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湖四海东西南北大家谈 → 有一种知青的历史叫幽怨


  共有70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有一种知青的历史叫幽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无声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5854 积分:33074 威望:0 精华:13 注册:2008/11/3 21:2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23 19:50:00 [显示全部帖子]

 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都有必然性,就象冷星的这篇文字凄美的文章, 如果没有经历文革和上山下乡大概也写不出来.如同高尔基的<我的大学>,都是有生活历炼的根基的.上山下乡功过是非各人都有自己诠释的角度,一定会争论到我们这一代都不在了. 这很正常.就象我碰到的很多参加越战的美国同龄人一样,和他们谈68-69年间的事,看到的是他们中很多人的惶惑.当然也有些越战老兵成天把勋章挂满胸前招摇过市.

对于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有不同评价,在全世界都一样.然而,上山下乡运动是我们的宿命,我们躲不过,我们走过了.今天世界仍不完美,今后人类还会面临无法预测的磨难.还好我们上山下乡的时代中国没有变为越南,还好今天的中国只让人家"误炸"了一个大使馆没有变为伊拉克.有一件事不提也罢,那就是在咱家门口让人把我们的军机撞下来,结果还得把他们放回去象英雄式的凯旋!还是当年打U2提气!


冷星的文字没有白敲,我们在倾听,我们在思考......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无声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5854 积分:33074 威望:0 精华:13 注册:2008/11/3 21:2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24 19:14:00 [显示全部帖子]

 呵呵! 这个楼里到目前为止讨论的还算好吧? 我还是希望争论的双方尽量不用情绪化的敏感词啊!

我现在越发感到既然争论双方很可能争论到我们都离开这个世界也无法达到统一意见,那我们能否换一种方法来探讨共同关心的话题? 我的意思是说先不要在结论上纠缠,而是从某个局部下手用证据来论证各自的观点.

我先开个头吧!

我在某一楼里谈到集结号, 好象看到有跟帖谈到上山下乡不能和谷子地的阻击任务相比.我现在找不到那一楼,就在这里就事论事的讨论一下吧.集结号表现的是革命军人坚决执行上级命令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对比上山下乡,就说我们兵团吧.68-69年全国一下子成立了12个兵团,全都放到边疆.最近很多当年被派到兵团的现役军人开始写回忆录.下面摘录一段内蒙古兵团三师宣传科梅干事的回忆录摘要:


" 我想起昨天在师部宣传科办公室杨科长让我看的一份文件,是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何凤山在去年兵团成立大会上的一个讲话翻印稿,是所有到兵团工作的人的 “入伍教育”必修课。杨科长嘱咐我说,看了这份讲话稿,你就会对我们兵团有一个理性的了解了。我仔细翻看并在笔记本上作了摘记。


关于内蒙古兵团成立的重要意义,何凤山讲了五条.
......在阐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性质和任务时,这位曾经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战士说道:“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明确列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序列,它是用毛泽东思想统帅的一支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部队,既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也是工作队......对于确保祖国北方反修前哨的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将和边防部队、边疆广大人民一道,永远守卫在祖国的北大门,与帝修反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1970年2月5日,内蒙古生产建 设兵团党委做出了“关于开展以‘两忆三查’为中心的战备思想整训的指示。指示强调这次运动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加强战备,准备打仗,作为七十年代 第一年的第一个战役来抓;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作为战前的政治训练来抓。要以打仗的姿态立即部署认真贯彻执行……

     从这个指示精神的几个关键词可以看出,“加强战备”“准备打仗”“第一战役”“战前的政治训练”“以打仗的姿态”等,围绕的就是一个“准备打仗”。这是与兵团成立的根本目的相衔接的。在此之前,地处边界前沿的劳改犯迅速撤往内地;北京军区司令兼内蒙古前指司令员郑维山,带领一帮高级指挥员、作战参谋等到中蒙边界视察阵地;兵团各团重点装备武装连;兵团完全以解放军的建制来组建,来管理,来训练……都是为了这个“准备打仗”。这样就把这些知识青年脑子里的战备弦绷得紧紧地了。"


通过这类的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在当年的战争威胁下, 由知青组成的兵团正是象集结号一样承担了阻击敌人的使命.在一本知名的知青著作<漠南情>里作者史为民等披露:


8月23日
内蒙古兵团政治部发出<关于进行战备教育的指示>,要求立即对所有人员深入进行战备教育,迅速掀起加强战备,准备打仗的群众热潮。
内蒙古兵团<战备工作规划>对兵团战时任务做了如下构想:


(一)广泛开展人民游击战争,建设好游击根据地,积极主动地打击敌人。
(二)坚持就地斗争,生产,储备吃;穿;打;用的所需物资。
(三)做好支前工作,担任前送后运等任务。
(四)加强武装连队建设,战时组编一个陆军师扩充野战部队。

