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回城的话题说起来,每个人都有故事。
回城,这在下乡后的第一年还不强烈,农村的新鲜劲儿还没过够,再说当时也没有回城的消息。但几年后,插队的可以抽调回城;表现好加上出身清楚的可以推荐上学;有“关系”的可以转插、当兵;家里孩子少的可以办“困退”;有病的可以办“病退”;……知青越来越少,这时知青们坐不住了,“何时能回北京?”、“怎么能回北京?”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但由于当时的形势,这个想法,只能心里想,偷偷说,还不能大张旗鼓地说出来。尤其是75年以后,整个知青群体想方设法回城,已经是大势所趋。有几个实在想不出办法,年纪又大的知青只有硬着头皮,在当地结婚,我们那里就有老高二的中专生先后结了婚。而一些“坚定”的“回家派”一直坚持不谈恋爱,尤其是高中生,尽管有人追求,也硬着心肠,一口回绝。有的直到今天仍是独身一人,可谓“时代误人”。
我是七一年开始谈恋爱,当时两人就说了“不回城、不结婚”。一直到七四年底,她回城了,我仍在边疆。好多同学都说“吹了吧!你们不可能了。”我看“上学”的希望一天一天的渺茫,当兵也是痴人说梦,转插也是没有门路。七五年开始,在哥哥同学的“指导”下,开始办“病退”(我有一篇文章在《彩云之南》版,详细记录我的病退过程),直到七六年年底,回到北京。其中的艰辛也是难于述说,当时被“弄虚作假”“欺骗国家”一事,良心上受到极大的折磨,但“回城”的诱惑太大了,何况还有一个你深爱着的女孩儿在等着你!?
总算“回城”了,但由于回来的知青太多,等了一年还未“分配”,年龄一天一天大了,女朋友也工作了,也该结婚了。终于,在1979年的春节,在我即将跨入三十岁的时候,也是我们的恋爱经过了“八年抗战”之后,结婚了。而后又是“两地分居”九年,1988年,终于她调来了北京。我们才过起了正常的生活。
您说,我们这一代,多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