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着高跷拜大年
珍宝岛事件转年的春节,全国上下笼罩着“要准备打仗”的紧张空气。时局要求增强全民国防意识,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强调要大张旗鼓地开展好春节拥军优属活动;平头百姓基于保家卫国的朴素情感,对最可爱的人及其亲属倍加敬重;于是,这一年春节我所在的公社大队拥军优属活动搞得比哪一年都轰轰烈烈。往年慰问军属,就是村支书、队长、贫协委员、民兵连长、妇女主任几个村官代表全体社员登门给军属送上猪肉、白面、烟酒茶等年礼,贴个春联,嘘寒问暖唠几句家常,以示关怀。这回要求有声势,于是破例组织起民风十足的高跷队,集体上门为军属拜年,我们几个男知青成了高跷队的新生力量。
那是我第一次接触高跷,也是第一次亲自体验了踩高跷的滋味。
史书上讲,我国北魏时期已有了一种“长跷伎”的表演形式,据说与当今的高跷的十分相似。所谓高跷,说白了,就是表演者借助一副带踏板的木棍把双腿接长,身着民族服装或古装戏装在行进中表演的大秧歌。
年根底下,队上布置我们参加踩高跷,正月初一就要演出,可忙坏了我们这帮知青。首先是寻找材料,每人自制一副高跷。高跷每根用料的长短可依据表演者自身喜好而定。高跷太高了站着上晃,有些悬乎,缺乏安全感;高跷太矮了,没个头儿,踩点表演观众看不见,没什么意思。我们就来了个折中,把登踏板钉在离地半米高的地方,高跷自踏板上沿到膝关节以下,用刀斧砍削成外弧内平,平面紧贴小腿外侧,弧面冲外,以便绑扎牢靠。据行家们讲,高跷用料以柳木榆木为佳,湿料也不怕,因树材有韧度,不易折断劈裂或扎刺。有的人图省事,找来废铁锨把、镐把甚至扁担截好了,也能将就,就是踩起来脚下沉重些。高跷挨地一头要钉上废球鞋胶底,防磨又防滑。
绑高跷一般用两根“松三股”粗麻绳,既能勒紧又不硌腿,而我们手边有更好的代用品,那就是下乡时买来用以打行李的背包带;还有就是绑腿布。不少学生文革步行串联时,就备有这东西;知青下乡后,参加农村小剧团演样板戏《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演新四军、解放军的演员行头里就有绑腿布,拿它来绑高跷,规范、平整、结实又美观。
踩高跷还要化装。过去农村踩高跷才子佳人扮相的服饰都破了“四旧”,不让穿了。文艺必须表现工农兵。这好办:戴顶“前进帽”(鸭舌帽),穿一条背带工装裤,脖子上搭条白毛巾,手里握一柄锤子造型的道具,就是工人老大哥;穿一身国防绿,扣顶军帽,扎上武装带,自制的“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插把盒子枪,别把大砍刀或握一杆木棍,就是“工农子弟兵”;演农民更好办,典型标识是中式对襟棉袄绾裆裤,头上扎一条大寨式白羊肚手巾,手攥一柄大号镰刀。还有演农民老大娘的,戴一顶赵本山式的老太太帽子,或挽一个发髻,手持一杆长烟杆,也有的一手展开带绸边的大折扇,或是转两块东北二人转的常见道具——帕头,别看这扮相不伦不类,懂行的人都知道这丑角似的人物是高跷队的领班,行进间,哪里打场子,哪里出彩,全靠他们调度指挥和表演。所有踩高跷的人,腰里都要扎上大红大绿两条长长的彩绸,载歌载舞行进时,要色彩有色彩,要气势有气势,最是抢眼。高跷队里除了工农兵人物外,还有一个神话英雄孙悟空。孙大圣是“老人家”首肯的革命派,破例可以高跷队里堂而皇之的亮相,时而抓而挠腮,金鸡独立,打个“凉棚”,摆个望远寻敌的造型;时而抡起金箍棒一路追杀“反面教员”白骨精,给这支秧歌队凭添不少情趣。
踩高跷必须要有锣鼓点伴奏,踩起来才有节奏有气氛。敲锣打钹吹唢呐的“轻活儿”,由部分高跷队员兼起来了,而大鼓属“重型装备”,队里特意安排了一辆牛车,拉着大鼓,车上两个擂鼓手来回倒替班,“咚不咙咚锵”,“咚不咙咚锵” ,震天动地的鼓声一路响个不停。
大年初一早上,我们这支数十人组成的高跷慰问团向公社所在地东边的一座小山村进发,那里住着两户军烈属。高跷队在鼓乐声中浩浩荡荡上了路,满村男女老少伸长脖子看热闹,村里的狗也汪汪叫着助威。
我们几个知青,自打做好高跷,还没来得及练踩两圈,就仓促上了阵。走两步还可以,这一出要走三华里,心里着实没底。起初总怕栽倒了,出丑丢面子倒无所谓,别折胳膊腿、嗑掉门牙可太亏了。可走着走着就体会到:敢情踩高跷是人体重心高,两手臂前后左右摆动,可以赢得找平衡的充裕时间,稍微机灵点儿不易一下摔个狠实的。而且两腿用木棍加长了,可以迈大步,“三步并作两步走”。腿长身高走累了,沿途随便找个墙头坐坐歇歇脚,坐墙头如同坐炕沿一般方便。踩在高跷上,一览众人低,有“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心里美滋滋。不知不觉间,胆子大起来,时不时竟敢连跑带蹦两步,窜到队伍前面扭几圈,讨个“碰头彩”。可真比起那些踩高跷的高手,我们可是“小巫见大巫”。看人家,可以绑着一米多高长长的高跷大劈叉,一劈到地,再一下一下向上耸身,把分开的双腿收拢来。即便偶然失足倒地,不用人扶,双腿一盘,交错支撑,立马又站起来。艺高胆大的,还能倒立、空翻、侧翻,赛得上吴桥杂技传人。
乒乓、啪啪……前面村口响起欢迎的鞭炮声,目的地到了!高跷队所有的人精神为之一振。领队发一声喊:“扭起来!”“擂鼓!”唢呐声声,高跷队列队到军属门前拜年,支书队长把慰问品递过去,军属抱拳握手致谢,向大家分发香烟,这功夫,两名高跷队员展开春联向军属家门框上贴。原本要踮脚站凳子的活儿,这回得低头弯腰来干,两下子就粘牢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大红的春联,在冬日里熠熠生辉。
铿锵的锣鼓点又擂起来了,激昂高亢的唢呐又吹响了。高跷队在军属门前打开场子,人马分成两队,手挥彩绸如群蝶展翅,穿梭般你来我往,施展着各自的绝活,把山村的节庆气氛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