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生活 专栏旅游纵横 → [转帖]中华56个民族(一天介绍一个)


  共有2622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中华56个民族(一天介绍一个)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真情年代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068 积分:90274 威望:0 精华:28 注册:2008/5/15 8:38:00
[转帖]中华56个民族(一天介绍一个)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6/12 13:41:00 [只看该作者]

中华56民族之一:基诺族

基诺族标徽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新中国诞生时,基诺族人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
    基诺族有自已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支。无本民族文字。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尊奉诸葛孔明。基诺族主要从事农业,种茶历史悠久,有著名的普洱茶。

习俗
    基诺族待客真诚,在民间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习俗,即捕获到猎物之后,凡是见到捕获者的人,生时都可分一份,熟时都可去吃,直到吃完为止。饮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在民间一直保留以酒代罚之习,凡违反了村规寨法或做错了事的人,一般要罚其10碗酒,重者要罚当事人两头猪、百余斤大米和几十斤酒,请全村老少共餐一顿。
    过去基诺族有过成年礼之俗。孩子过成年礼时,要膘牛,牛肉用芭蕉叶包好,分送给寨子里的各家各户,以示庆贺。
    基诺族有许多不成文的禁忌,如:煮麂子头时须在妇女睡觉后进行,产妇不能吃用铜、铁锅鱼的饭;祭过寨神的食物,必须在村、社长门前煮食;祭山神的食物一定要在野外煮食,不准拿进寨;在民间有食鸡肉可以治病之说。婴儿满月,其父要闭门烤一只小鸡独食,当天父亲不准讲话,认为这样可为小儿消灾免祸。

婚俗
    男女青年结婚时,男女双方都要杀猪请客,新娘进家后,公公要赏一只鸡腿。
    
食俗
    基诺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大米为日常主食,杂以玉米、瓜豆等。基诺族食用大米很讲究,要吃好米,新米,陈仓米多用来喂养家畜或做烤酒。玉米则侧重于吃青。早餐通常把糯米饭用手捏成团吃,午餐多把米饭用芭蕉叶包好带到地里随时加盐和辣椒食用。晚餐除主食米饭外,还备有一些菜肴,家庭饲养的畜禽只在婚丧礼祭时才能宰杀。
    平时肉类来源多依靠狩猎。每年5――9月是基诺山的雨季,此间的菜蔬几乎全靠上山采集,经常食用的有山药、水芹菜、竹笋、鱼腥草及各种菌类。其中以竹笋最为常见。丰富的野味和山菜加上本地特有的野花椒、麻根、香茅草、酸木粉,使基诺族能在不同的季节里烹制出许多具有热带山野风味的民族菜肴。
    基诺族普遍喜好饮酒,民间有不可一日无酒的说法。所饮用的酒大都是自家用大米或玉米酿制,在酿制过程中,通常要加一些锁梅叶等植物,酒呈浅绿色,并带有一种植物的自然香味,据说有健脾强身的功效。
    基诺山是一个著名的产茶区,驰名中外的普饵茶是当地的特产,民间多喜喝老叶茶,喝茶时一般都将老叶揉炒后放入茶罐加水煮至汤浓方饮。   
在毛俄、茄玛等寨的部分基诺族妇女中,有食一种当地特有的胶泥的习惯,有的老年妇女已食土成癖,一日不食就有不适,研究表明:这种胶泥中含有少量人体必需的铜、铁、钙、锌等元素。
    典型食品主要有:芭蕉肉、全肉条等。还有竹筒烧麂排,油煎扫把虫。

节庆
    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过年或祭祀时,家家都要宰杀畜禽置酒备肉,以传统的剽牛活动最为隆重。届时由几个小伙子持刀先砍牛脚,而后割下牛臀部一块肉祭祀,余下的牛肉大家分食,与此同时还要用牛瘦肉、皮、血、苦胆、蒜、辣子、酸笋、槟榔、绿叶、酒做一种名为“克勒刹”的凉菜,与3只鸟和飞鼠干巴等组成礼物,送给邻近村寨的寨王家,并顺颂赞美之词。剽牛后各家的家长都要到长老(家族长)家祭祖过年,长老要设宴款待,按规定入席。
    祭祀活动还有烧地祭、尝新节和吃谷魂,每次祭祀一般都要杀猪、宰狗。狩猎祭要按猎获物的大小、凶猛程度分为三个等级,祭视的规模也根据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所有猎物必须在祭祀后才能食用。
基诺族民歌:夜深人静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真情年代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068 积分:90274 威望:0 精华:28 注册:2008/5/15 8:3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6/12 13:42:00 [只看该作者]

