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秋收


  共有1538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秋收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哈啦玛嘎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2734 积分:66086 威望:0 精华:5 注册:2008/12/22 0:06:00
秋收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2/9 23:53:00 [显示全部帖子]

    今年是上山下乡四十周年,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们上山下乡插队的第一年。我们就发现了农村集体经济中的矛盾。当时感到非常困惑。但是,有一个结果,我们生产队的知青和老乡们没有断过粮,没有挨过饿。其原因呢?其实就是变相瞒产私分。可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这是绝对不能讲的,一方面它关系到一方百姓温饱问题;另一方面又有党纪国法,说的严重一点,那是要上纲上线的,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
    我们插队落户的第一个秋天到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三春不赶一秋忙。我们生产队有一个占地五、六亩的场院,四周围有一人多高的石头垒院墙。只有一个大门在北边。对着门口有个两间房的场院屋,屋里有一铺炕,有一口直径一米多的大锅,生产队集体杀猪宰羊都是在这里,各家各户漏粉做粉条也都在这里。是生产队集体食堂留下的名副其实的大锅饭产物。也是看场人和打场人休息吸烟的地方;更是集会等具有综合性的场所。这个场院每年只种一些早熟的庄稼,为的是提前收割,腾出场地,再经过平整、洒水、軋实整理后成为场院,为打粮入库做好准备。这个时候的老乡个个都很兴奋,也只有秋收时期才少有的繁忙热闹的场面。此时人们分工有条不紊,井井有序,有赶着四套胶轮马车从平地往场院拉谷子和莜麦的,有轰赶着老牛破车疙瘩套的勒勒车去山坡地拉玉米和荞麦的。在场院出出进进,有说有笑谈笑风声,有丰收的喜悦,更有的是一年期待。场院的粮食越集越多,一垛垛的谷子和莜麦拔地而起,黄橙橙的玉米被装进了晾笼,还有荞麦、豆类、糜黍、等杂粮。真是五谷丰登的景象。 
    收回的粮食经过几天晾晒,开始打场了,那时没有电,也没有什么机械。原始的操作,用人铺开后,套上牲口拉上碌碡,转圈碾压,挑翻、再碾压经过几番折腾后,将秸秆挑走,将粮食颗粒攒集成堆,看准风向经过扬场等多种工序,才能获得比较洁净的粮食,这是让人最兴奋的时刻,也就是该分口粮的时候了。这里的学问就多了。先从扬场讲起,扬场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决定粮食的品质和产量的高低。责任重大,一般都是队里指定有扬场经验的专人负责,适时掌握风速,用木锨扬出粮食的高度。掌握尺度分扫出成粮和箅子。这关系到生产队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交公粮的与分给个人的是有区别的、它是分等级的、是按质定价的。打场除了成品粮食还有箅子之说,箅子分给个人是不计入口粮定量的,我作过比较,有的确确实实是箅子,只能作为喂养牲畜家禽的饲料;有的所谓箅子和成品粮相差无几。真假虚实学问就在这里。一般人很难判定。这就要看生产队决策者的水平了,即不犯错误,还得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再者,打好的粮食提前是要估堆估产的,这需要生产队主要负责人和有一定威望的人来评估。他们一般是非常默契的和高度的统一。他们一般估的产量都偏低,其实应该估算的很准确,它就是一个圆锥体积公式,我不知眉眼高低地试估了一次,差一点招惹是非,还好,找了个借口逃脱了出来。他们这一堆粮食往往要分几次才能分完。磅秤上的机关就不讲了。这时村里的老乡上下都很谨慎,因为场院就在路边,过往的行人都会引起注意,每逢秋收季节,区里、公社、大队等上级领导来检查秋收工作,督察防火、防盗、防止瞒产私分等。分口粮大多在傍晚时分,学生放学了,村民也该收工了,路上的行人也没有了。这时村里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人声鼎沸,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自顾自地分装着分到手的口粮,小山一样大的一堆粮食转眼之间被夷为平地。再看这些人们,背的背、扛的扛、抬的抬又四散而去,消失在美丽的晚霞中。人口多的多分,人口少的少分,当时还没有还没有落实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农村人口膨胀,多数家庭都有四五个孩子,甚至更多。所以孩子越生越多,越多越穷,欠债大户的家庭也越来越多,没有人担心还债问题。在这个广阔天地里初次让我理解了什么是“虱子多了不咬,账欠多了不愁”。无人关心其中的微妙。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吃大锅饭,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小集体利益。但是,我们生产队储备粮留得多,村民口粮多,基本没有挨饿的,我们生产队的知青也跟着沾了光。
     今年重返第二故乡时。三十年后场院屋拆了,大铁锅没有了,不用交公粮了,也不用再为瞒产私分动脑筋想办法了,热闹的分粮景象也不复存在了。老乡们各自地忙碌着。三十年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化肥,有了农药,也有了电力,农村经济有了巨大变化,但没有质的变化。似乎象一支温度计一样又回到了零点。建国六十年了,与建国初期一样,土地又分田到户了,而且是一块完整的土地被人为地分割成若干小块地分到了农户。家家户户又养起了马匹和驴骡,又有了自家马车,多数农村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模式,既消耗了有限资源,又浪费了人力和物力,形不成规模型的机械化生产。看来改革还任重而道远。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哈啦玛嘎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2734 积分:66086 威望:0 精华:5 注册:2008/12/22 0:06: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2/10 1:34:00 [显示全部帖子]

以下是引用设字209在10/2/2009 AM 12:57:39的发言:

农业生产走向集约化道路,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农业生产走集约化道路,这里又有问题了。土地承包法承包期限耕地为三十年,草地、林地承包期为五十年甚至是七十年,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是可以经营权流转走集约化生产,那么一来大多数农民就要失去土地。如果农民失去了土地很难想象后果。短时间内不可能解决。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哈啦玛嘎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2734 积分:66086 威望:0 精华:5 注册:2008/12/22 0:06: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2/10 13:29:00 [显示全部帖子]

谢谢两位扳祝朋友。

粮食问题是关键,
人口众多耕地减,
农业生产是焦点,
改革任重而道远。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哈啦玛嘎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2734 积分:66086 威望:0 精华:5 注册:2008/12/22 0:06: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2/13 9:47:00 [显示全部帖子]

寅吃卯粮实无奈,
土地沙化速加快,
生态平衡遭破坏,
儿孙长大代还债。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哈啦玛嘎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2734 积分:66086 威望:0 精华:5 注册:2008/12/22 0:06: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2/27 22:59:00 [显示全部帖子]

国土部:耕地减少形势严峻 18亿亩红线一定要守住

  新华网北京2月26日电(记者王立彬)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耕地总面积为18.2574亿亩。在调查期的2008年度,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29万亩。
     目前,全国耕地面积已从1995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18.26亿亩,人均耕地更是只有1.39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增地减”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最突出的矛盾。同时,近年来,我国部分耕地质量降低,在农业科技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粮食单产持续提高难度加大。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这是一个很严重的话题,人口不断地增长,流动人口已无法控制计划生育,土地在不断地减少,粮食单产持续提高难度加大。从数字分析结果来看,粮食问题是最大的隐患。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