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五原版主因为电脑坏了,委托我将她的文章上传。 记得小时候家里尽管不很富裕,但是,每年一到年底,妈妈总是想方设法把家里搞的红红火火,特有过年的味道。 临近腊八,家里特别忙,尤其是母亲,非常勤劳,腊八时要连夜熬出一大锅粥;泡蒜头,包蒜瓣儿,做腊八醋;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买几坨关东糖每个孩子分一块儿,打打牙祭,有意思的是还要给我家的煤球儿炉子前孔也抹上一点儿关东糖,让灶王爷上天说好话,保佑全家来年大大小小都平安无事。到了腊月二十四,一大早儿就把我们哄起来,帮忙把所有东西搬出去,进行大扫除,花八分钱买2斤大白,头天就泡好了,纯手工刷房,基本上是一天的工作,到了晚上全家人还要住进来呢。(如果是现在刷房,没有个把月是完成不了的)腊月二十五备烧酒;二十六顿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那时候,妈妈给我们蒸枣糕,把面搓成条儿盘上后用筷子夹成花瓣儿状,层层落起来,蒸成鸟状……件件都像艺术品一样。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大年初二闺女女婿娘家走;大年初五饺子酒儿。来年开张样样有。 三十儿晚上,全家人聚在一起,晚上必吃的饭是蒸包子,其理由是:要把一年里的不痛快事儿、晦气事儿、倒霉事儿……统统剁吧剁吧全包起来一股脑儿吃掉。准备好来年重新打鼓另开张,过上好日子。那会儿的熬夜就是干活,大人们和面、剁馅儿。包饺子,提起包饺子,讲究可多啦,首先就是不许乱讲话,什么:“馅儿少啦”“面不够了”“饺子瘪了”“皮儿薄了”“咸了”“淡了”……统统不能说,只能说:“皮儿多啦”“馅儿富余啦”“馅儿多搁点儿”“皮儿厚点儿”“盐多啦”“味儿厚点儿”……总之,说话都得用吉利词儿。如果真是馅儿不够了,就说:“得包几个餄子(合子)吧”,寓意着一年和和气气;厚点儿:寓意着:厚道做人、厚道办事儿。多:寓意着富裕、宽裕、富足。……总之多吉利、多吉祥是最重要的。大一点儿的孩子们帮助家里大人们贴对联、挂福字儿。小孩子们则三五成群点着灯笼到处走、放炮仗、放呲花,点耗子屎(小小的银灰色的一小坨儿,只要用香一点,耗子屎就满地转圈儿,闪着花束,这种花炮比较安全。)在院子里追逐戏耍。全家最忙的还是妈妈,她在昏暗的灯下仍旧给我们兄妹们做针线活儿,因为起五更时我们每个孩子都要穿一身新:新鞋、新裤子、新上衣、(那时的衣服全是用手一针针一线线一点点缝出来的呀!)女孩子还有二尺新头绳儿,凡是穿的,全是妈妈一手亲自缝出来的,她才是名副其实的在熬夜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