基诺族旅游
1、基诺族巴坡民族民俗村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巴坡民族民俗村是省级重点旅游项目,位于基诺族聚居地基诺山附近。民族民俗村的建立,是基于基诺族的民俗文化之上的。

  基诺山的基诺族由乌热、阿哈和阿西三个胞族组成。各村寨历史上实行“左米尤卡”(即长老管理村寨)制度,村寨长老由各村寨中最古老氏族的男性年长者担任(传说最初担任村寨长老的是女性年长者)。村寨长老的组成因各村大小或其他原因分别是“七老制”、“五老制”、“三老制”和“一老制”。

  自古以来,基诺族人民在开拓祖国西南边陲的基诺山的同时,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诺族浓郁特色的基诺族传统文化,按学科体系分类有:创世纪说、物种起源、族源族称、氏族传说、语言文字、社会形态、村寨长老制、地名源流、村寨名称、父子连名式命名制、山地农业、采集狩猎、饮食种类、房屋建筑、服装服饰、恋爱婚姻、文学艺术、雕刻纺织、传统医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传统教育、古习惯法、科学知识等,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所展示的是基诺族先民的聪明才智,并将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永载世界文化史册。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真情年代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068 积分:90274 威望:0 精华:28 注册:2008/5/15 8:3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6/12 13:43:00 [只看该作者]

基诺族旅游2、基诺族民俗山寨游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基诺族民俗山寨游属于西双版纳州东环旅游线路(即景洪——橄榄坝(勐罕镇)——小勐仑植物园——基诺族民俗山寨——野象谷)。基诺山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部,是基诺族的主要聚居地。基诺山基诺乡辖7个村公所,45个自然村,截至1998年底,全乡有2636户。共11086人,其中基诺族人为10321人,占全省基诺族总人口的约56.52%。

  基诺山属横断山系无量山脉末梢的中小丘陵地带,为亚热带边缘山区,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0度53分33秒—101度14分45秒。北纬21度53分11秒—22度9分58秒,最高海拔亚诺山岩子及银场山岩子为1482.5米,最低海拔地是小(勐养)腊(勐腊)公路55千米巴卡寨的田坝处为550米,全乡总面积为622.9平方公里。

  境内山峦起伏,山峰对峙,小黑江、南星河、莱阳河、巴卡河等河流婉蜒交错,加之热带海洋暖湿季风的影响,构成了基诺山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约为1100毫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具有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优势。在这块被保护得较好的土地上,自然资源丰富,绿色植被遍冈,高级林木达1000多种。经济作物2000余种,名贵药材及常用药材700余种。原始森林中生栖着哺乳动物100多种,两栖类36种,爬行类60多种,鸟类420种,鱼类100余种。山中的石灰岩资源遍布全乡,另有铜矿、铅矿、铁矿、银矿、铀矿等地下矿藏资源。基诺山没有明显的四季之分,基诺族按自己对自然界认识的古老习惯,把每年12月至次年2月称为冬季,3月至5月称为干季,6月至9月称为雨季。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真情年代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068 积分:90274 威望:0 精华:28 注册:2008/5/15 8:3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6/12 13:44:00 [只看该作者]

基诺族摄影

基诺族选手咪娜穆吒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基诺族的青年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基诺族姑娘们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真情年代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068 积分:90274 威望:0 精华:28 注册:2008/5/15 8:3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6/12 13:45:00 [只看该作者]