根据敌情判断,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对不同形势下的举动做出了具体安排。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实施导弹劾航空兵火力突击时,各师团应迅速进入防空疏散地区; 同时, 编组支前队伍, 组织部队参加反空降战斗等。在敌人使用机械化部队大举进攻时,各师团应有组织,有步骤的疏散部队,迅速进入适当的隐蔽位置,避开敌人主力, 开展游击战, 并且坚持生产, 担负支前任务。 当敌人占领了内蒙古大部地区或重要城镇及交通要道后,各师,团应进入游击根据地坚持斗争, 坚持生产, 扰乱敌人, 拖住敌人, 为便于指挥部队, 兵团特设东, 西两个指挥所,兵团主要首长率大部部分机关人员进到一。 三师所在地区, 建立西部指挥所,少数兵团首长率部分机关人员进入五师所在地区,建立东部指挥所。各师也要按照计划要求确定基本指挥所和后方指挥所地点。枪支弹药均下发到 武装连队,包括步枪,冲锋枪,机关枪,手榴弹,火箭筒,十八团还装备了高射炮。野战部队的编组落实到人头, 开列名单上报。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80308_2081c8caecb0d49d21e4kzmxomsmlwbi.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945年苏军重兵一部出自蒙古,然后向东南方向兵分三叉进攻,直取热河(今河北)和辽宁。其中一股就是经内蒙锡盟草原,就是后来内蒙古兵团5师、6师布防的中蒙东部边界一带

如果以上这些资料还不能说明问题, 那么我们也可从当时国外的报道来看在三北地区上山下乡的知青基干民兵和兵团的角色.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关于兵团的记述:

正是强大的苏联军队部署在中苏边界附近的核力量,迫使中国加强了边界防务,在70年代初增加了国内常规武器和中短程弹道导弹的生产份额,把解放军从政治经济部门的行政管理事务中解脱了出来,部署在更靠近中苏边界的地方,还中断了红卫兵的革命活动,把他们中的许多人分派到了边界附近的生产建设兵团....派大批城市青年前往北方和西部各省,补充新组建的生产建设兵团......

据1970年10月17日的《远东经济评论》(第35—36页)报道,新疆的生产建设兵团有60万人,内蒙古有20万人,黑龙江有20万人,青海有10万人.


英国<泰晤士报〉报道:
中国军队在新疆增兵3个师,支边青年20余万,其中包括军垦农场的退伍军人12万,正在进行军事训练,并发放了武器。由 此新疆的正规部队和民兵以达80余万人。中共王牌“万岁军”38军在更换了最新装备后,以紧急由中原地区调往张家口,筑成扼守北方通道,保护北京的最坚固 保垒。在东北地区,中国原有重兵70余万加上紧急训练的民兵和知识青年,参战部队可达200万人。中国对抗苏联的战略,显然是人海战术。)

(注:
英国<泰晤士报〉的情报有误,69年是在江苏的27军和其他部队紧急调到张家口,38军文革前就驻守保定.)

好了!我先开个头,希望反对我的观点的朋友能用事实和证据而不是用结论来驳倒我.为什么顾老一再说我们这一代为国分忧和做出了重大牺牲, 恐怕我们这一代有不少人一直都没有体会这一点.因为仗没打起来,70年中美秘密和解后我们这一代就一直没听到集结号......因为文革还在继续,教改还没着落,兵团没有复员,知青很少轮换(还是有经国家安排回城进工厂的).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无声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5854 积分:33074 威望:0 精华:13 注册:2008/11/3 21:2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24 19:41:00 [显示全部帖子]

 很多人都在说上山下乡与文革的必然关系.对此我也做过很多思考,现将李丹慧 ,刘国新, 官国柱 等人的研究文献或文章中关与战备,文革,上山下乡关系的内幕中披露出来的叶帅和总理讲话转贴在此供大家参考.


------------------------------------

中苏关系与中国的援越抗美

2005-6-28

李丹慧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國際冷戰史研究》雜誌主編。

摘录:

种种迹象表明,从60年代中期始,在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对主要威胁来自何方问题的考虑中,美国对中国的威胁已逐渐小于苏联,反美统一战线政策在中国对外战略 中的地位已经下降,苏联逐渐取代美国成为中国重点防御的对象。甚至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考虑中,也融入了对苏备战的意识。1966年10 月初,叶剑英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言时讲道:为什么发动文化大革命?第一是为了反修防修;第二是为了战备。可能在1968年前后发生战争。主席说,三线不建 起来,觉也睡不着,文化大革命就是最好的战争动员。

 [31]《当代中国外交》,第161页。--------------------------------------------------------

20世纪60年代战备问题研究述评


刘国新  (原黑龙江兵团战士,50年生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中国研究所 
第三研究室   主任 研究员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6期

摘录


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对战备问题的研究远远不够,迫切需要进行全方位系统的梳理。如果仅仅从60年代的战备出发,以下的几个问题似可加强。


