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耕 火 种
中学历史课讲到人类发展史,曾经有过一个“刀耕火种”的阶段,但对“刀耕火种”真正的感性认识是在海南当知青时才有。
最典型的是当地苗族的山阑地。我们在林莽中穿行,经常眼前一亮,走到一块用火烧过的地方,那就是苗人种山阑稻的地方。苗族的青年男女实行自由恋爱,每年三月他们在山上对歌,结上对子,男欢女爱组成新家,但不准回女家,也不能回男家,两口子就在山上搭棚住宿,生了孩子才能下山,才能见女方父母。山上谋生的手段包括了种山阑。男的是否能干,砍山阑地就很能体现:首先挑选一块向阳的坡地,把树木砍下晒干,他们不像我们砍芭大小树统统砍下,而是只把中小树砍下,大树(胸径超过二十厘米)则爬上去,把枝丫都砍下来。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暴晒,一把火烧掉,地上留下厚厚的草木灰,苗人就在地上用专门的工具戳上一个个洞,每个洞点上几颗稻种,用脚一扫,种山阑稻的工作就完成了。山阑生长期中有时间最好除除草,有些可能草都不除。收获山阑时用手去捋,这种方式产量本来就不高,加上山上鼠类和鸟类吃过,剩下就更少了。山阑米就象糯米,酿成山阑米酒也和糯米酒差不多。那时,我们从《兵团战士报》上经常看到“手捧山阑酒献给……”这样的诗句,感到十分别扭。一提到山阑,除了感觉到那种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非常落后,还有那些种过一次就丢弃的山阑地,火烧过黑黑的,中间留下一根根大树的残骸,黑黑的指向天空,那景象是多么的丑陋!那简直就是山林的疮疤!
兵团(农场)也搞一些类似“刀耕火种”的作业,如选一些较为疏松的林地,种木薯和花生。一般都是结合着橡胶林段来搞。在山林里开橡胶林段,要经过砍芭,烧芭后满地草木灰不要浪费,种出来的木薯和花生长得非常好。记得我们下的花生种子是拌了煤油和六六粉的,一些调皮的知青竟然拿到山溪中洗一下就吃,那种味道,八十后和九十后的年轻人能尝得到吗?
时光飞逝,知青之旅成了回忆的断片,喜乐悲哀,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描写出来,作为对那段生活的一种纪念,也对无知青经历的人尤其是八十后、九十后作介绍,让他们不要轻易地忘记上辈的这段历史。
200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