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原创]故里寻踪访郑州


  共有83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故里寻踪访郑州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沙海归舟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869 积分:5340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8/10/22 11:02:00
[原创]故里寻踪访郑州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2/2 13:32:00 [显示全部帖子]


 

故里寻踪访郑州

      西安探亲返程,特意绕道郑州停留一天,看看我童年生活过的城市。

千里来寻故地

      自从上世纪大跃进年代随家举迁离开郑州,四十多年来,童年故事和浓浓乡情时时魂牵梦绕难以割舍。其间,我几次出差或旅游路过郑州,均因故未能下车,每每留下遗憾。这回总算如愿以偿。行前特意寻找来一张最新版本的郑州市旅游图,仔细研究了半天,把记忆犹新的老地名一一标出,决心把行程安排紧凑,力争一天内跑遍想看的所有地方。

夜幕降临时,长途汽车抵达郑州。换乘出租车,自北环线入市口进入这个中原重镇。宽阔的道路、明亮的街灯,使我怀疑是否走错了地方;我们投宿的由农民企业家独资办起来的邙山区(原本不算中心市区)丰乐园度假村,过去根本没听说过,现在是远近闻名的四星级大酒店,听说这家酒店正为晋升五星级积极努力。恨不得马上周游全城看遍郑州新貌,笠日早餐后我就迫不及待乘车直奔市中心二七广场。

旧貌换新颜

      郑州是著名的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纪念地。二七纪念塔是郑州的标志性建筑。重访故地,令人感慨万千。记忆中二七纪念塔已由简陋陈旧的单塔改建为巍峨崭新的双塔,我站在车流滚滚的干道旁,拍照留念。而记忆中临街而建的庄严的二七纪念堂,如今却蜗居在一条窄街旁,不知是我们来的太早,还是除纪念日之外不开放,与对面的市场相比之下,纪念堂门庭冷落。但愿不是市场经济物欲横流,让人们淡忘了八十年前为工人阶级解放而英勇献身的英烈。尽管纪念堂前有铁栏杆阻隔,上有电线拉网,我还是艰难地选择了一个角度,把它收入镜头。

与二七路相连的是一条店铺林立的老街——德化街。记得儿童节母亲曾领我到这条街买童装童鞋。现在这条街正在模仿大都市的商业步行街进行改建,商店重新装修,百米长的街道以大理石板材铺路,街名标志镶在路当中,还用彩色石材拼出一幅中国地图。与德化街斜交的一条短路是钱塘路,两路交口建成了商厦,还有不曾听说过的颇具规模的银基大厦,取代了名噪一时在激烈的商战中已“败走麦城”的亚细亚,显露出省会城市的档次与繁华。         

四次迁居 童年如梦           

      记得我家在郑州租过四处住房,一处是小弟出生地——华丰里9号;另外三处都在东三马路上。一处门牌133号,是位于一条短巷尽头的小院,院里栽有无花果树,院门口有一口苦水井,每天做环境卫生时,我曾帮大人从井里打水泼街(洒水压尘土)。巷口一个独楼小院,院中长着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我和小伙伴经常在树下弹玻璃球;另一处是胡同里的平房四合院,我家租的是西厢房,客厅不小,卧室不大。那时家里似乎已没有什麽象样的家当,屋里空落落的。旧房年久失修,门框与墙壁离了股,“灶马”在墙缝里不时地探头探脑,我常捏着草棍儿去捅逗捕捉这些类似蟋蟀的小东西。这个院与133号院之间夹着一小片倒着几块残碑的坟场,小孩子们常在那里捉迷藏;第三处住所租的是东三马路与另一条街交口的一间小平房,后窗户开在东三马路上,下雨时我站在床上扒着后窗看街上的雨景。院子对面有一个小铺,有天母亲给了一分钱,我冒冒失失跑过马路去买糖,被一骑车人用车把撞伤头部,至今右耳后还留着一块明显的疤痕。为何短短几年频频搬家而且租房条件越来越差?“少年不知愁滋味”,那时根本没想过,也不会搞明白。现在分析,必是家庭经济拮据不得已而为之。陋巷老屋,凝结着我浓浓的乡情,时隔久远忆当年,许多往事历历在目,就像打开了陈年的酒,让人陶醉,让人回味。

寻找故居 一波三折

      按图索骥一路打听,直到发现了路口树立的醒目的施工告示牌,方知要找的东三马路就在眼前。这一带都在修路,推土机把原路面掘得黄土朝天,根本分不清是哪是哪。施工告示介紹:东三马路,西起乔家门路,东至南大街,路长900米,规划路宽20 米,其中车行道宽11米,两侧人行道各宽4.5米。作为次干路,不算宽,也不算太窄。大概自己小时候人小看啥都大,加上那时路两侧又都是低矮的平房,记忆中的老街的土路好象还挺长挺宽,如今随道路拓宽拆除红线内一切建筑,视野廓清,觉得隔路相望两侧楼房间距很近,路显得又短又窄了。走在崎岖不平尚未成型的的路基上,两眼仔细搜寻,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曾居住过的陋巷旧宅。灵机一动,打开手机,不惜花长途电话费,求助千里之外的兄长指点迷津,结果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最后在一片平房拆迁工地上向碰到的一帮街道干部模样的人打听,被告知这一片旧房前不久已陆续拆除,只好凭记忆的大概方位照了张像作为纪念。

