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三晋大地 → 山西十问之五——山西的民风民俗如何?


  共有394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山西十问之五——山西的民风民俗如何?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汾酒传香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605 积分:11014 威望:0 精华:11 注册:2008/11/9 12:09:00
山西十问之五——山西的民风民俗如何?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11 21:47:00 [只看该作者]



山西从北往南,地杰人灵,民风古朴,民俗各异,那可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怎可一语而概之?只是择段讲来,大家开心一笑吧。

讲故事一:
                   洪洞民俗:三月三接姑姑
 

  一个神话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它有一个好的故事内核;一个美好的故事,能演绎出一曲千古神话,比如农历三月三洪洞的“接姑姑”活动就是这样……

  一条弯弯曲曲的汾河,顺着山势穿过洪洞,在低窄的谷底,分割出河东、河西两块高地。河东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住着娥皇、女英两位少女。两位少女的父亲叫尧,当时已八十多岁,白胡子老长,是当时的天子。但天子也有不如意的事,这就是自己六十多岁才生出的两个宝贝女儿渐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尧经过仔细甄别“档案”,决定对一个叫做舜的青年进行考察。

  舜在河西头住着。河西山丘相连、地脊民穷,舜自然是个穷后生。因为生母早逝,家里除了小妹,人人都不喜欢他,特别是他的后母和弟弟象,总想谋害他、独吞家产。他却毫无怨言,以仁爱之心感化家人。以德治天下的尧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不由对身边的人感叹道:以仁报毒,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于是决定把两个女儿都嫁给舜。

  在历山上种地的舜,听到这个消息后,当然高兴的不得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尧这个老头太古板,信奉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道理,虽然让他白捡了两个美女,却不给女儿一点陪嫁,就打发女儿去了他家,更不用说给他个一官半职了;而是让他继续在历山上面朝黄土背朝天。舜心里并没有什么不乐意,还是带着两个漂亮的妻子在历山继续过种地的苦日子。但让他更没想到的是,娥皇、女英两位妻子,虽然出生于皇家,高贵无比,却并不高傲,除了在妻子名分上也不免俗的争过大、小外,还是贤慧的很,两人一过门,就脱掉皇家冠服、换上农家布衣,二话没说,就和他一道下地干活、操持家务了,更了不起的是,她们还关心民间疾苦,平时平易近人,急时扶危济困,几年过去后,两人脸晒黑了、手变粗了,和一般农家妇女没什么两样了,此时的舜,在两位妻子的帮助下,把他“承包”的历山治理的井井有条,已成了河西当地冒尖的富裕户、模范户。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舜和两位妻子致富后不忘乡亲,经常帮助周围百姓,就连当时死活看不上舜的家里人也和他们搞好了关系,使舜的声望直线上升,河东的人都愿意迁移到河西居住,这时候尧看时机到了,于是就名正言顺地提拔舜为接班人,还把他扶上马,又送了一程……

  而河东、河西的百姓,不仅为他们当地出了两个天子而自豪,更为娥皇、女英两女下嫁的贤慧所感动,故以其后辈自豪,争相敬奉。鉴于尧籍羊獬,舜籍历山,自尧女嫁舜以后,两地便结成了联姻亲眷。历山人称舜为爷爷,称娥皇、女英为娘娘。羊獬人称舜为姑父,称娥皇、女英为姑母。河东、河西两边以亲戚形式走动,于是洪洞后世就有了三月三接姑姑的民俗,一直流传至今…… 




山西插队,恋土情长;情如汾酿,天下传香。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汾酒传香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605 积分:11014 威望:0 精华:11 注册:2008/11/9 12:0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11 22:20:00 [只看该作者]



讲故事二:山西婚姻禁忌趣谈
 

        在民俗中,婚姻是合两姓之好,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大事。婚姻的好坏,对于当事人的一生幸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婚姻的禁忌颇多。比如中国古代有同姓不婚的禁忌,特别是乱伦禁忌在世界各国都非常严格。在中国人眼里,乱伦不仅伤天害理,且为禽兽不如的行为。再婚禁忌也很严格。这里我们只谈常见的有关婚礼方面的一些禁忌。
  
