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 美国人说:“他不会系鞋带。(He can not tie his shoes.)” 在北大荒,人们则说:“他不会钉扣子!”
上山下乡,很多人带的不是针线包,而是针线盒。 除了有针,有线,盒里还要装几个纽扣。 那时的纽扣简单,不过是黑扣子、白扣子。 黑的是外衣扣子,白的是衬衫扣子。 家长嘱咐:“扣子掉了,想着钉上,别让人家笑话!”
其实,北大荒的纽扣种类很多。 那时,最稀罕的是军扣。军扣是咖啡色的,有两种。 一种军扣上面有个五星,另一种则是光滑的,没有任何花纹。 北大荒的青年们发了棉袄。有的人领了棉袄,就把纽扣全剪掉了。 这是干啥呀?“换上军扣,这样才算兵团战士!”
那时候说:“北京土,哈尔滨洋。” 北京青年的衣服比较单调,哈尔滨人对穿戴很讲究。 不过,哈尔滨人也有土的。有的男青年穿中式小棉袄, 那棉袄上的纽扣都是布缀的。 最令人羡慕的,是他们有棉坎肩,也就是现在人们说的“马甲”。 那时,北京还没有流行坎肩。有个那东西,护心又护背,多暖和! 天津的时尚比北京超前,流行夹克衫。 夹克衫的样式好看,没有纽扣,一拉链,齐活了。 上海女青年喜欢用罩衣套着小棉袄。 那罩衣没有大红大绿,花色素雅,没有纽扣? 她们的罩衣是按扣,在外边看不见。 清早,要出工了。杭州人说:“系上扣儿,戴上帽儿!”
东大甸子之夜,静悄悄,大宿舍里无人喧闹。 “马克洛夫将军是一位退役的军人。每当他拉开了写字台的抽屉, 看到了那颗闪闪发光的铜纽扣的时候,在他的眼前,就会浮现出 一个女人的面影。这样的女人,在生活中是不常见的。” 他们在聚精会神地听故事,那是苏联侦探小说《一颗铜纽扣》。
“啥时候,咱们也换身军装,缀上铜纽扣?” “你说梦话吗?弄个锡纽扣还差不多!” 拿破仑的军队,士兵的军装都是锡纽扣,闪闪发光,非常威武。 但是,拿破仑的军装到了北大荒就完蛋了。 为啥呢?北大荒太冷了,锡纽扣会冻裂的。 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拿破仑的纽扣》。 这本书讲述了很多科学的小故事。
一颗纽扣,引发出很多的故事,很多的联想: 兵团战士对美好生活,对科学和文化的渴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