      接下来寻找华丰里。路过郑州第五人民医院时,依稀记起母亲常讲我小时候一次患了急性肺炎就住在这所医院,当时我的病情十分危险,为抢救我这个危重小患者,院方派专人连夜到郊区药品库取来特效药盘尼西林针剂,使我终于保住了这条小命。如今该院正大兴土木改造扩建,不用问,我当年住的病房早已面目全非,说不定早扒掉重建了,于是打消了入院拜访的念头。经人指点,从医院门口走出百十步左拐,就找到了华丰里,然而怎也寻不到昔日小院平房的影子,只看到一个楼房大院墙上钉着华丰里十一号的地名牌。一位大娘告知,这是医院的宿舍,她刚解放就住在这儿。前些年这里改造危陋平房盖了大楼,九号的原址也被占用了。聊起来大家也算近邻,既然找不到老宅旧居,与老邻居合个影也算留个念想。大娘很给面子,满足了我这个素不相识的外乡人的冒昧要求 。           

路桥整修 老城巨变

      东三马路跨越熊耳河直通南关大街。跨河桥名叫德济桥。我印象中熊耳河是一条浅浅的细流,德济桥是一座石桥。可眼前只见一条垃圾壅塞的臭沟,根本见不到桥的影子。向路人打听,得知臭沟就是被污染的熊耳河,河沟不久即将治理,德济桥老桥拆了正在改造,路桥建设指挥部就在河边。再详细的情况只好到那里问。一不做,二不休,我们贸然闯进路桥工程指挥部,把正在开会的人们吓了一跳。待讲明来意,与会者为我们“千里寻故地”的精神所感动,破例允许我们在不干扰他们开会的前提下参观了工程建设规划图,并在图前留影。在指挥部办公室一角,我发现了一摞刻着字的石板,仔细一瞧,正是旧德济桥的桥名石刻。抹去历史的尘封,我仿佛又看到了自己童年每日清晨背着书包急匆匆过桥赶路上学的身影。

回访母校 如愿以偿

寻找我和弟弟曾经就读的小学,是我此行的一个重要目标。几经周折打听到,弟弟就读的德成街小学早已经拆迁,现并入了东三马路小学。万幸我念书的南关小学还在。看到母校大大的白地黑字醒目的校名牌,我心中激情澎湃,办的头一件事就是站在校门口先留张影。与门卫讲清来意,进了校门,恰逢学生们刚下课间操,满操场孩子们欢快的疯跑,像一群群欢快的小鸟。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在这里读书的启蒙岁月。那时学校分两个院儿,地盘挺大,教室都是平房,还没有教学楼。记得学校后身还有一大片荒草地,夏天经过那里时常能趟出蚂蚱;荒地上有口井,井口上架着用来打水的杠杆,那根尾部坠着大石块的长木杆斜指苍天,让人过目难忘。那时和那时相比,母校变化太大了,如不看校名牌,简直不敢认。了解教过我的几位老师的去向,门卫不清楚,建议向校龄较长的现任女校长打听。女校长热情的接待了我这个不速之客,介绍说,老教职员工都陆续退休了,只有一位九十多岁的姓魏的老校长还健在。交谈中了解到,母校在城建开发中出让土地与房地产商联建住宅小区,校舍得以新建,但应有收益远远没有兑现,双方为此发生争议对簿公堂。难怪校园操场变得这样狭小!言谈中,校长对市场经济转型期教育经费的捉襟见肘显出深深的无奈与忧愁。我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只好说几句“将来总会向好处发展”之类无济于事的安慰话。告别时,校长指着操场上一株大树对我说,这棵树是学校里最早栽的树,你总该有印象吧?我抬眼望去,这是一株枝叶繁茂的皂角,树龄大概有几十年了。当年我在此读书时,它可能还是不起眼的一株小树苗,我还真的没注意到它的存在,现在它已与楼比肩,冠盖如云。十年树木,岁月如飞,触景生情,怎不让人感慨唏嘘?           

商城登高 呼唤故乡

      这一截土城墙就是郑州游览图上被标为商文化遗址的地方。此刻我站在遗址纪念标志前,仔细阅读着解说词:“商代城墙距今2100年,周长7公里,宽20米,现存一段高5米”。哇!两层楼高!想当年我与小伙伴们就在这段城墙上玩“打仗”游戏,模仿着电影《董存瑞》中的解放军战士,高喊着“同志们,冲呀!”愣头愣脑地奔跑冲锋,一不留神收不住脚,从断墙豁口摔下,昏了过去。事后听说,当时那里是农民的打麦场,万幸我的头没磕在碌轴上,否则非死即残。爹把我背回家,让妈一顿好骂。如今,已知天命的我,“聊发少年狂”,弓腰一鼓作气再次攀登上土城,挥手呐喊:“郑州,我回来啦!”,仿佛又回到孩提时代,我终于找到了回故乡的感觉,同行者抓拍下这个生动的镜头,给我留下了“到此一游”最珍贵的纪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