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 杜 公 祠 说来惭愧,自己在少陵塬下生活,工作了几十年,近在咫尺的杜公祠竟然没有去过?讲出来怕人笑话。 初冬的一天,我来到了位于半塬的杜公祠。杜公祠的大门闭着,管理人员将我带到旁边的侧门推开门让我进去。他嘱咐我“出来把门关好”。祠堂院里无一人,十分安静,几棵柏树无次序的站在院内,两边的房间里几乎没有什么陈列,正殿不大,门还锁着,从窗户往里看;只见杜甫的塑像上面落满了灰尘,墙上挂了张杜公的生平简介,整个祠堂一副破败景象,比起成都的杜甫草堂简直是天壤之别。都知道成都有个杜甫草堂,却少有知道西安还有个“杜公祠”。难道真是“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了? 当年的杜甫带着追随前人的梦想来到长安,来到少陵塬,当时正值“开元盛世”,“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少陵,神禾两塬想望相望,桷水从中间宛然流过,远眺终南,连绵起伏。韦曲和杜曲之间的樊川的达官贵人的时尚社区,正可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名园依绿水,野竹上春宵”诗人盛赞这快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当然诗人更多的是遗憾,愤慨,特别是他那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表达出诗人的迷惑,愤慨。诗人自以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真的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谁料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伦”由于终不得志便“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过的十分悲惨,他愤慨“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在那样一个社会,任何一个“自谓颇挺出”的穷青年即便是满身抱负,壮志凌云也都无济于事的。诗人在这里给历史留下浓重的一笔。 杜甫一生怀才不遇,坎坷,穷困。但他留给后人一千五百多首诗,许多诗词至今读了后人人感慨不已。他的诗更多的是同情老百姓的疾苦,典型的“三别”“三吏”难怪鲁迅先生说“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象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院内的墙下有几通碑,大都是历代官员和文人墨客重修祠堂的记载,我想起诗人在“安史之乱”时流落在成都草堂院内,苦度岁月几年,当他“忽闻剑外收蓟北,处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那欣喜若狂的心情,可他再也没有回到他梦寐以求的长安。 出了祠堂,我望着对面的神禾塬,终南山,望着新建起来的大学城,几千年了难道就再出不来一个杜甫了吗? 2009年于长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