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散文小说 → 四十五年祭


  共有915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四十五年祭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直罗老赵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07 积分:4582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3/4/3 22:15:00
四十五年祭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1/18 9:53:00 [只看该作者]

难忘的四十五年

四十五年前:

记忆中的一九六九年初:

一九六九年一月十九日上午十点整,北京站第一站台,一列绿色的列车在敲锣打鼓的欢送声中拉响了汽笛,刹那间撕心裂肺的哭声响彻整个站台, 列车缓缓的在哭声中驶离了站台。车上一张张稚嫩的脸茫然的看着就要离开的北京。

一九六九年一月二十日下午四点十五分,列车一声长鸣来到了铁路的尽头,停靠在铜川站里,站台上稀稀拉拉的欢迎人群挥舞着五颜六色的小旗欢迎这一群有着娃娃脸的下乡知青,他们排着并不整齐的队伍来到铜川某中学的教室,晚上吃的是白面馒头大肉烩菜。

一九六九年一月二十一日早六点四五十辆军用布篷卡车马达轰鸣,车轱辘上绑着铁链子停在学校门前,二三十个人乘坐一辆卡车上路了,车上的温度比室外还要冷,冻得车里的人们脚都没了知觉。

一九六九年一月二十一日中午汽车经过强烈的颠簸来到了一个小山沟,在一个挂着陕西省富县直罗公社革委会牌子的院前停下了,在这里吃了最后一顿免费的午餐,两样面馍馍和飘着红油的豆腐烩菜。

饭后一挂三套车拉着我们的行李,五个男生六个女生跟在车后面 徒步七华里来到了一个只有二十余户人家的小山村,在半山腰上一个没有院墙的窑院前,我们男生住进了一孔十三四平米的小土窑里,在这个土窑里我生活了三千多个日日夜夜。

一九六九年二月十六日戊申年除夕,没有饺子也没有鞭炮声,只有土窑洞里女孩子的哭声。

一九六九年二月十七日己酉年初一,没有欢乐的春节。依旧是女孩的抽泣声。

······。

一九七七年七八月间我的小土窑窑面垮塌了一回,幸亏我当时外出了,整修后我又在里面住了三个多月,我办理了病退回京的手续。

二零零三年回乡时小土窑已经彻底的坍塌了,其余土窑已破败不堪,只有一孔窑里住着一位孤独的老人,当年的生产组长徐有才。曾经我的直接领导。

这两天竟想起了六九年一月的一幕幕,含泪去派出所迁户口,办完手续自己就不再是城里人了,下个几个推着借来的三轮车往学校送行李,哥几个临别前凑上几块钱买个小肚,弄几瓶气酒一盒烟就算是告别了。

母亲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的为我们把衣衫缝好,把袜子补上前后掌,泪水从满是皱纹的脸上滴了下来······。

十九号早晨我们拿着登车证从四面八方赶往了北京站······。

 

时光荏苒又是一年的这个日子:

翻开日历二零一四年一月十九日赫然入目,是感慨还是什么感觉我自己也说不清了,这一天对我来说真的是刻骨铭心的一天,每年当我看到这一天时我都会想起那红色血腥的年月中的苦辣酸咸,我就是从那一天开始走上了我的人生之路,四十五年前的今天我就是在这一天坐上了一列绿色的专列被送到了一个陌生的高原当了一个挣工分的农民,在这条路上开始了我坎坎坷坷的人生的第一步。

四十五年前在红色风暴中的华夏大地一切都在革命的吼声中倒退,工厂停工,学校停课,一批批学生完成了他们不上学的学业,他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惹是生非,原因就是没有学可上,更没有工可做,最终城市终于容纳不下了文革初期的小闯将了,在革命的风暴中就会满处革命的红卫兵突然变成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反倒成了一种新的不安因素影响城市的稳定革命的从深发展,直接影响到革命是否能成功的大事了,还是伟人聪明睿智,伟人一句话巧妙的化解了这一日益加深的矛盾: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最新最高的指示发表令人们欢欣鼓舞,载歌载舞,兴奋异常,无比忠于伟人的我们坚决贯彻,认真执行,就这样我们在敲锣打鼓的欢送下,胸戴大红花头顶着知识青年的光环,无比光荣的到广阔的天地里去大有作为去了。

文革造成的停滞就这样以我们用青春年华为代价缓解了无工可做无学可上的尴尬,缓解了城市被膨胀的压力,缓解了由于动乱造成的城市失稳的危机,可是我们却被付出了我们的人生中的最宝贵的一段时光,我们的青春成了被牺牲的一段大好时光,我们从被捧到顶端的革命闯将瞬间变成了被改造的对象,我们的漫漫人生路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展开了,在我们的面前是一条充满坎坷的下乡之路,下乡之路难呀,难于上青天,噫吁兮!危乎高哉!

广袤的大地上我们开始了最原始的积累,我们扶犁耕田,我们挥撅开荒,我们进山砍柴,我们打谷扬场,就连最古老的连枷这样的农具我们也在生产实践中被我们所掌握,我们这些被再教育的知识青年迎着太阳起伴着月儿归,我们在实践中终于懂得了在黄土高原靠天吃饭是不可抗拒的,实践中我们知道了生活的不易,为了填饱肚子我们必须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我们在接受再教育的同时我们还为偏远的山区带去了社会的文明,下乡这一举动意外的拉近了城乡的距离,我们在山村里感受到了朴实的民情和民风,闭塞的山里面通过我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本来是缓解城市压力的无为之举没想到竟有如此的收获,更有那锤炼了我们的筋骨练就了我们的意志品质的丰硕成果。闭锁落后的山区第一次的见到了现代的文明,可是为此付出成本的当然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宝贵的青春。

<!--EndFragment-->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