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生产兵团简介 1969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直属机关毛泽东思想大学校总校、分校及原内蒙古(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华北农垦兵团大部一同并入新组建的生产建设兵团。北京军区从下属各部队抽调现役军人组成各级领导班子,率领数千名复员、转业军人前往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乌兰察布盟和锡林格勒盟等地接管国营农场,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兵团规划为6个师的建制,每个师辖10个团,每个团辖10个连队。 1969年5月7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司令部设在呼和浩特市。当年,兵团组建了4个师,24个团,246个连队,接收北京、天津、上海、呼和浩特、包头等城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5万余人,全兵团在职人员达7万余人。 1970年,又组建了2个师,15个团。按照原来的规划,一、二、三师设在内蒙古西部的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境内,四、五、六师设在内蒙古东部的锡林格勒盟境内;由于锡林格勒盟草原地区不适于发展农业和超量发展畜牧业,内蒙古兵团不得不将四师从锡林格勒盟迁到了巴彦淖尔盟,使“东三师、西四师”的格局变成了“东二师、西四师”的态势。1971年,内蒙古兵团已有41个团(包括2个工业团和4个相当于团级的工矿企业)职工为10.1万人,其中有知识青年7.55万人,复员转业军人和留厂职工2.57万人,现役军人近6千人,另有家属3.8万人,共计14.5万人。 1972年,内蒙古兵团总人数为17万人,职工(包括知识青年)13万人。至1975年,内蒙古兵团下设农牧业团35个,厂矿企业单位34个,在职人员11万余人。 1969年 1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建立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 4月11日,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核心小组办公会议批准建立内蒙古建设兵团化纤厂 4月18日,纺织工业部军管会业务组批文同意建立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化纤厂。 5月7日,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成立大会。 兵团组织形式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编制系统,采用兵团一师一团一连队的体制,不把营作为常规建置。 兵团领导机关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将兵团直属机关设在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内,原内蒙古党校大院被兵团接收,作为兵团机关的所在地。1969年年初,北京军区任命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主要领导干部。 司令员:何凤山 第一政委:暂缺 第二政委:倪子文 副司令员;杨世明、康银寿、包盛标 副政委:李植林、朱世钧 兵团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各部的建置是: 司令部:参谋长董儒强,副参谋长张旭之、孟庆祥。下辖作训处、军务处、生产处、基建处、管理处及直属警卫排。 政治部:主任李惠民,副主任李中飞、陆国祯。下辖组织处、干部处、秘书处、保卫处、宣传处。 后勤部:部长刘耕,副部长郭贤。下辖卫生处、机运处、财务处、军械处、供销处。 (一) 1969年5月,成立了由以下人员组成的兵团党委: 何凤山、倪子文、杨世明、康银寿、包盛标、李植林、朱世钩、董儒强、李惠民、张旭之、孟庆祥、李中飞、陆国祯、刘耕、郭贤、庞德运、张振华、孟昭贤、田益国、张绍喜、李永森、郑东明、高汉杰。 其中何凤山、倪子文、杨世明、康银寿、包盛标、李植林、朱世钧、董儒强、李惠民为党委常委,党委书记何凤山,副书记倪子文。 同年10月30日,中央军委又任命刘义荣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赵强为副政委。 1970年 5月12日,中共中央转发《国家计委军代表关于进一步做好知识青年下乡工作的报告》。 6月23日,中央安置办公室,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关于加强安置经费管理使用的通知》。 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报告》,开始试验招收工农兵学员,各生产建设兵团也推荐了一批知识青年上学。 8月1日,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五.七”化纤厂投产。 8月20日,财政部发出《关于安置经费的开支标准和供应渠道的试行意见》。 8月25日----10月5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召开全国生产建设兵团会议。 12月, 中共中央批转《国务院关于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的报告》。 1970年共接收城市知识青年26580人,其中男知青13358人,女知青13222人: 北京 4166人 青岛 4849人 天津 10202人 伊盟 110人 呼和浩特 1978人 巴盟 149人 包头 1592人 锡盟 256人 集宁 1051人 济南 751人 零星 1476人 1971年 4月, 财政部,农林局,国家计委劳动局联合组成3个调查组,分赴辽宁盘锦垦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和广州生产建设兵团,调查农业工人工资制度问题。 5月, 农林部,财政部调查组提交《关于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实行供给制的调查》。 6月30日,农林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向国务院,中央军委递交《关于生产建设兵团和农场工人工资问题的调查报告》。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总人口为144600人,其中现役军人5600人,职工101000人(包括75000名知识青年),家属为38000人。 9月26日,国家计委,农林部发出《关于生产建设兵团,国营农场调整工资问题的通知》。 (二)各师直属机构 1969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实际组建了4个师,24个团,246个连队。 一师师部设在巴盟蹬口县巴彦高勒镇,师长庞德运,政委张振华,下辖一至六团。 二师师部设在巴盟乌拉待前旗乌拉山,师长孟昭贤,政委田益国,下辖十一至十九团。 三师师部设在巴盟临河县,师长张绍喜,政委李水森,下辖二十一至二十三团。 六师师部设在锡盟东乌旗东风镇(乌拉盖农场),师长郑东明,政委高汉杰,下辖五十一至五十四团,暂管三十一、四十一团。 各师直属机构包括政治部、司令部、后勤部,政治部下设组织、宣传、保卫、干部、直工科,司令部下设作训、军务、生产、基建、管理科和直属武装连,后勤部下设供销、机运、财务、军械、卫生科和农机厂、被服厂、物资站(供应站)。 10月19日,边疆各生产建设兵团紧急传达以林彪名义发出的战备命令,进入临战状态。 1969年全年内蒙古兵团共安置知识青年50843人;按照当时的衡量标准,其中出身好的知识青年占了85%;女知识青年占53%: 北京 23607人保定 4254人 天津 5046人 上海 182人 呼和浩特 4505人 浙江 2762人 包头 5611人 零星人员 4876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