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三晋大地 → 知青运动的评价体系(安育中 文)


  共有1988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知青运动的评价体系(安育中 文)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远山净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54 积分:1598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1/4/5 10:1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12/21 12:15:00 [只看该作者]

  

<!--EndFragment-->

  

             读《知青运动的评价体系》有感

    拜读了安校长的大作,颇有感触,为您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热心研究而钦佩,也为您的知识深厚而折服,本文在东西南北大家谈栏目争论的异常激烈,现移至三晋大地,作为山西的插友,赞美的话不说了,就谈谈不同的意见,愿与您进一步商榷。

一、文不对题,说答非所问,论点论据挨不上

    本文提出四个论点:

1.把知青运动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中去考量;

2.把知青运动放到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实践中去考量;

3.把知青运动放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探索和实践中去考量;

4.把知青运动放到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探索和实践中去考量。

    我愚昧地认为有些牵强。中国知青上山下乡作为一场运动,是否应该定格在1966年以后的文革时期,这点非常重要,前后有本质的区别。虽然从1955年始就不断出现垦荒队、回乡落户、屯垦戍边、创建共青城等,但范围小,参与的主体并非全部是在校学生,没有形成强制的制度,带有自愿的原则,所以说不能称之为运动,何为运动,我们这一代人并不陌生,运动一来,先动员,后深入,人人参加,人人过关,如“三反五反'运动、“反右派运动”、“一打三反运动”等等。文革伊始的上山下乡才成为真正的一场运动(正如安校长题目所说的《知青运动》),全国动员,全民参与,无条件服从,高压逼迫,强制执行(对所谓“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违背了国民个体的意愿,更有些未成年的少年参与,就更不符合民生意志和社会道德了。除部分有背景的军人子弟可以参军逃避插队外,已没有了选择的余地。安校长将前后两种不同性质的上山下乡形式混为一谈,混淆了本质的区别,得出一种结论显然是片面的,将不同性质的两种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放到自拟的四个“探索和实践”中去考量,真是离题十万八千里,风马牛不相及,前面是“中国陷入地方割据、军阀混战局面,走共和体制道路宣告失败、辛亥革命了、孙中山了”等等;后面是什么“改革开放32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0%,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贡献率、对外贸易、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最后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这些话没错,关键是放的不是地方,所答非所问,根本与文革产生的知青运动毫无因果关系,如同想要过一条小河沟,最多挽起裤腿迈步就行了,没必要“考量”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乘坐的是五桅航船还是九桅航船,把中国近百年的事数了个遍,只是在炫弄一下研读了中国现代史,凑凑文章的篇幅罢了,用老百姓的话讲,虚头玛瑙的太多,干货不足。要说第四个论点:知青运动与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关系,多少靠点谱。无可置疑,1700万知青群体当然会涌现出一些优秀人才,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更得益于1978年恢复的高考制度,成为了各条战线的人才,有幸担任各级领导,但从各年龄群体成才比例分析,无疑是最少的,知识改变命运在这里得到真实的体现,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阻碍了广大青年一代的成长,君不见,现在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仍是上山下乡的一代,难怪上海张维敏代表的一批贫困知青维权已八年,政府还没有给予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对比之下,安校长的立论是否显得不靠谱了吗。(接下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