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原创]山里的路


  共有146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山里的路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布衣者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28 积分:2570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9/2/24 10:05:00
[原创]山里的路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2/24 20:42:00 [显示全部帖子]

 

                           山     里     的     路                
     人的一生要走过许多路,可我总也忘不了当年上山下乡时走过的山路。            
    1968年的初冬,我到宝鸡地区千阳县高崖公社插队落户,高崖在北部山区,离县城走小路九十里,还有条简易的沙土公路有一百二十几里。这条路因为泥泞,翻浆根本就无法通行,我们来的时候车走到半路时遇到了泥泞路段,车过不去,司机扔下我们几十个人自己调头回去了。我们就在这荒无人烟的山上冻了一夜。           
      农村回家是件让人高兴的事,可大家兴奋不起来 ,面对着近百里的山路我们是愁容满面。但家得回,路必须走,天还没亮就动身了,什么东西不敢带了,沿着有一米来宽的羊肠小道一步一步的往前赶。路上要翻一次分水岭,然后就是弯曲的盘山路,如果碰见赶牲口的驮队,人家老远就喊叫“等一下,让我们先过去”我们就的在山崖边上先站着等驮队过去。越走越累,渴了就爬在沟边喝几口水,但不能休息,否则在天黑前赶不到县城的。我们男的还能坚持走下去,可是女生就不行了,走到后面她们跌跌撞撞的走不动了,我们就每人拉一个女生,拽着走。第一次我们按计划在天黑到达了县城,住在小旅馆里我们都动不了了,但我们如释重负,下来的路就好多了,不用步行了,这里有班车通到宝鸡,家越来越近了。       
      回队上也是,什么东西都少带,我喜欢书可不能带,这九十里的山路对谁都是体力和意志的考验,挑战。交通落后,道路不通,造成人们生活的艰难,队里有对小夫妻出生半年的孩子病了,夫妻俩沿着山路紧干慢赶的往几十里路的地段医院赶,走了一半孩子没呼吸了。当我看见这位年轻的母亲紧紧抱住死去的孩子怎么也不松手悲痛欲绝的大哭时,我不禁潸然泪下,山里水土不好养活大一个孩子不容易,我在想如果有条公路该多好。             
      路不通隔绝了山里和外面的往来,这里的乡亲们不知道山外是什么样子,队里有个从林游县嫁来的小媳妇,她告诉我;她最远和父亲走到离我们三十里路的花花庙镇赶了一次物资交流大会,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了汽车,第一次照了张像,第一次看见了机器磨面也是第一次看了秦腔戏“海港”她拿出照片让我看,我看到这憨厚的父女俩每人拿本语录一本正经的样子,我怎么也笑不出来。这些在城市人眼里很平常的事情可在这个山里媳妇心中显的如此美好。就是因为路不通。她不知道山外面是什么样子?就更不知道山里和外面的距离有多么大?路不通,队上想买磨面机,粉碎机,柴油机怕运不进来?社员们的核桃,杏仁,蜂蜜供销社不收,怕运不出去。乡亲们只好拿到十几里路以外的林游去卖换点油盐钱。       
     1970年春天,这条断头路得以修复,还通了班车,虽然两天一次,总算免除了我们知识青年的长途跋涉之苦。也给山区人带来了幸福,队上盼望多年的机器运来了,乡亲们再也不用发愁自己的农副产品卖不了了。许多大人带着孩子去坐汽车,过去他们只是在图片上见过,今天可以去体验一下汽车是什么了?
     后来我参加了工作,每过几年我就回去看望乡亲们,改革开放以后山里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看到家家户户都搬出了土窑洞盖了新瓦房,可是还没有通上电,现代文明和他们仍然有距离,当年的路还是那样子,只是宽了,有人管理了。前年,我再次回队上这里已经是今非昔比了。国家实行了退耕还林政策,,山坡地不种了,省上 又实行移民搬迁,把不适合住的人都集中在一起生活了,新建的居住点里有学校,卫生室,过去那一个山头住一家的历史彻底结束了。
      路还是山里的路,过去是断头路,泥浆路,是没有希望的路,如今变了。变成了通往幸福的康庄大路了。                   
                                          2009年,二月24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