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散文小说 → (评论)相互提气,凝聚人气,焕发朝气!


  共有2480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评论)相互提气,凝聚人气,焕发朝气!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孙书权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2509 积分:14800 威望:0 精华:25 注册:2008/5/25 15:27:00
(评论)相互提气,凝聚人气,焕发朝气!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0/22 17:07:00 [只看该作者]

 

 

 


   随着《中国知青网》成立大会的圆满召开,中国知青网会员陡增800多人,1000即望,以后还会大量增加。能够凝聚人气、办好网站主要靠管委会的正确指导和各版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众知青会员的支持。《小说散文》和《诗词歌赋》版也随大气候,人气见旺。

    这里想说两点与大家交流:作为版主我管理中坚持的原则需要大家知道。“出以公心”是首先要坚持的。我是坚持“认文章不认人”。文章好,有特色,有新意,有诚意,就给予鼓励支持。我也有许多文墨朋友,但不搞私人关系,就看文章的水平。我想作为版主只有出于公心,才能鼓舞大家,办好栏目。当然我的点评和“加精”不可避免有个人主观的色彩,但从我本心还是尽量出以公心的。

    我曾在其他几个网站发过文章,领教过一些人私心偏重搞“武大郎开店”,学白衣秀士王伦,结果好写手都气走了,好作品都流失了,只剩下几个粘稠的老友在那里一个劲地灌水。这样的栏目这样的网站不会持续长久,我不会因袭那些人的老路,我相信中青网也不会的。

    对于加精的文章,我掌握的标准:1,确实是公认的好文章,即使我本人有保留意见,但大家都认为不错的;2,确实有新意、代表知青的水平,即使大家一时不认可,但也不能埋没;3,在这里辛勤写作,过去动笔少,一旦有很大的进步,就给予鼓励;4,对于一些写作水平很高的,也不是篇篇加精,我想这些朋友也能体谅。5,随着作品的大量涌现和相互跟贴的增加,以后我不可能每篇作品都点评,希望大家谅解。

    此外,我对大家也提点希望和建议:一是,多写作品,多练笔。来这里发表作品我们就是交流情感,愉悦心情,就是追求快乐,就是玩,但玩也要玩出兴趣,不断提高水平,自己才有兴趣。提高水平的办法只有多写多动笔。对于我们这些不年轻的朋友,多动笔可以练脑,可以养心。试想,当你沉浸在一个自己构想的环境里,那种美可以陶醉自己,对你的身心绝对有好处。当然也不能过于劳累。这点,我们应该向冷雪峰大哥学习,他身体不好,每天笔耕不辍,长篇小说连载,散文诗歌全涉猎,质量上乘。我给两个版搞了个文章数量排行统计,只是作品数量的统计。从统计中也能看出人们动笔的情况。

    二是,多跟帖。有朋友曾说,中知网起点高,亲和力不太强。朋友的话绝对是善意的,确实值得深思。亲和力除了版主要发挥作用,再就是靠大家。确实我也感到,《小说散文》和《诗词歌赋》版“跟贴”太少。因此,我号召大家多跟贴,多评论,相互提气,相互鼓励。一般人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是不足的,我写长诗〈〈斑斓人生我们曾走过〉〉,自己写完没有底,好心的朋友在知青聚会上念给大家听,反响很不错,我才想给《上海知青》投稿,他们刊载后自己的信心就来了,写起来也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别人的鼓励非常重要。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体会,自己吭哧吭哧写了半天,改了几天,发到这里,如掉入死水,心里能不憋闷?如果大家跟贴加以评论,即使是争论,也比没反响好。

   分析跟贴少的原因:主要怕得罪人。来这里就是高兴,干吗惹人家不高兴啊,人家不高兴,自己也不高兴,都这么大岁数了没必要;看不上的文章,不想批评更不想说好的,于是不吭声;还有人时间比较紧,发了作品就走,等别人评,自己水平可以,肯定有反响。

    我们这代人有许多优点,是现在孩子们身上所没有的,但我们普遍的毛病是好面子,没有现在孩子们直爽可爱。

    知青这个特殊身份把我们聚合在这里,我们都是生死与共风雨同舟的知青兄弟姐妹,相互争论几句又如何?什么叫交流,都说拜年的话不是交流。我希望打破这个习惯,让文坛有生气。我们不搞文人相轻,我们也不是文人,我们是知青哥们儿,知青姐们儿,说深了说浅了,都可以相互谅解,只要出于真诚。我非常希望,象当年我们在乡下,在风雪的夜晚,大家围着火炉聊天神侃何等快活,我们要把网站办成知青热腾腾的家,欢声笑语的俱乐部,让我们越活越年轻,充满勃勃生机。

    还是标题的话:相互提气,凝聚人气,焕发朝气!



 回到顶部
总数 28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