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三晋大地 → 插队时的信


  共有2320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插队时的信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马营海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13 积分:1350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10/10/18 13:08:00
插队时的信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3/24 16:27:00 [只看该作者]

我们在农村插队的时候,你知道什么人最受学生的欢迎吗?既不是队长,也不是会计,更不是公社来的干部,而是邮递员。

文革中,每个同学的家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当然,形式是不一样的,出身好的,苦大仇深的,按那时的说法,是受到革命的洗礼,经风雨、见世面,得到了锻炼。出身有问题的,或者是有当权派的家庭,那可就复杂了。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每个插队学生都受到家人牵肠挂肚的惦记和关怀。同样,我们从繁华的首都到了贫瘠的农村,内心也是割舍不下温暖的家庭和慈爱的父母。尤其是那些被革命弄得支离破碎的家庭的孩子,内心的痛楚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在当时能解决两地思念的唯一方法,只有通信。通过信件,孩子向父母倾诉自己的思家心情和艰苦的处境。通过信件,父母跟孩子叮嘱要注意的事情和家中的惦念。通过信件,把一家人的关系紧紧地绑在了一起。通过信件,给那些受伤的心添加少许藯藉。当时,只有信件才能给我们带来丝丝暖意和希望。大家对信件的盼望,简直到了梦寐以求的程度。杜甫在《春望》诗中写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你看,仅仅才三个月,杜甫就觉得来封家信价值万金。我们远离父母到异乡插队何止三个月,来一封家信得抵多少个万金啊?由此可见一封家里来的信在我们知青心中的分量了。

老宫,一位四十多岁憨憨厚厚的中年汉子,是负责我们那个村的邮递员。到农村时间长了,大家摸到了老宫来的规律,每隔五天,在上午十点左右,如没下大雨或大雪,老宫一准会出现在村口。一到那个时间,所有的同学,不管干什么,那怕正在远远的地里干活,也会放下工具,急匆匆的跑到村口,欢迎我们学生心目中的送信天使。

在一个老宫要来的早晨,大家早早的聚集在村口,凝神贯注地望着远远的山路,每个人都沉默不语,各自盘算今天能不能收到家里的信。我记得在当时好像大家都不敢说话似的,好像一说话老宫就不来了。

慢慢的,远处山路上出现了一个小黑点儿,随着黑点的越来越近,那身绿色的邮递员服装也越来越清晰。这时有人轻声说:来了,来了。。。。。。大家雀跃了,话也开始多了,纷纷说出自己的祈盼,都希望收到的信越多越好。

老宫终于到了跟前,大家一窝蜂的把他围起来,七嘴八舌的问:“有我信吗?”“有我信吗?”焦急之情溢于言表。老宫是个有心人,时间长了他知道这些学生对信件的渴望胜过一切。事先,他就把每个人的信都归整好了,用小线给捆在一起,又好拿又好分。只见他一边用手挡住胡乱伸过来的手,一边说:别忙,都有,都有。说着,拿出一大摞信,叫道:某某某,你的。话音未落,一只手飞快的从他手里把信夺了过去。就这样,一会儿的功夫,所有的信件分发完毕。有几个没拿到信的同学,带着疑问的眼光看着老宫,老宫拍拍手,带有歉意的说:没了,下回,下回就来了,在路上呢。说着,一偏腿,骑上自行车,奔下个村庄去了。

这时候你再看收到信的同学,性子急的或家里有事的,早已迫不急待的撕开信封,一目十行的看起来,看到高兴处,大嘴都咧到腮帮子上了。家里或有不愉快消息的,一付愁眉苦脸的样子,让别人看了心里也难受。没有收到信的,怏怏而回,一下收到几封信的,兴高采烈,遮盖不住激动之情。

下午或晚上,就开始了新闻发布会。第二天,北京发生的事,差不多就传遍了全村。

举报帖子
使用道具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总数 19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