        相亲时如有盆碗等物摔碎,被认为是十分不吉利的,说明二人无缘颇为忌讳。打碎器皿有分、碎、烂、折的表述,而这些语言对于婚姻,对于生命均非好事,故其他一些庄重正式的场合,人们都有此忌。
  
        晋南闻喜在结婚的当日,男女双方在饮食中忌带荤、不准吃猪肉,据说如果吃荤两人便不能白头偕老,中途夭折死亡。而河津一带却与此恰恰相反,结婚当天必须杀猪并以猪头祭祖宗,供奉于祖宗牌位前。同时,还要用扫帚蘸着猪的热血在洞房的墙上划几个“十”字,有辟邪之意。
  
        在晋中一带,新郎到岳父家迎接新娘时,一定要“偷”一个茶杯,所谓偷,就是女方看见也不能说,茶杯是一定要让新郎带上的,且必须完整带回,不得破损。否则,对于新郎新娘的婚姻有某种不祥的预兆。这里似乎是说日后待新娘要象对待这个杯子一样,小心爱护,好好照顾,珍惜珍爱。
 
        在汾阳,新郎不偷茶杯而要输两个水碗,当地俗语叫做zhunzhun,因为有“偷两 zhun zhun,快抱孙孙”之说,所以偷碗被赋予了抱孙子的含义。
  
        新娘离开娘家时,过去要坐轿子,在雁北和吕梁的山区中人们常常乘一种颇有特色的“骡驮轿”,坐轿子是一定要挂上弓、箭和镜子的,现在这些习俗都已逐渐消失。但在很多地方,母亲还是要给女儿一面铜镜或现在样式新颖的镜子带上。它的用途并非用来梳妆打扮,是为了在路上避邪驱凶的。
 
        山西很多地方,接新娘时,新郎往往要送一幅墨镜给女方戴上,似乎是取代了以前的红布盖头。而新人来回最忌走自己已走过的路,以避走回头路之嫌,当然也不能走办丧事人走过的路。
  
        盖头与墨镜的作用都是避免与鬼神等不祥之物直接面向。婚礼队伍也怕中途通上如狗群打架,疯人病人等,怕冲了“花套”与喜庆,是不吉利的征兆 。碰上了是要倒霉的 ,以后不是妻死便是夫亡,要不就是多灾多难。这是任何一个结婚人家所不愿意看到的。结婚这一天也忌讳谈论什么与死、病有关的事情,也忌天气时阴时晴,人们总是把这些事情联想到婚姻的命运。
  
        在一个村子里如果有两家办喜事,人们都忌落在后面。因一般再婚者山西方言称后婚,所以不愿意落个“后”字。而且也忌两结婚者相遇,偶而相遇则要交换所戴的鲜花或者手绢,这样才算吉利。
  
        晋南一带,对于相同时间里村里同时举行婚事和丧事是极力回避的,办喜事者尤为不悦。迎亲的队伍也忌途中遇上诸如十字路口 、水井 、碾子、石头等物,如果避犹不及,则须用红布盖住,或用白石灰划线圈住。
  
        而在吕梁、汾阳一带,迎亲队伍如果在半路与送葬队伍相遇,对于结婚者来说还是个好兆头,是吉利祥和的。也许是红白喜事都是喜吧,人们并无此忌,双方互扔钢嘣儿以示招呼。
 
        新娘下轿后,有属相相克的人都要回避,以免对人对已之不吉。在五台县,厨师们还要把菜刀插入菜板底边,锁起厨房,全部回避。据说,厨师是新娘下车时相犯的主要对象,而菜刀更是不可示之于外的。此外,在新娘被接到婆家后,要在嫂嫂的陪伴下更换所有的衣服,换下来的衣服一般不再穿着回娘家,特别是鞋子是绝对不能再穿回娘家去,否则对于娘家兄弟极为不利。这似乎可以作为“嫁出去的女儿,拨出去的水”的注脚。



