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说上山下乡与文革的必然关系.对此我也做过很多思考,现将李丹慧
,刘国新,
官国柱
等人的研究文献或文章中关与战备,文革,上山下乡关系的内幕中披露出来的叶帅和总理讲话转贴在此供大家参考.
------------------------------------
中苏关系与中国的援越抗美
2005-6-28
李丹慧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國際冷戰史研究》雜誌主編。
摘录:
种种迹象表明,从60年代中期始,在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对主要威胁来自何方问题的考虑中,美国对中国的威胁已逐渐小于苏联,反美统一战线政策在中国对外战略
中的地位已经下降,苏联逐渐取代美国成为中国重点防御的对象。甚至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考虑中,也融入了对苏备战的意识。1966年10
月初,叶剑英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言时讲道:为什么发动文化大革命?第一是为了反修防修;第二是为了战备。可能在1968年前后发生战争。主席说,三线不建
起来,觉也睡不着,文化大革命就是最好的战争动员。
[31]《当代中国外交》,第161页。--------------------------------------------------------
20世纪60年代战备问题研究述评
刘国新 (原黑龙江兵团战士,50年生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中国研究所
第三研究室
主任 研究员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6期
摘录
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对战备问题的研究远远不够,迫切需要进行全方位系统的梳理。如果仅仅从60年代的战备出发,以下的几个问题似可加强。
就宏观而言,第一,从战略决策及其实施的角度看,60年代战备与“文革”的关系是一个值得做的大题目。周恩来曾讲战备是阶级斗争,那“文革”更是阶级斗
争。战备主要是对外敌入侵的准备,“文革”主要是要解决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这两者都是毛泽东的战略部署。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至今尚未看
到有专门的研究。毫无疑问,厘清两大事件不仅是历史本体论的问题,还有历史认识论的问题,至少对于把握毛泽东的思路是有益的。战备工作从1964年开始部
署,发生在前。“文革”1966年爆发,产生在后。“文革”是一场内乱,特别是在最初的两年,对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造成极大的冲击,那么,它对战备工作又
有哪些影响呢?笼统地讲缺乏说服力,应该有具体的实例和量的分析。
学术界的基本认识是:战备是根据国际形势的需要作出的正确决策,是毛泽东这一代领导人从国家安全考虑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决定。至于战备的作用,可以概括为这样几点:
第一,战略目的达到了。当时北边、南边都紧张,没有准备是很危险的。后来没有打起来,是因为充分准备的结果。当时敌人不敢对我发动大规模入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战备。“不战而屈人之兵”,从这个意义上看,战备达到了目的。
第二,促进了国防尖端武器的发展。这期间原子弹、氢弹相继发射成功,核潜艇、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中远程导弹、洲际导弹相继完成试验,使中国的战略武器
进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打破了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核威胁、核讹诈,而且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至今仍是我综合国
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大、小三线建设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是一次大的经济调整。中国经济布局的战略性展开是在“三五”计划时期。军事工业70%放在三线,牵动了化工、原
材料及一部分消费市场,如西南铝加工厂当初就是为了飞机制造基地建的,后来可以生产737飞机大梁。这些项目对内地建设都有促进作用。
第四,战备不仅对工业有促进作用,对屯垦戍边也都起了作用。反过来,屯垦戍边也有力地配合了战备,在1962年的新疆伊塔事件和1969年的黑龙江珍宝岛事件中生产建设兵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战备使全国人民经受了一次实际锻炼,极大地提高了全国人民的国防观念,不失为一笔宝贵的财富。
------------------------------------
拿什么拯救自己,中国知青——应与时俱进重新反思“有悔无悔”
官国柱
写出了30多万字的《拯救知青》书稿,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欣然作序,被大家誉为“中国知青问题小专家”。">结识了邢燕子、侯隽、曲折、叶辛、邓贤、莫伸、陆星儿、刘小萌等许多知青名家并成为好朋友
2004
国防的需要:
建国不久, 国际形势十分紧张, 尤其是共和国边境如何加强防御阻击侵略, 为解决军力不足而加强国防力量,号召广大青年“屯垦戍边”是燃眉之策。正如老帅叶剑英所讲:"我们上山下乡这着棋, 第一是战备, 我们青年同志到农村, 特别是连续充实我们连队,加强了我们的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