基诺族创世神话与大鼓舞

  基诺族有本民族的创世神话传说。他们视之为本民族的“根谱”,并以歌、舞、节庆祭仪等形式,加以崇拜和纪念,起着民族历史课、课堂和教材的作用。

  基诺族《阿嫫尧白造天地》的神话传说中言:他们的祖先是从大鼓里出来的,因此,视大鼓为神物。

  “大鼓舞”,基诺语称“厄扯歌”,最早称为“白腊泡司土歌”,“白腊泡”是巫师,“司土”是寨名,创世史诗说司土寨最早的女始祖叫米里几得,是一位神通广大的白腊泡,大鼓舞的创作者,大鼓舞开始是一个独舞。现在跳的“厄扯歌”是在“司土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跳大鼓舞须在三个时候:一是在三月百花盛开祭家神铁罗嫫嫫米遮时。祭鼓仪式完毕后,由卓巴敲响铓锣,并将鼓槌交给舞者,舞者接过鼓槌后,到各桌老人面前老人舞蹈,老人跳后,青年人才跳。舞蹈开始时唱[鸟悠壳]“乡亲们,拜神开始!沿着祖父的路,按照祖母的规矩,世世代代传下去……”

  二是在“特懋克”(即“打铁节”)时。过“打铁节”的日子,是由寨子中的七位长老决定的,一旦时间确定,卓巴就把置放在家中的神圣的大鼓挂起来,寨民们就知道“打铁节”开始了。这一天要选出一个后补铁匠,新选出的铁匠不一定很会打铁,而是一位18岁左右的“帅哥”,有点选美的意思。新选出的铁匠倍受尊敬,当晚举行祭鼓仪式。跳大鼓舞时,人们先在卓巴家前搭一祭台,祭台顶用竹篾弯扎成一道“彩虹”,台中画有一幅“洪水故事”中的大鼓,在洪水图画前放置一面舞蹈用的大鼓。新铁匠则坐在垫有毡子的竹篾凳上。舞蹈开始,按惯例由大长老卓巴先向大鼓祭酒,后击鼓舞蹈,依次是二长老卓生,在七老和首席铁匠祭鼓舞蹈后,新铁匠必须击鼓而舞。“打铁节”跳大鼓舞,除表现出基诺族对祖先的崇敬外,还表现了基诺人由原始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向铁器时期刀耕火种的农耕时代的转变。

  三、是村寨长老卓巴、卓生家盖新房时,须搭一简易草棚放置大鼓,举行祭鼓仪式后,敲鼓三声即可开始舞蹈。过去“祭家神”、“打铁节”跳大鼓舞时,妇女不得参加,只能站在大鼓后面,现今妇女也可站在大鼓前面舞蹈。

  基诺族在鼓的两端嵌有十数根细木棍,形似太阳放射出的光芒,因此人们把它称为“太阳鼓”。由于它的造型独特别致,成为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代表基诺族的吉祥物;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共创辉煌》的第一个场面,就是一位基诺族姑娘挥槌敲击一面巨大太阳鼓;今年首届中国舞蹈节的“荷花奖”舞蹈比赛,昆明市歌舞团根据“太阳鼓”创意的三人男子舞蹈《寻太阳》,获得编导铜奖;云南民族村中的基诺族村,寨门顶端也悬挂着一个太阳鼓的图案。基诺族大鼓已成为标识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真情年代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068 积分:90274 威望:0 精华:28 注册:2008/5/15 8:3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6/12 13:46:00 [只看该作者]