山西插队,恋土情长;情如汾酿,天下传香。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汾酒传香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605 积分:11014 威望:0 精华:11 注册:2008/11/9 12:0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11 22:27:00 [只看该作者]

 

讲故事三:踩高跷的历史传奇文化

        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这种活动在山西全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山西省内各地的高跷高度不一,高跷低的低至数寸,高的高至七八尺,在山西芮城、新绛等县,高跷的高度达到一丈五尺甚至一丈八尺。平时,高跷以四尺左右的高度为多见。
 
        高跷在山西的延传历史悠久,在晋中一带榆社县出土的北魏石棺上也可看到高跷、杂技的图画,虽然高跷无文字记载,但最迟也应从北魏开始了。在山西表演高跷的行列中,分成文高跷和武高跷两种。文高跷重于扭和踩,武高跷以表演特技为主。
  
        浮山县的武高跷,头跷为指挥,二跷是领队,戏曲人物居中,最后由丑汉压阵。表演首先扭各种场图,然后表演“过仙桥”、“跳桌子”、“跳双凳”、“大劈叉”等各种难度大的动作。
  
        垣曲县境内的胡村一带,高跷主要是表演特技。这里的高跷表演,不但有盍拐、碰拐、背拐、跌叉、跳桌、翻跟斗等技巧动作,而且还有抬二节、抬三节、坐抬、立抬、组合抬等高难度抬法,并能构成“马拉车”、“过天桥”的造型。这个县的高跷,难度最大的是“上虎梯”。
  
        新绛县境内的柏壁村和交口县的双池镇的“扑蝴蝶”,是既有故事情节,又有许多高难度动作的高跷节目。这个节目由三人表演,女青年饰演旦角,挑着蝴蝶前行,男青年饰演小生,持扇扑蝶,小丑摇动拨浪鼓嬉戏追逐,甚为活泼、生动,趣味性很浓。这三人在表演中,有“蹲走”、“跳桌子”、“鹞子翻身”、“越头跳”、“后滚翻”、“单腿跳”等技巧动作。
  
        稷山县和右玉县的“走兽高跷”,是由两人表演的连体高跷。高跷表演者脚绑木跷,腰缚兽皮,前系兽头,上身扮演与之相应的人物,组成一组造型,在乐曲锣鼓声中边舞边前进。
  
        夏县等地的三人合踩的四只跷,四人共绑五只跷的“连腿高跷”,进行表演中要求配合默契,难度是很大的。
  
        在原平、平定、定襄县境内的高跷,边扭秧歌步,边变换队形,然后进行评说和演唱,叫做“高跷秧歌”。在隰县的干家庄,还有在跷腿衔接处拴上个小铃挡的“响铃高跷”表演方式。
  
        山西省境内,高跷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拘一格。这些高跷的表演时间,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十五左右的闹“红火”活动中,高跷是整个活动中的一种表演形式。这种活动内容机动性大,行动比较自如,可以在大场中表演,也可走街串巷。
 



山西插队,恋土情长;情如汾酿,天下传香。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汾酒传香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605 积分:11014 威望:0 精华:11 注册:2008/11/9 12:0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11 22:30:00 [只看该作者]


讲故事四:龙灯舞

        龙舞,有的地方称之为“舞龙”,也有的称之为“龙灯舞”。这是在山西省境内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演出的时间,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十五闹“红火”、闹“元宵”的时候,也有一些地方在农历二月初二的“龙抬头”时表演,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民间艺术,这种传统的艺术节目,大都与中国的传统节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龙舞中的龙,由龙头、龙身和龙尾构成,龙身较长,是龙的主体。在制作这种表演的龙时,用竹蔑或者铁丝为架子,外面抹上纸或者是布,龙身的节与节之间,用布缝成筒状连接,然后彩绘其形。龙身、龙头、龙尾制成后,在龙身的每节中部插置蜡梗,下部安置木柄,供表演的人用手抓握。
  