        就宏观而言,第一,从战略决策及其实施的角度看,60年代战备与“文革”的关系是一个值得做的大题目。周恩来曾讲战备是阶级斗争,那“文革”更是阶级斗 争。战备主要是对外敌入侵的准备,“文革”主要是要解决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这两者都是毛泽东的战略部署。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至今尚未看 到有专门的研究。毫无疑问,厘清两大事件不仅是历史本体论的问题,还有历史认识论的问题,至少对于把握毛泽东的思路是有益的。战备工作从1964年开始部 署,发生在前。“文革”1966年爆发,产生在后。“文革”是一场内乱,特别是在最初的两年,对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造成极大的冲击,那么,它对战备工作又 有哪些影响呢?笼统地讲缺乏说服力,应该有具体的实例和量的分析。



   学术界的基本认识是:战备是根据国际形势的需要作出的正确决策,是毛泽东这一代领导人从国家安全考虑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决定。至于战备的作用,可以概括为这样几点:


        第一,战略目的达到了。当时北边、南边都紧张,没有准备是很危险的。后来没有打起来,是因为充分准备的结果。当时敌人不敢对我发动大规模入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战备。“不战而屈人之兵”,从这个意义上看,战备达到了目的。


        第二,促进了国防尖端武器的发展。这期间原子弹、氢弹相继发射成功,核潜艇、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中远程导弹、洲际导弹相继完成试验,使中国的战略武器 进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打破了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核威胁、核讹诈,而且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至今仍是我综合国 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大、小三线建设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是一次大的经济调整。中国经济布局的战略性展开是在“三五”计划时期。军事工业70%放在三线,牵动了化工、原 材料及一部分消费市场,如西南铝加工厂当初就是为了飞机制造基地建的,后来可以生产737飞机大梁。这些项目对内地建设都有促进作用。
  

     第四,战备不仅对工业有促进作用,对屯垦戍边也都起了作用。反过来,屯垦戍边也有力地配合了战备,在1962年的新疆伊塔事件和1969年的黑龙江珍宝岛事件中生产建设兵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战备使全国人民经受了一次实际锻炼,极大地提高了全国人民的国防观念,不失为一笔宝贵的财富。

------------------------------------



拿什么拯救自己,中国知青——应与时俱进重新反思“有悔无悔”


官国柱


写出了30多万字的《拯救知青》书稿,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欣然作序,被大家誉为“中国知青问题小专家”。">结识了邢燕子、侯隽、曲折、叶辛、邓贤、莫伸、陆星儿、刘小萌等许多知青名家并成为好朋友


2004


国防的需要: 建国不久, 国际形势十分紧张, 尤其是共和国边境如何加强防御阻击侵略, 为解决军力不足而加强国防力量,号召广大青年“屯垦戍边”是燃眉之策。正如老帅叶剑英所讲:"我们上山下乡这着棋, 第一是战备, 我们青年同志到农村, 特别是连续充实我们连队,加强了我们的战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无声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5854 积分:33074 威望:0 精华:13 注册:2008/11/3 21:2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24 20:24:00 [显示全部帖子]

 

顾老说:

"毛主席提出来建设三线嘛,备战备荒为 人民,所以这个知青工作呢正好和这个结合起来,要占领山头.所以在64年65年就开始提出来去占领山头去,那时候还叫下乡上山,不叫上山下乡.所以当时有 这么一个历史背景."


经求证查到毛泽东主席原话:

"1965年开始,根据毛泽东主席加强三线建设的指导思想,在知青安置工作中
,突出上山。毛泽东主席说,要防止帝国主义向我们进攻。1964年我国的原子弹一爆炸,赫鲁晓夫一下台,中国就特别引起世界注目了。我国有那么多山,丢个万把特务下来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占领山头。谁去呢?动员城市知识青年去,像江西办垦殖场那样,把山头通通占领。福建、浙江、江西和苏南、皖南以及河南、湖北、四川的山头,都得占领,这叫第三线,我们要加强这个三线


----------------------------------------------
经考证从一些地方档案中发现了从65年开始就从上到下开始贯彻执行战备-城市人口疏散-上山下乡的方针.

《哈尔滨市志 军事志》

第七篇 人民防空
 
第二章 组织指挥

第二节 疏  散

一、人口疏散

城市人口疏散始于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1965年中共哈尔滨市委、市人民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黑龙江省委 搞好防空备战工作,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指示,以坚持生产、坚持斗争、坚持工作("三坚持")为指导思想,以"老、弱、病、残"为重点疏散对象,以农村为疏 散去向,制定了《人口疏散规划》,并结合压缩城市人口、工厂搬迁(大三线建设)和上山下乡工作,疏散出去一批知识青年、职工和家属。

 1969 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在准备打仗的形势下,哈尔滨市实施了临战人口紧急疏散。同年8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转发军委办事组《关于加强全国人民 防空工作的报告》要求各地应"拟制人口战时疏散计划(包括党、政、军、民)并组织实施"。沈阳军区和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先后召开会议,要求做好人口疏散工 作。9月24-27日,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先后召开党的核心小组会议和市直属单位负责人参加的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和落实中央、沈阳军区和省战备工作指示,要求把人口疏散抢在大规模战争到来之前,在全市迅速掀起了以上山下乡为中心的人口疏散高潮。

截止1970年3月全市共疏散人口145024人,其中知识青年24966人,城市浮闲人口16272人,干部及家属插队落户21070人,临时疏散63 390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