基诺族的竹筒音乐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基诺竹筒,基诺族敲击体鸣乐器,又称七轲。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 基诺洛克。 
  在祖国西南边陲景洪县的基诺山,山青林密,气候温和,竹楼点缀山寨,这里是基诺族聚居 的地方。传说基诺人的祖先,是三国时代随孔明南征时被“丢落”的一支人马。清初文献记 载为“攸乐”。基诺族以农业为主,男子酷爱狩猎。竹筒最早是盛水的器具,后来成了西双 版纳地区许多少数民族狩猎时敲击的响器,用于集体围猎撵山时惊吓野兽。经过基诺族人民 长期的劳动实践和不断发展,已成为七个一组的旋律乐器。每当捕到较大野兽时,猎人吹响 竹 制的“杓北”发出信号,人们便闻讯赶到现场,当即砍下毛竹制成竹筒,一路上边走边敲边 唱边舞,抬着野兽返回山寨。 
  基诺竹筒,每个竹筒多用一节毛竹制成,一棵大毛竹可做若干个竹筒。一般多由四至七个组 成,以七个一组最为流行,而又以七个竹筒都取材于一棵竹子为佳。竹筒有大小两种,它们 不仅尺寸有别,其式样和用途也各不相同,稍大者称布姑,略小者称切克。 
  〔布姑〕用较粗大的毛竹筒制作,通高24厘米~36厘米,筒径7厘米~8厘米 ,上端敞口,下端底部留 有竹节,在上端筒壁一侧正下方开有一条垂直缝隙,缝长10厘米~16厘米、缝宽1厘米~2厘 米。布姑 的音高决定于筒的长短、筒径大小、缝隙的长度和宽度。用于捕猎到野牛、大野猪和马鹿等 较大野兽时敲击。 
  〔切克〕用稍细小的一节或两三节毛竹筒制作,通高34厘米~46厘米,筒径5 厘米~6厘米(图4),筒下 端留竹节,从竹筒的1/2处左右向上修削成斜口,不开垂直缝隙,上端只留有一片呈三 角形的部分筒壁。切克的音高与筒长、筒径和修削的斜口角度有直接关系。用于捕猎到山羊 、小野猪和麂子时敲击。 
  演奏时,坐奏或行奏均可。行奏时,左手持竹筒下端,筒口朝下,右手执硬木棒或毛竹片 敲击竹筒上部。木棒长24厘米、宽2厘米、厚1厘米。坐奏时,领奏者击三个或四个竹筒,并 将竹筒横于腿上,高音竹筒在外,低音竹筒在内,用一手执硬木棒演奏,发音清脆洪亮。七 个一组的布姑,由大到小的基诺语名称为尤优、革勒多、革姑、革公、春绕、春女、春卯, 按五声音阶排列,音域g-a1。有极少的村寨也使用八个或九个一组的竹筒,它们分别用于 捕到母野兽或公野兽时敲击。这是一种合奏乐器,一般多为每筒一人集群演奏,也可四五人 合击,少于七人时,其中有一或两人兼奏两三个竹筒。竹筒用后不保存,用时都临时制作。 
  竹筒与基诺族的狩猎生活密不可分,其它场合则不使用。按民间风俗,凡捕到大 野兽时,在猎归凯旋途中,人们都要反复唱着《回家调》、《猎获调》 ,回寨后大家分享猎物时,则唱起《到家调》、《欢庆调》,并用竹筒为其伴奏。竹筒有一定的演奏规律,已形成曲调的固定节奏伴奏型。音色丰富,音响谐和,清脆的竹筒声和粗犷的歌声,融汇于基诺人的欢乐之中。 
  1980年10月,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基诺族白腊支,将大小不同的竹筒置于架上,制 成五音竹筒用于独奏,随演唱曲调敲击简化的旋律,与另外四位执无固定音高的单竹筒的奏 者互相配合唱奏《猎获小调》,生动别致,纯朴粗犷,气氛热烈,富有浓郁的基诺族风采。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真情年代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068 积分:90274 威望:0 精华:28 注册:2008/5/15 8:3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6/12 13:47:00 [只看该作者]

基诺族的姑娘舞

  这是一种为基诺族姑娘们所独有的舞蹈,叫“竹谷能”,又称“姑娘舞”。每当明朗的月光洒向基诺山寨,姑娘们便会相约着来到村寨空地一起歌舞。歌中唱道:“今晚是月亮出来的好时候,姑娘们快出来跳啊!……”他们将双手互搭在肩上,围成圆圈,上身向前稍倾,双脚后跟左右拧动的同时臀部也随之左右摆动两下,然后沿逆时针方向走两步。动作淳朴健美,很有特色。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真情年代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068 积分:90274 威望:0 精华:28 注册:2008/5/15 8:3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6/12 13:48:00 [只看该作者]

