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散文小说 → 过大年.总把新桃换旧符


  共有127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过大年.总把新桃换旧符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素心若雪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05 积分:5743 威望:0 精华:29 注册:2008/10/31 12:52:00
过大年.总把新桃换旧符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 18:41:00 [显示全部帖子]

        过大年.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王安石写的《元日》,描写的就是除夕时千家万户送旧迎新欢度新春的情形。现代人当然不需要换桃符示新,但家家户户春联都是非贴不可的。

    我还小的时候,批量印刷的春联几乎没有。各家的春联都是请人写。我的老爸读过私塾,国学功底深厚,毛笔字也写得漂亮,所以无需求人。

    春节渐近了,老爸会挑一个不需办公的晚上,在家写春联。准备工作做得十分细心,先在报纸刊登的新春联中选好称心如意的精品,用红笔画出,再耐心地一下一下研墨,反复试过把墨汁调成最佳状态。然后把准备好的红纸叠好裁开。泡上一杯好茶,喝上几口,才平心静气地坐在桌前开始落笔。我们几个孩子可以旁观,但不可以喧哗。大家都自觉地在距离桌子较远的地方,静心屏气地看着老爸聚精会神一丝不苟地缓缓运笔。见一张条幅写好了,赶紧上前,帮着老爸小心翼翼地把它平放在一边,等完全阴干了,才可以大声叫好。

      贴春联是在除夕早饭后,收拾利索了,老爸就会找出那卷收藏的春联,指挥孩子把它们贴在家里所有的门口。我那时在读小学,语文知识有限,但从老爸嘴里了解了春联内容及贴春联的有关知识。我喜欢那时的春联,内容喜庆、健康又有文化内涵。比如歌颂党歌颂祖国的,表现新生活新时代风貌的,表达美好理想昂扬斗志的,描绘锦绣山河新春气象的,无不脍炙人口。红艳艳的春联贴在门口,昭示着喜庆,光彩夺目。孩子们欢蹦乱跳,情绪高涨。老爸站在门旁端详着,露出满意的笑容。

   六十年代末,文革中,人们也贴春联。但内容却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很多不过是用红纸写上硬梆梆的政治口号。那年老爸因为是当权派,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批判,也没心思写春联了。一天晚上,妈妈拿回一幅春联,说是单位的一个年轻人写的。打开一看,字写的尚可,但内容却实在不敢恭维。上联是:井冈山上飘红旗,下联是:大救星是毛主席,横批是:继续革命。老爸看了哑然失笑,说:“这不是对联,对联起码应该是对仗的。”接着简单地给我们解释了什么是对仗。这件事给我的印象颇深,老爸三五句的讲解让我对“对偶”这种中国语言的特有形式产生了兴趣。

    还有一件有关春联的趣事,是一位前来拜年的叔叔讲的亲身经历。一个闭塞的小山村,春联全都出自一个小学毕业生之手。上下联写的什么忘记了,横批竟然是“岂有此理”四个大字。大概是那学生记住了这个成语,觉得有文采,才写的吧。结果全村人家门楣上全是眦牙瞪眼的“岂有此理”!它们赫然立于门上,似乎在咄咄逼人地指责人们“过什么年,过年!哪有这样的道理!”大人们听了这个趣事,全都笑起来,但笑也笑得苦涩。而还是小孩子的我却在潜意识中对春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更为关注。

    时间大踏步地跨越了四十多年,如今,春联也与时俱进,显示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是形式丰富多彩了,批量生产的春联书法精湛,制作精良,有豪华的装饰效果,令人眼花缭乱。内容也折射出改革开放商品经济时代的巨大变化。满眼都是“财运亨通”、“富贵吉祥”、“福星高照”、“贵人铺路”之类的吉利话。这当然也无可厚非,但我觉得千篇一律全是这些就有些媚俗了。我还是喜欢那种反映奋发向上精神风貌又有一定文化重量的春联。遗憾的是走遍市场,一幅这样的春联也没发现。

    但不管怎么说,在西风东渐的今天,人们对春联依然情有独钟,至少昭示着中华古老民俗的传承,这是让人十分欣慰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