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老三届的人生轨迹与反思
——读林小仲的《梦随风万里》
王震亚
说起“老三届”,乃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总数约为1000多万人。由于时代的原因,这一群体中的大部分曾有过相似的一段历程——上山下乡;但若具体考察,其实每一名知青都有着自己的人生轨迹。35万言的《梦随风万里》(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7月版)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实例。
该书是作者林小仲的散文随笔辑录,分11章共70篇文章,凸现了他的人生历程及所处的时代。
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他与上个世纪50年代的许多男孩子一样,自小就有一种英雄情结。当然,孩子的这种情结,往往是和天不怕、地不怕的调皮捣蛋相伴随的。(《小学的古刹钟声》)
及至文革开始,少年人的狂热一点就燃,于是投身于文革,加入红卫兵组织,也就成为必然。然而,彼时的政治就是那样的诡异:子女与父母的政治命运捆绑,昨天还是“红五类”的干部子弟,属革命骨干;今天就可能变成排在“黑五类”之后的走资派子弟,被清理出红卫兵的队伍。(《暴风骤雨的1966》)这样的经历,让他们初次尝到了挫折的滋味。
显然,他是无惧于这种挫折的。何况,与英雄情结相伴随的是革命情结——时代的特色。所以他徒步三千里长征去延安,成为造反红卫兵(有别于所谓的“老兵”)的一名骨干。于是,就有了经常出现在红卫兵集会中的那种氛围描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们!我们!’年轻人的狂热和激情地动山摇,双方的辩论唇枪舌剑各不相让”;有了对文革之初北京红卫兵运动的发展、分化的轮廓性概括:从红卫兵到联动,“四三”与“四四”之争等(《忆首都中学红卫兵》)。同时,他还亲历与目睹了高校与全国的若干武斗,所以又有了颇为写实的现场扫描与相应的历史反思——“无论哪个派别都无法逃避在不同时期成为工具的命运”。最终,无所谓“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或是抽身而退的“逍遥派”,大部分中学生都在“最高指示”的一声号令下去了农村。这一切,均见之于《湘江边上鏖战急》、《烽火硝烟的清华园》、《“逍遥派”的回归》等文章中。
一般来讲,大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持续了10年。其间,有人只在农村呆了一两年就参军走了;有人呆了四五年、七八年,也通过招工、招生离去。而去东北插队的林小仲在呼伦贝尔盟阿荣旗足足呆了9年。9年间,春耕、夏锄、秋收,什么样的农活都没少干;五进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当民工,修国防公路,什么样的苦也都吃过。自然,也曾有过美好却无结果的初恋。(《插队九年的知青岁月》、《大兴安岭筑路传奇》、《消失在白桦林中的爱情》)
如作者所言,也许是在红卫兵运动中锻炼出了组织才干,所以他在插队期间很称职地担任过三年的生产队长。于是,他的知青生涯追述中,不仅有艰辛岁月的生活记忆,也有组织生产、进行管理的经验体会。(《踌躇满志的生产队长》)而这经验,对他日后的发展,助益匪浅。
如果说,从红卫兵到“逍遥派”,表明原有的狂热已开始降温;那么,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则使一代人的思想发生了转折:“远离北京,远离政治中心的知青们从‘林彪事件’中思考着自己和祖国的未来。”(《梦醒温都尔汗》)
对于很多知青来讲,返城后的一切并非都如意;而那十年的上山下乡经历虽然艰辛,却也经受了锻炼;尤其是知青之间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生死情谊,成为一生的宝贵财富。因而,这种经历与情谊,以及与之相关的种种回忆,成为当下知青书写的主要内容。而林小仲的这本书却殊异于此。作者把主要的篇幅都留给了后知青时代。
按说,这也是合理的。毕竟,单论时间,后知青时代是知青岁月的三至四倍。何况,他的人生华章正是在这一阶段里有了重彩浓墨的铺叙。先是从北京语言学院的临时工起步,进而经受北京羊绒衫厂多个工种、科室的磨砺;进入团中央机关得到十年的高层历练后,又转向经济、管理领域,在央企、国企与民企的舞台上一展身手;其间,还曾出国考察,沐浴了欧风美雨,开阔了眼界(见该书的第四章《重返北京城》、第五章《团中央往事》、第六章《总经理感悟》和第八章《梦随风万里》)——其经历,果然是丰富而且精彩。
在常人看来,这样的后知青时代,是值得自矜的。但可贵的是,作者的书写另有立意,那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有人称红卫兵一代,有人称老三届一代,有人称知青一代。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历史,即便无法完全科学客观的评价历史,也要作为个人或团体,真实的叙述评价‘文革’中的经历和作为,这样才无愧于历史和后人。……我们有责任将‘文革’历史的真相告诉后人,让十年浩劫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联动历史的断忆》)
应当说,他的独特经历决定了他有不同于一般知青的视角与更其宽广的视野。所以在历史的追忆中,他也关注那些“在阶级斗争肆虐,贫困饥饿频发的年代,农村扶老携幼闯关东的盲流们”的悲惨命运(《闯关东的盲流们》)。在现实的书写里,更是融入自己的真知灼见:“‘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应该彻底否定。但1700万知青在农村屯垦拓荒,辛勤耕作,修桥筑路,教书育人,医疗济困,将城市文明、文化带入农村的功绩将载入历史。”(《老三届是新中国历史上传奇的一代》。
在书的《前言》里,作者写道:“回首往事,北大荒茅草屋里的炕席我们滚过,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的红地毯我们走过……”话虽不多,却透着自豪。与这豪情相伴随的是诗情。这诗情流溢在行文中,往往将叙事与描摹相结合,并适时插入古人的名句和自己的诗作来抒情、明志、点题。比如本书的压卷之作《老三届是新中国历史上传奇的一代》,便是以自填散曲《2013年春节贺友人》作结:“神州斜阳里,春晚送,北归秋雁,长安柳絮。笑看荒唐宫廷戏,却见席散酒醉,天下事,古今同异。纵有稼轩平戎策,谁人听,弦断军情急。豪放词,江南忆。 复兴大业风和雨,中国梦,重整朝纲,再除时弊。太平岁月不太平,左右难尽人意,念英雄,跃马千骑。期许朋辈补天裂,铸辉煌,碧水东流去。桃花源,泛涟漪。”——在诗意的抒写中,纵论古今,寄托期许。
当然,也有瑕疵,即是对政治历史的过于熟悉与关注,或是担心读者对特定时代的社会政治不够了解,遂在他的个别文章中,会于既定的叙述中旁逸斜出地穿插罗列某些内容。而我以为,这是可以简省或点到即可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从《平型关外云和月》、《站在海参崴俄国太平洋舰队旁》、《八角楼的灯光照四方》等文章中,看到作者炽热的家国情怀。
其实,书中的大部分文章之前已经结集推出过,名为《林小仲杂感集》。但作者并不满意,因为有更高的追求。于是几经删削、增减,重新编排,遂有此书。这种精益求精的执着,令人敬重,更给人以期盼——期盼他继续其精彩人生,不断有新作问世。
注:阅读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7月版《梦随风万里》电子版,请见林小仲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019365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