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散文小说 → “油司令”


  共有1110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油司令”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冷雪峰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3284 积分:25040 威望:0 精华:38 注册:2008/9/11 11:37:00
“油司令”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11 17:56:00 [只看该作者]

 

“油司令”

 

67年年底,我们852农场的两大“造反派”,在宝清县武装部工作队的帮助下,实行了大联合以后,成立了从总场到各个分场以及生产队的各级革命委员会,夺取了各级的党政领导权。于68518日随着总场成立的“群众专政指挥部”后,分场和生产队也都成立了“群众专政指挥部”,并不断地把“走资派”、“瞎参谋、烂干事”还有像我这样的“坏头头”和以前两派都批斗过的“地、富、反、坏、右、牛鬼蛇神”又重新揪了出来。一边组织进行着大游斗、大批判,一边对这些人进行着“劳动改造”。

68年的夏天,分场“群专指”(群众专政指挥部的简称)安排我们“老黑”(当时把受到批判的人都称为“老黑”)到分场的榨油车间去进行“劳动改造”。

榨油车间是我比较熟悉的地方,因为659月,我曾经带领我们新成立的农业中学班的同学,到那里进行过三天的勤工俭学劳动。我不但认识了那里的很多工人,更结识他们的负责人“油司令”。

这个“油司令”的真实姓名叫尤狮岭,他老家在山东沂蒙山区尤家庄,听说他家房后有座大山叫狮子岭,所以他出生时就起名为“狮岭”了。在农场建立初期,他就从山东支边来到了农场。因为他在老家就干过榨油的工作,所以农场筹建榨油车间时,就责令他配合一个转业军官负责筹建车间的一切工作了。榨油车间建成后,他就是那里的车间主任,因为他的名字与“油司令”谐音,所以人们都喊他为“油司令”。

说起这个“油司令”,给我的印象最深。他不但工作认真,吃苦耐劳,为人特别真诚直爽,是人人都尊敬的劳动模范。还是我的救命恩人呢。虽然我们是对立派的,在我们老黑被游斗时,他又是专门负责押送我的“红卫兵”,但是他从来没有对被游斗的任何人采取过过激行为。

就在前几天一次到生产连队的游斗时,我和其他的“老黑”都挂着大牌子,低头站在解放牌卡车的车厢板边上。他突然把我猛地向旁边一推,接着就听他“啊”的一声,与此同时,我的后背也被什么东西砸了一下……他的胸部衣服很快就被鲜血染红了。啊,那是一块打向我头部的砖头……回去后,才知道是在以前辩论中,多次被我击败的对手,为了表示对“阶级敌人”的“革命精神”,才对我下毒手的,那砖头的力度,要是打在头上……

这回重返故地参加“劳改”,心情并不紧张。因为是“油司令”亲自“押解”和安排我们参加各项劳动的,在那里我们干得都很舒心。

上次领学生来勤工俭学时,只是干些向库房里卸大豆和向外运豆饼活而已。这回的“劳动改造”却是从把破碎大豆摊到炕上加热,直到耪朵榨油的全部操作了。

这分场的榨油车间,是在一个低矮的大草房里,这大草房与其他的草辫子拉和成的草房一样,墙体能有50多公分厚。这十二米长六米宽的大草房分为三部分,中间是六米长的榨油车间,它正南面的当中有一个低矮的大门,为了保持室内的温度,在大门的外面还有个向东开门的门楼。在两边各有一扇一米见方的小窗,平常不但不打开,而且玻璃上都糊满了油烟子和灰尘,室内光线特别暗,白天也只能靠电灯照明。大车间两边还有两个侧门,东面的侧门里是成品油和豆饼的库房,并与大车间有内门相通。西面的侧门里是进料的库房门,也与大车间有内门相通。榨油车间靠西北面是一铺水泥抹面的大炕,在炕的东南角上,也就是正对着大门的位置,连着一个6印锅的小炉灶。炕的北面安装了一台辊轧机。东面的地上是用厚柞木地板铺就的地面,经过常年的生产劳作已经是光亮无比了。靠东墙附近非常牢固地树立着一排四个连在一起的榨油机。据说这还是当时比较先进的螺旋式榨油机呢,比起宝清县杨大房的用大锤打木楔子的榨油机要进步多了呢。

所谓螺旋式榨油机,它的构造是;用四根(300×100×10)毫米的槽型钢焊接成的2米高1米宽的长方型架子,而后牢固地夹在两根上面连着房梁,下面固定在木板地面上的大柞木柱子之间。这长方型槽钢架子的下面固定着一个七十公分直径、五公分多厚的外圈有凹槽的铸铁圆盘。这凹槽是收集轧出来的豆油用的,凹槽上有个漏嘴儿直通埋在地下面的大油桶里。钢架子的上面,相对应的也是个大的铸铁圆盘,只不过是六十公分直径。除了五公分厚的圆盘外,在上方还有与圆盘铸在一起的五公分见方的围边,这一圈围边上还有四个均匀分布的五公分的豁口。铸铁圆盘的中心连接一个十五公分直径的矩形螺纹的大螺杆,长能有一米八左右,这螺杆与上面固定在槽型钢上的螺母啮合,随着圆盘的转动,大铸铁圆盘可以上下的运动,就是用它向下的压力才能轧出油来。

经过亲身的体验,才知道榨油的工作是件非常艰苦的劳动。农场的老同志都知道;热出油,冷出酒的道理,因此暑热的夏天,才是榨油的最好时机。这时不但外面炎热无比,车间里的热炕、火炉子、热气腾腾的豆箔与那小门小窗户,一点风都不通的环境,真比现在的搡拿房还热呢,就是不出力气也会汗流浃背的,更不要说在这种环境下干体力劳动了。

我们是刚刚开始榨油劳动,什么都不会,“油司令”找来了几个老工人一直在帮助我们。因为是两班倒的工作,上一个班不但拉紧了四朵儿油轧,还把几百斤的破碎大豆都铺在了大炕上,进行加热处理,为下一班作好了准备。我们刚到车间,“油司令”就安排体格比较弱的原副场长去负责管炉火,并要求他首先把炕上的已经加了热的破碎豆粒向辊榨机那里堆起来。还有一个人负责开动辊轧机,把已经炕热的破碎豆粒碾压成豆箔,并且把它们运到锅灶旁边,以备榨油用。其余的六个人都去卸朵了,就是把上一班轧过油的豆饼卸下来,并运到库房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