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55
积分:552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9/2/17 16:12:00
|
庄稼日月——和知青在一起的往事 Post By:2009/2/25 17:40:00 [显示全部帖子]
 常言道,年好过,月好过,日子最难过。现在回想起北京知青插队落户的那些日子,可真是难为他们了。那时候有一句话: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首先要使自己在外表上和农民一样,崭新的衣服都要在膝盖上、屁股上和肘子上打上补丁,针脚一圈一圈缝得密密麻麻的,看上去非常结实。下地时无论男女脖子上都要搭一条羊肚子手巾,脚上的塑料底鞋也都换成了向老乡五块钱一双买来的布鞋。 不过那布鞋穿上倒是既舒服又安全。我们邻村有一位能歌善舞的女知青,参加了公社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巡回演出时不小心一脚滑脱,就从山坡上滚了下去,从此后人们就再也听不到她的歌声了。究其原因就是那塑料鞋底子惹的祸,那磨光了花子的塑料鞋底子踩在白草上像抹了油一样光。 我们村在旱塬上,吃水要用毛驴到山下去驮。那年月,人都吃不饱,牲口的草料就更没有保障,个个瘦得嘴尖毛长,来不来就卧下再也起不来了。那年月,在每一个村口都不难看到搭在树枝上的牛皮和驴皮,惹得一群群乌鸦围着乱飞。所以,人背水、人推磨、人拉犁的场面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当地人背水都用的是木桶,装满水后把桶眼一塞,一滴也撒不了,知青不会背水只好凑合着担,在那崎岖的山路上摇摇摆摆前洒后倒,一担水赶担回去也只能剩半桶。记得有次雪后和一位知青去挑水,眼看就到村口了他一不小心就摔了个脚朝天,水倒了不说,那铁桶叮叮咣咣直从老崖上滚了下去…… 我们砍柴大都是砍一些灌木,耐烧。知青却不行,一是我们那植被差,稀少的灌木一般都长在路很难走的山洼和崖畔上,不敢让他们去;二是他们不会砍,把握不好角度和力气,往往是一镢头下去砍不倒柴梢反而会让那柴梢抽到脸上,立时就红起一绺,像鞭子抽过一样。所以一般情况下他们都是在平地畔上拾那些干枯的蒿草,等我们从山洼上上来时再帮他们捆好,一起回家。可是塬上风大,那蒿草招风,不好背,顺风时推着人直跑,逆风时真是寸步难行,没办法时只好倒着走,可风向一变就能把人掀个大跟头。 村上的劳动原先都是男女分开的,妇女要做饭早上都不出工,出工时活路也相对轻一点,再一个就是那荒山野地没有个遮拦,解手时也方便一些。自从知青来了以后这个格局就打破了。我们村的知青大都是工人子弟,非常朴实,就连拿粪、拉犁那些脏活累活女知青都抢着干。有一次耩豆子,四个人一组,扶耩的是贫协主任老雷,那耩头松了老掉,老主任就忘了有女知青在场,几十年的劳作习惯使他说了声叫我看,解开裤子就朝耩头上撒尿。羞红了脸的女知青背转身说,老主任怎么这样呀。几个后生就笑成了一滩。可那老主任却真能压得住阵,没事人一般,裤子一系说:多干活,少说话,走! 后来在史铁生的作品中看到,他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在这宇宙中有一颗星球,这星球上有一片黄色的土地,这土地上有一支人群:老汉、婆姨、后生、女子,拉着手,走,犁尖就像唱针在高原上滑动,唱着质朴真情的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