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
我也是知青,农村插队,也当过生产队长,生产队里的事我比你更清楚。我插队的村子,粮食产量四年翻了一翻,交公粮是有数的,但产量是往上长的。
从交公粮到卖余粮,生产队的积累不断增加,当时的“化肥化”,“机械化”程度一年一个样,靠得就是粮食的增产,后来又有钱搞付业,以副养农。更不要说农田水利,科学种田、合作医疔等等。你知道,从三年灾害过后到文革前,从挨饿到能吃饱肚子,到年年有新衣服穿,是一个什么发展速度吗?虽然这个时期的工、农业剪刀差大了一些,农民吃了些苦,但国家工业基础又是突飞猛进的发展,有了化肥、机械等农用产品的供应,有了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经济良性发展,并作用于农业,没有公有制、集体化能快速地做到吗?文革初是延误了一些,文革中后期,农村的发展,正是得益于集体化的群众生产运动。群众运动,只要遵循一定的科学,排除各种干扰,其作用于社会发展的效率是最高的。我那时年年带工挖河、平整土地,那个劳动场面,你可能没见过……什么叫社会主义积极性!
我插队在北方农村,我去时,农村生产技术观念落后,农民刚刚懂得“套种”,粮食产量也仅达“纲要”的指标,(亩产四、五百斤)。增产最好的时侯正是,70年---74年,这时你可能正上高中。从“套种”、到化肥(虽然还很少)的应用,当年增产100多斤,后又搞“合理密植”,当时我们搞的副业是养鸡,鸡粪对农作物的增产,对土壤的改造,都对粮食的增产起了作用。72粮食亩产过“黄河”。后经平整土地,水利糸统的完善,水利的灌溉面积增大,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局面,等等,说实在的,这些也就人民公社集体化才能做到。
粮食产量增加了,余粮卖多了,生产队的农业积累也多了,科学种田、优良品种的实验、引进、购买化肥逐年增多,机械的使用(灌溉、脱粒、粉碎、等等),反过来又作用于增产,腾出劳力搞副业,“以副养农”。74年粮食亩产“跨长江”(这些词汇对你来说恐怕并不莫生)。生产队副业上,我们甚至搞过当时缺少的电焊焊条。好像有专家近年说,乡镇企业的发展始于文革的知青下乡和科技下乡,不知你怎么看?
我们那时也进行过自留地的调整,留一部分归社员,另一部分合在一起搞生产队的公共菜园,并且不算入交公粮的田亩,由专门的菜农管理,社员常常分得应时的青菜。
关于合作医疗,这在当时是新生事物,肯定存在些问题。大病统畴是不可能的,但在当时缺医少药的农村(有些地方在此之前还有请“跳大绳”的巫师看病的),解决了预防疾病、医治小病,普及科学常识的作用,比如我下乡时还有“接生婆”接生,但在合作医疗后,全都去公社或县医院接生,等等。这在当时就很了不起。在国外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并被第三世界国家学习。
我插队时,大队支部、公社、县里年年冬季整党,总结工作,听取群众意见,许多人被搞得灰溜溜的,但是还是得干工作,并且越干越好……。
我离开农村的时侯,村子己经达到了“化肥化”和半机械化。
这些变化,没有“文革运动”对封闭、自守、落后的农村的巨大镇动和影响,没有知青下乡,科技下乡是根本做不到的。当然更充分说明了人民公社集体化道路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发展上的优越性。
同时,也可以看到,这些年来农村、农民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缺少了一种机制。正是公有制、集体化及其观念和意识的丧失,而又回归个体经济的“小农意识”状态中。农民被挤压在社会的底层,成为愚昧、落后的阶层。
现在是无法与之相比的。看看今天忙忙碌碌的农民,真正地令他们沮丧的是什么……?!
现在的农村和农民是个什么样子呢?国人谁不知,成了中国的大问题。这就是失去了人民公社集体化的道路,走入落后的“个体经济”的农村农民的困境。这里能走出农业现代化吗?
现在的农民己经被“个体经济”各各击破,并深深地陷于困境。
不走社会主义人民公社集体化的道路。中国的农村就是一个落后的、荒漠的无知识、无教育、封建愚昧的、缺医少药的,人人逃离的苦难之地。听说南方一些农村,只剩老弱病残。过去是鱼米之乡,如今竟也荒地丛生。
说到这些,真是令人伤心!甚至愤慨!
应当看到的事实是:没有农业的集体化,就没有新中国的工业化。这是被建国以来的国民经济的发展证明了的。
没有农业的集体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今天的中国农村、农民问题的现实,己经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现在的“小农经济”不是“更有活力”而是无路可走,它所面临的是:究竟走集体化的“南街村”之路呢?还是被资本势力“土地兼并”。农民唯一的产业---土地,在市场上拍买,这就意味着中国农民彻底破产。
李克强:
我很难称你为总理,以上述所言,对于那些我们知青时代所亲身经历的历史事实,作为知青时代的生产队长,你竟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大言不惭:“甚至需要拿大队的公章,给村里的妇女儿童开“逃春荒”的证明。”
你不觉得羞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