        龙舞在开始表演时,由许多人每人各举一节木柄,左右挥舞,使龙体在空中悠悠蠕动。夜晚舞龙时,要点燃龙体内的蜡烛,辅以彩灯、莲花灯等各式花灯,同时施放烟火、爆竹,造成一定的声势,吸引观众,使龙舞呈现出不同凡响的风彩来。
  
        在山西各地,龙舞有不同的表演风格。
  
        流行于平定县境内的移穰村一带的“龙灯舞”,是以“二龙戏珠”为主要表演内容。这里的一条龙身长有九节,龙头似驼,龙眼似虎眼,龙耳似牛耳,龙角似鹿角,龙鳞似鱼鳞,龙身似蛇身。
  
        平定县的“龙舞”表演开始后,以跑阵为主,有双龙交错跑;有四边形的“开四门”;有龙头向前、龙体左右对称盘圈形的“凤凰展翅”;有双龙相对、扭“8”字形的“长蛇阵”;有对角盘扭的“八宝”、“三碰头”、“卧龙搅珠”、“三环套两环”等。表演时,两条龙追逐着两颗宝珠,时而昂首如飞腾于云天之上,时而低回若游于波涛之中。龙舞时,两旁还伴有号角声和口吐缕缕烟火,表现出龙的呻吟和龙的吞云吐雾状。
  
        流传于运城市贵家营一带的“龙灯魔女舞”由三部分组成,开始是魔女、龙女集体舞,表现出星月皎洁的夜晚,龙女们从天上来到人间,龙女们手持莲花灯渊翩起舞,以表答欢悦的心情。接着,是龙灯独舞。独舞中的“三出庙门”别具风彩。这时的龙摇头摆尾,口喷烟火,连续冲过三层庙门,才告结束。第三部分,是龙和龙女们的群舞。这种群舞,气氛欢快热烈,不断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变换着队形,使龙舞达到了高潮。
 
        流行于晋西北岚县上明村的“龙灯舞”,龙的体长为十二节,长度为三丈六尺。前面,有一盏蜘蛛精灯引龙戏舞,后面由二十四盏牌灯伴舞。表演中,分成“激龙”、“蛛精作乱”、“蛟龙出海”、“环林擒珠”、“泰山压顶”等五个段落。在“蛛精作乱”表演中,表演者用“撑杆虎跳”、“扫堂”、“倒八字”等技巧动作,体现蛛精的灵巧多变和东奔西窜。而“穿门楼”、“跃月台”、“龙盘柱”等舞姿,使龙的盘旋飞腾的姿态更加壮观。此外,牌灯在表演中队形多变,对整个表演起着烘云托月的作用。
 
        在阳泉市的龙泉村,表演“龙灯舞”时演出了二龙捉拿蜘蛛精的场面。它的表演阵式有“二龙戏珠”、“跳龙门”、“双盘蛇阵”、“双龙会”等等。
  
        太谷县境内表演的“龙舞”,是将龙悬挂于空中,借助铁索和麻绳的牵动而舞动的“二龙戏珠”。有的表演者还将龙体各节分别抱于右腋下,随着布龙身体的拉动而舞动出“抱龙”的动作。
  
        近年来,晋南的新绛县等地还试制了内装氢气球、外用塑料布套连接,下面由数人牵住绳索,使龙在场内腾跃,继而,牵动绳索的人撒手,龙即腾云驾雾向天空飞去,直至在天空消失。这是活灵活现的龙,比平时的舞龙就更加有飞腾的意味了。
 



山西插队,恋土情长;情如汾酿,天下传香。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汾酒传香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605 积分:11014 威望:0 精华:11 注册:2008/11/9 12:0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11 22:36:00 [只看该作者]

 