基诺族大鼓舞

  “咚咚,咚咚!”基诺族的大鼓敲响了,浓重有力的鼓声震荡着基诺山寨。这种鼓长约1.5公尺,直径约80公分,两面蒙以黄牛皮。基诺族人民对此大鼓极为敬重,在过去有专门放置大鼓的房子,不允许任意敲打或搬动。平日或是舞蹈时均将此鼓置于约一人高的木制鼓架之上 。  
  解放前,在跳“大鼓舞”时必需依照一定的程序与规则。妇女只能在鼓的背面敲击伴奏,不能在鼓的正面敲击、舞蹈。这一系列严格的规定,使“大鼓舞”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为什么基诺族人民对大鼓如此尊崇呢?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县基诺洛克山区,那里古木参天、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四季无霜。相传古时候,基诺族的造物主阿麦腰白创造了万物,但是没有水,阿麦腰白想,世界上的动物、植物都是离不开水的,于是她又造出了水。可是洪水一出就淹没了大地,阿麦腰白就造了一个大鼓,把玛黑(男)和玛纽(女)放在大鼓里,让他们在大鼓中随着洪水飘流而不致淹死。最后洪水退去,大鼓就在司基作密这个地方停了下来,玛黑、玛纽从鼓里走出,就在这里耕种土地,繁衍、发展了基诺人。为了感谢阿麦腰白把基诺人的祖先送到了人间,每逢年节,就要敲起大鼓,跳起“大鼓舞”,从而沿袭成俗,因此“大鼓舞”是带有祭祀性的一种民间舞蹈。   
  解放后,“大鼓舞”已摆脱了宗教的束缚,经过加工后的“大鼓舞”已搬上了舞台。近年来,妇女也可以在鼓前担任鼓手了。  
  “大鼓舞”动作虽不复杂,但是每个动作都有名字,如:“乌攸壳”意为表示尊敬。其动作为左脚向左后方撤出,双手于右侧击鼓,然后再换方向做。“二扯哥”意为欢乐的舞。动作为双手轮流击鼓,青年人跳时,手高抬时不过头,老人跳时手臂高抬过头低垂不过胯。“特 莫阿米”意为节日的歌,是伴舞者站在旁边歌唱时前后甩动双手的动作。  
  舞时,人们围成圆圈,一至二位鼓手站在中间,手握鼓棒,先向大家敬礼,再对鼓敬礼,然后就跳起“乌攸壳”动作,领唱一段,接着大家齐唱一段,当众人齐唱时,鼓手就相应跳起“二扯哥”如此反复若干次后,大家边唱边跳“特莫阿咪”,在不断加快的速度中人们不时 发出“扯—扯—!”的呼喊声,此时歌声、鼓声及镲的伴奏声,交织成一片欢腾热烈的气氛,舞蹈动作更加矫健有力。  
  “大鼓舞”因其历史久远、流传广泛,而成为基诺族舞蹈中最有代表性的舞蹈。舞蹈中体现出了山区人民那种粗犷健壮的气质。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真情年代
  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068 积分:90274 威望:0 精华:28 注册:2008/5/15 8:38:00
问好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6/12 13:49:00 [只看该作者]

基诺族的神话和民间文学


      基诺族文学至今仍然限于口头文学。形式有神话、传说、故事和民歌。较为古老的神话作品表现了基诺族先民的“万物有灵观”和原始的祖先崇拜。其代表作品为《阿嬷尧白》和《玛黑玛妞》。

      《阿嬷尧白》是说基诺族女始祖尧白造好天地之后,召集各民族分天分地。基诺族没有参加,于是尧白撒了一把茶籽在基诺人居住的土地上,从此,基诺的土地便成了盛产茶叶的地方。尧白还为基诺人创造了文字,让基诺人去领,但文字写在牛皮上,基诺人把牛皮吃了,所以没有文字。神话中还讲到尧白创造了百鸟、百兽、鼠类、鱼类等自然万物,使它们各得其所。

  《玛黑玛妞》是兄妹结婚型神话故事。故事说洪水之后,世上只剩下玛黑玛妞兄妹俩,兄妹结婚后,遇到一个葫芦瓜,用火钳烙开,从里面走出基诺族、汉族、傣族、布朗族的人。为了让葫芦里的人出来,有一位名叫耳的老妈妈甘愿被烙死。此类神话曲折地反映了基诺族先民母权制时代的生活印记。

