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散文小说 → 屯垦戍边反思录之六:化干戈为玉帛


  共有1519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屯垦戍边反思录之六:化干戈为玉帛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行者足音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88 积分:1125 威望:0 精华:9 注册:2008/7/21 11:02:00
屯垦戍边反思录之六:化干戈为玉帛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8/25 9:13:00 [只看该作者]

 

之六:化干戈为玉帛

                     

   随着中苏关系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交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的重点遂向中苏边界转移。大批转业军人、城市青年应召加入军垦大军,我们就这样怀着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了西北边陲的阿拉山口。

   阿拉山口边防站正处于大山山口,地势险要,风暴寒流频发,气候环境恶劣。最初几年,兵团农场年年派遣军垦战士去哨所协防,加强守边巡逻力量。各连队在开荒生产的同时也加强了军事训练,实行军事化管理。虽然枪支武器不足,但早上跑步、半夜紧急集合却是常事。驻地紧邻着一条废弃的中苏铁路线,路基高卧,电线杆耸立,就差铺轨了,却因中苏关系恶化而夭折。当时,中苏双方互为“假设敌”,剑拔弩张,一有风吹草动便如临大敌,但却始终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正面冲突。

记得初到农场头几年,连队动辄便搞紧急集合,半夜三更常在睡梦中被尖锐的哨声所惊醒。众人紧张地列队、呼号、跑步前进,目标就是艾比湖畔的那条铁路路基。训话教育之后,顺便拆电线杆扛回驻地,准备盖宿舍盖礼堂使用等于半夜加班却没有加班费,累得大家苦不堪言。领导言之凿凿地说,这叫备战、生产两不误。

   珍宝岛事件发生后,局势骤然紧张。上级给连队装备了少量反坦克武器加强备战,开展军事演习。用枪榴弹(?)对准荒弃的土屋土墙,实弹练习炸坦克,似乎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毛主席、周总理逝世那年,部队进入一级战备。秋末,忽有消息说:苏修即将从阿拉山口一带大规模入侵。此时正是文革后期,生产生活秩序紊乱,人心惶惶,谣言四起。生命毕竟是最宝贵的,于是人们纷纷想法撤回内地。车辆稀少的乌伊公路一时车辆稠密,有人竟携家带口把拖拉机开上公路,直奔乌鲁木齐。火车票、长途汽车票一票难求。一个老职工骑着新买的自行车赶到博乐市,见有汽车开往乌市,立即扔掉自行车也不顾老婆孩子了,只身挤上长途车真像逃命一般。事后才知道,对方不过在搞一次例行的军事训练,竟引发了关乎生死的一场虚惊。

   我总觉得,其实,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人与人,家庭与家庭的关系一样,若存在了隔阂、成见,缺乏了解、信任与沟通,往往容易造成误解、敌意甚至意料之外的恶果。我们都是普通人并非政治家、外交家或军事家,对中苏关系的历史内幕知之甚少,但谁都不愿意打仗,兵荒马乱的有什么好处?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可以讲是各国人民之间最基本的意愿。互相对峙为敌,长期备战,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的安宁富裕。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是最浅显最明白的一条真理。当然,如果谁想侵占祖国的领土,哪怕一寸土地,我们也绝不答应。

   历史进入新时代,阴霾尽扫见霞光。2006年当我借机重返阿拉山口,它已建成为中哈国际铁路的最大边境口岸,那曾经废弃的铁路线,今天以友善、宽广的胸怀重新呈现在我的面前。繁忙的铁路编组站、欧式风格的车站塔楼、大跨度的仓储物流加工车间、一列列满载原油的列车,交织着火热忙碌的边贸景象。车站跟前,应运而生的开发区投资企业聚集,已初具规模。办公大楼、宾馆饭店、别墅院落一应俱全。高高矗立在山坡上的边防检查站,黑色花岗岩筑成了山字形的威严院门,端庄、宏大的建筑物上五星红旗猎猎飘扬,肃穆而庄严。欣欣向荣的边境口岸,使往昔这荒无人烟的边陲之地生机盎然,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旺盛活力。中哈友谊日益巩固,经济交往和民众往来紧密而频繁,展现着广阔美好的发展前景。

   变敌视为朋友,化干戈为玉帛,这是顺应时代潮流的的历史变革,是用多少人为之牵连受过的惨痛教训换来的,值得人们永远珍惜和维护,愿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友谊长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