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理想幻灭的年代
————写在知青运动四十年祭的日子里
一九六八年十月,第一批奔赴海南当知青的“老三届”毕业生在广州太古仓登上红卫轮,揭开了粤海知青到海南湛江上山下乡的帷幕,同时,全国范围也正广泛地展开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今天,正是知青运动的四十年祭。对这一场以千万为计的知青的青春作代价的运动,一直以来有不同的评价,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知青本身,到今天的回忆之中,对那段生活的评价也是截然不同:有否定的——牺牲了一代人的青春年华,造成了知识、人才的断层;有讴歌的——让大批知青在艰苦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得到精神修养的自我完善,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两种不同的观点其实是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考察而得出来的。那么,如何正确评价知青运动?本来应该在深入调查,掌握了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但已经有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提供了不少事实和资料,提出了各自的观点,笔者认为就这些现有的资料,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也可以发表个人的窥豹之见,现以此作为四十年祭的个人祭文。
知青的理想是什么?是脚踏实地的目标还是空中楼阁?
当年知青上山下乡是怀着一腔热血,带着一番要在广阔天地里创业的雄心壮志去的,他们有着明确的要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决心。但是,在当时的极左思潮的引领下,他们的理想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当文革被定性为“十年动乱”,当林彪、四人帮相继阴谋败露,知青们通过思考和社会实践的体会,对极左的思潮有了真切的认识,发现自己的理想并没有坚实的基础,信念之塔轰然倒地:知青们发现自己只能起到农村(农场)一般的劳动力的作用,甚至还不如土生土长的农村青年,接受再教育的结果并没有使他们变成新型的农民,也不能有什么举措可以给农村(农场)带来巨变,反倒对自己的人生前途产生了疑问,当初被大潮所挟来到农村,原以为身负光荣使命,一旦光环褪尽,事实的真相显露,知青们重新审视上山下乡,重新抉择以后的道路,再也不受别人的摆布,要主宰自己的命运,于是有了大回潮。知青的大回城其实是他们在人生道路中的一次方向的大转移。
有人说当年的确是自己志愿的,有的还写了血书。到今天这些人还不愿否定自己当年的选择。实际上,在全国范围已定的“老三届”全部下乡的政策前提下,个人的自愿和决心并没有改变这个决策的性质。当年的知青下乡,在舆论方面做足了宣传:1.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2.知识青年和工农结合的必由之路;3.屯垦戌边和建设新农村等等。在推进工作中,则规定了初一到高三共六届中学毕业生基本全部都去(不足十六岁的等达到十六岁才去),还有一些具体政策,如只留一个子女,其余全部下乡等。所以,在大潮涌至之时,志愿只是较为主动而已,其实和被动地被大潮所挟并无根本区别。
知青去到的各处,有关接待安置的部门都非常认真,为他们的生活和劳动作了安排,有一定的照顾。在这方面,农场(生产建设兵团)相对做的好很多,毕竟是国营企业或者兵团建制,知青们的生活有人管,虽然艰苦,但和农场老职工也无区别;思想也有人关心,兵团干部对知青的思想改造要求很严格,所以,这些地方的知青们比较乐观,也比较单纯,很多人一直保持着他们的理想追求,只是后来社会的现实,林彪四人帮的暴露等种种因素,尤其是看到知青中越是佼佼者越是率先离去,才使他们大梦方觉晓。而去插社的知青就受苦受难了,不少人在农村连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有些还被残害,他们很早就梦破,很早就想方设法离开。知青在农村(或农场)这个环境中得到了什么?归结起来有好和坏两方面的结果,但总的来说,这一代人的青春被白白浪费了,造成了我国知识人才的断层,引起了一系列的不良后遗症。如果说,知青们在磨难中完成了精神修养的自我完善,获得了良好的素质、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这是一笔难得的人生财富,那么,在其它的环境中就不能锻炼培养人才吗?从事实来看,除了少数佼佼者外,绝大多数回城知青继续面临人生的挫折,他们从广阔天地中练就的顽强,只是用于对个人命运劫难的抗争,试问我们的社会有过对知青秉赋的特殊喜好和相应的关照吗?相反的是以学历、就业、下岗等关隘阻挡他们的前路!
知青大返城的实质是什么?知青运动本来就是发动了“十年动乱”的极左思想一脉相承的产物,既然“十年动乱”应该否定,那么知青运动绝对不应该肯定。一个披着革命理想耀眼光环的知青运动,实践证明这个“光环”只是人为加上去的,用以引导年轻幼稚的人们。当他们经历了现实生活的锤炼,看清了事实,看到满嘴革命词藻的旗手们实质在搞着反革命的勾当,看到部分权贵子女可以先行离开,看到留下来最终只不过成为农村(农场)最普通的劳动力,看到知青下乡只不过是被大潮所挟,并非是自己对命运的选择,于是一星火种就点燃了各地的干柴,掀起了全国范围的知青大回城的浪潮。
今天,知青运动已经成为历史,知青的伤痛已经慢慢抚平,时间流逝,曾经的知青们已经在各自的一隅里开创了新的生活,虽然有人继续辉煌,也有人还在贫苦中度日,但大多数人已经退休,正在安度晚年。这个时候人们迎来了知青运动四十周年。是纪念?还是祭?理解不同而已。唱歌或者跳舞,搞一台有影响的晚会,都是应该的,毕竟是怀念知青的那段难忘的生活,纪念人生的轨迹,对逝去的青春的公祭。正因为这样,所以也得到了很多知青的共鸣。但是,有些人忘乎所以,沉醉于对过去知青生活的讴歌当中,出现了“岁月甘泉,真甜”的说法,当有人指出知青当年的苦难时,却反被他们指责。这是一种不顾历史的可笑之举,难道大力拍一下胸膛,高喊“青春无悔”,就可以改变历史的事实吗?清醒的人们抚着疮疤,伤痛记忆犹新,并非想当“祥林嫂”,而是让后代知道父辈所受过的苦难,记取历史的教训,警惕复辟!
这就是我写下这篇知青四十周年祭的用意。
2008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