  基诺族民间故事大都是生活故事,较少神奇色彩。民间诗歌大都是即兴创作,也有较长的叙事诗,内容涉及历史传说、生产过程和宗教祭祀、婚姻爱情等。代表作品《生活的歌》,生动细腻地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生活史。全诗分为青梅竹马、成年相爱、结婚成家、共同劳动、建成富裕家庭等部分。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描绘了基诺族民间婚礼习俗、刀耕火种生产方式和祭祀活动。基诺族青年喜欢在竹楼上欢聚、唱情歌、讲故事。女青年来到竹楼上,把花梨木燃烧,放在竹筒里闷出黑汁,蘸黑汁擦牙齿(一种美的装饰),然后与情人对唱情歌。《巴格勒》(情歌)是基诺族民间文学中最优秀的部分。基诺族民间文学与汉族和傣族文学关系密切,一些民间故事在情节上也多有相似之处,如《大姐和四妹》,就与傣族的《三棵白菜》,汉族的《七妹与蛇郎》、《马兰花开》相似。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真情年代
  1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068 积分:90274 威望:0 精华:28 注册:2008/5/15 8:38:00
老三届人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6/12 13:50:00 [只看该作者]

基诺族的五大特色菜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基诺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古木参天的热带原始森林里 ,主食大米、玉米。副食除了家里种养的蔬菜、家禽外 ,广阔的森林还为他们提供了获取山珍野味的良好条件 。妇女劳动之余都兼及采集,可食之野菜野果达四五十 种。   

  基诺族民间有句俗话,叫做“汉炒、傣蘸、基诺舂 ”,意思就是说汉族的菜喜欢炒着吃,傣族的菜喜欢蘸着调料吃,而基诺族的菜则以臼舂凉拌为主。常用的佐料有辣子、香茅草、荆芥、姜叶、野八角、大薄荷等。

  独特的原料和烹饪方法,形成了许多鲜为人知、甚至令人难以置信的怪诞的菜谱,如“剁生”、“蝌蚪拌臭莱 ”、“香蕉叶蒸螃蟹”、“松鼠肉干汤”、“酸烩蚂蚁蛋”等。   

  “剁生”,是将鲜肉剁成碎末,拌上盐、辣子、姜 末、薄荷、韭菜等佐料,用手反复搅拌、捏匀,直至肉 呈白色便可食用。

  “蝌蚪拌臭菜”是将幼小的蝌蚪捞起 ,洗干净,用开水烫一下,拌上调料后食用。其味闻起 来臭似北京的臭豆腐,吃起来却细嫩软滑、清凉爽口, 余味无穷。

  “松鼠肉干汤”,基诺人习惯于将猎获的松鼠肉挂在竹楼里火 塘边上,用烟火熏烤成肉干,使之常年不坏,食用时切 片烹汤,其味鲜而不腻。

  “酸烩蚂蚁蛋”,基诺族地区多蚂蚁,但这里的 蚂蚁与众不同。它们不是生活在地下,而是栖息在树上 。蚁蛋也非常大,如同绿豆粒般。蚂蚁产蛋后,即将蛋 装进一个悬挂在树上的口袋似的囊包里,这种囊包很大 ,有的竟达5 公斤。每年农历三、四、五月间,是蚂蚁 产蛋的季节。每到这个时候,基诺人便要外出寻找这种 囊包。找到后,用刀砍开,将一粒粒洁白如玉、晶莹透 亮的蚁蛋取出,用带有酸味的佐料调拌即可食用。不仅 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且将其放人口中用牙一咬,还 会发出“啪啪”的声音,别有一番情趣。   

  基诺人做饭就餐均在竹楼二层的火塘周围进行,有 一定的礼节和讲究。吃饭时全家人按顺序在火塘旁围篾 桌而坐,家长正对火塘,客人靠火塘而坐。给客人盛饭 要少盛勤添。一般不兴给客人夹菜,因为他们认为若给 客人夹菜,就好象意味着吃完夹的这些菜就不要再吃了 ,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由于信仰万物有灵,他们认为 人有人魂,鬼有鬼魂,谷子也有谷魂,所以吃饭时甑子里的饭不能盛尽,哪怕肚子没有吃饱也要留一些,否则 ,甑子空着,谷魂飞走了就不再回来,人也就没饭吃了 。 

 回到顶部
总数 465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