人的眼睛,红色废塑料袋当雪人的头巾,堆出的雪人更漂亮、更时尚)。

到了中学“毕业”(只要属于老三届范畴,哪怕仅读了一、两年书,“到点儿”一律准予“毕业”,没有听说谁是“肄业”的),我们赶上文革,大部分人上山下乡。日后,有人“自命不凡”,诙谐调侃:——四十年前咱就荣幸的当上“知识青年”,能与“旧社会吃过糠、抗日战争扛过枪、解放战争负过伤、抗美援朝跨过江”的前辈们相提并论,“不冤”!

遥想当年,笔者插队内蒙偏僻小村,衣食堪忧,哪有赏雪、“遐想”的闲情逸致!还是为摆脱饥寒交迫的窘境,多干点儿实际的吧。曾经为冷屋、火炕增温,冒雪外出寻燃料,捡牛粪,搂柴禾;曾经在集体户土屋里挖空心思,奇招御寒——穿棉衣戴棉帽“全副武装”钻席筒上炕就寝,挑灯夜战、烧开水烫冻土和泥“打隔断墙”,以期阻断“八面来风”;曾经为果腹、解馋,冒严寒到村外雪地里搜寻冻死的“无主”家禽,偶尝一顿天公赐予的“百鸡宴”……

谁料到,潮起潮又落,“峰回路转”。自打《今夜有暴风雪》,国家果断调整下乡政策,不但大批知青飞离广阔天地回到自己的故乡,连“牛鲜花”们也搭车借光跟着进了城……

 


 回到顶部
总数 13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