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啥味
某日晚。一上海青年找到我,神神秘秘的从破棉袄下面掏出一块拳头大小、白色的东西对我说:你看是啥?刚从食堂拿来的。(谁要说这是偷,我这就和他急!)我看了看,又舔了舔,说:是团粉,(淀粉)问:能吃吗?答:能。众人说:那还等啥呀?吃啊!我赶紧找了一个大饭盒,用水将淀粉调成稀粥状,没有炉子怎么办?这难不住咱兵团战士,用蜡烛!于是,一个人用手捏着饭盒的边,饭盒下点上几根蜡烛,上面再用小勺不停的搅拌着。有性急的就问:啥时候熟啊?我说:和煮藕粉一样,变色了就熟了。想必是“藕粉”二字勾起了大伙的馋虫,甲说:我来尝尝熟没熟。用勺舀了一口。乙说:我也尝尝。也舀了一口。结果是你也尝尝,我也尝尝,没等“藕粉”熟透,一大饭盒浆糊便见了底。
转天有人说:挺好吃的,可忘了啥味道了。
排队打饭的窍门
刚去兵团那会儿,有段时间在伙食上实行“共产主义”,也就是说“吃多吃少不限量”(指馒头、窝头、包子类的主食)但不许往宿舍拿,怕造成浪费,也怕赶上吃好的都多拿,那不乱套啦,食堂打饭的窗口少,排队吃饭的人又多,难免有时候后来的人就没饭了,要是饥肠辘辘的干等,周围又是一片咀嚼之声,那滋味可不好受。弄不好炊事员还给你端来头天的剩饭。
时间长了,有那绝顶聪明的人便总结出了排队打饭不吃亏的窍门来。其一:自己的饭盆一定要足够的大!大的要像个小脸盆才好。道理嘛,自然是利用了“视觉误差”,你想啊,一个偌大的饭盆,盛进一小马勺的菜,视觉上就显得太不成比例了!这时你抗议一下,要求“再给点”也不丢人,炊事员往往也就“再给点”。但如果太大了也不行,你要真夸张成脸盆了,那“饭桶”的绰号是跑不掉的。其二:如果今天吃面条,那么排队打饭时一定要先要少半份,然后边吃边再排队,等排到了也吃完了,再要上满满的一盆,这就免去了刚吃一半,饭就没了的尴尬。其三:在判断准总量肯定够吃的前提下,排队要靠后,因为炊事员在开始的时候怕菜不够,往往“抠门”给的少,大家吃的差不多了又怕剩下这时会“大方”一点给的多,这里的关键是“前提一定要判断准!”否则,弄巧成拙,那可怪不得别人。
不过这日复一日的时间长了,大家也就都知道了这点事,此类“九阴真经”似的秘籍也就不太灵光了。再到后来,那就全凭自己的“内功”了,说白了,就是咀嚼和吞咽的速度一定要快,要像狼!细嚼慢咽、文质彬彬是肯定要吃亏的。
那年月要“三快”,第一吃饭快——怕不够、第二拉屎快——夏怕蚊子,冬怕北风、第三睡觉快——那是累的。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可这三快的优良传统本人保持良好,往往让一些年轻人自叹弗如。
吃猪蛋的后果
有一次,连队的猪号“劁猪”,专业用语就是给猪做“绝育手术”,把小猪的睾丸和卵巢切除掉,好让猪长的快,肉质嫩。(我是从那时候才知道:我们吃的都是这样一些不男不女的“二夷子”猪)“劁”完了猪弄出一桶猪蛋来,就是猪睾丸。面对这一桶似肉非肉的好“东西”,几个男知青就犯了寻思:扔了吧?可惜。毛主席说: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那可是犯罪啊!可如果吃了呢?那个老职工讲了:小伙子可别吃啊。可为啥不让吃,他不肯明说,只是脸上有一丝坏笑。经过反复的琢磨和权衡,几个人决定“吃了它!”理由如下:首先可以肯定没有毒,都是猪身上的东西嘛。凭什么小伙子就不能吃!这讲不通嘛!第二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我们决不能作贪污浪费的罪人!于是经过简单的蒸煮,几个人就大吃大嚼的解了馋了。可没想到这“猪蛋”居然有神奇的“壮阳”功效,二十岁青春期的小伙子,吃了“壮阳药”的后果那简直是“苦不堪言、惨不忍睹”,夜里“跑马”是肯定的了,多洗几次裤头倒没什么,可白天走路都佝偻着腰,驼着背,像个小老头似的,连干活都受影响,这太难受了。因为裤裆里总是顶起个“小帐篷”,自己又没法控制,别人关心你一下,你还支支吾吾的没法说,这不仅极不雅观,这“流氓”的名声可谁也担不起啊。其结果是过了好几天,才不治自愈的平复了。自此,谁也不敢再乱吃东西了。
(声明:吃猪蛋的人里可没有我,回去晚了没赶上,还骂过他们不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