讲故事五:平定元宵塔火
 

        平定元宵塔火,亦名“棒槌火”,是山西平定县境内特有的习俗,元宵塔火,常常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观赏。

        元宵塔火,与元宵节直接相关。称之为“塔火”,要燃烧起火焰,而且要垒成塔形了。

        平定塔火,一般是在每年春节后,元宵节的前三天开始准备和进行。每当这个时节,平定县城内城外的街道上,铺面前,客栈前,所有朝街的工、商、兵、学等行业的门口,都要盘起一座塔火。就是街市旁的住户也不例外。在平定县的乡、镇、村庄里,大多数人家也要垒起塔火。这种塔火,用煤炭做燃料,燃烧时间长,烧红的炭火红焰鲜亮,气氛热烈。

         塔火,是用黄土合成的泥以及砖垒砌而成的高约一米五左右,用直径一般为五十厘米的木棒槌贴成圆孔形状,因而称之为“棒槌火”。这种塔火,一炉火要装一百五十到二百斤炭块。而且每天装一次。装好点燃后,燃烧的火苗就从这无数个圆孔里喷出来。。塔火的顶部,随着十二生肖的年份推移,用黄泥做成兔、猴、虎、马等生肖的造型。也有的用生铁铸成狮子、老虎、宝塔、元宝等造型。

        塔火的点燃,一般在每年春节过后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随着正月十五闹红火的街头文艺活动和灯展的活动点燃,互相配合,相映成趣。平定也有时传着另一种民谚:“耍十七、闹十八、十九起来灰塌塌”之说。

         平定的元宵塔火延续多年,至今不衰,这与平定有质量优良的无烟煤供元宵塔火燃烧有关,也与民间正月十五闹红火的习俗紧密联系,点燃塔火是闹红火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更为让百姓奉为神明的,是当地流传的“女蜗补天”的传说,当地百姓把这种点燃塔火的活动,看成是对于“女娲补天”的一种炼石补天的补充。
 




山西插队,恋土情长;情如汾酿,天下传香。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汾酒传香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605 积分:11014 威望:0 精华:11 注册:2008/11/9 12:0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11 22:40:00 [只看该作者]

 

讲故事六:五台民情乡俗


   五台县人老实忠厚,勤劳俭仆,待人纯真善良,不会客套,办事小心谨慎,办则求成,遇逆常可强忍,怒则难禁。
  衣食住行,力戒奢侈。解放前,农家衫裤鞋袜,多以平山粗布针工缝制,袄为大袄,缀以桃结扣,绝大多数人穿贴身背心,俗称腰子,鞋为圆口鞋,有“两道脸”,青壮男子,腰加一条腰带。暑去冬来,则以毛毡为帽,羊皮为衣,坎肩皮袄,度冬必备。经济富足之家,以穿市布为荣,黑缎小帽,视为佳品。解放以后,衣着急骤改变,无论农工商干,皆以涤卡、涤纶、花达尼、花哔叽为衣,着毛料呢绒者亦为常见,布鞋布袜,亦为皮鞋、胶鞋、布鞋、塑料鞋以及线袜、尼龙袜所取代,青年妇女,则罩上了五颜六色的方形头巾,且又增添了棉、皮大衣和线衣、皮手套。五台人的衣着,已渐由淡装转向艳服了。

  五台人一向省吃俭用,早晨和子饭,中午杂烩菜,晚上红稀粥,三餐俱以玉米面、高梁面为主食。冬酸菜,夏野菜,一年四季老咸菜,均用自种萝卜、蔓菁等腌制。白面(小麦面)、大米,除节目和待客,常年罕见。每有客到,多以煮油糕、烩粉丝(由山药粉面自制)、炒鸡蛋、煎杂菜接待,盛饭以满大为敬,就餐有以剩为饱。夏秋季节,人们往往端饭到街,边吃边谈,说说笑笑,饶有风趣。食物当中,东冶的馍馍(白面),大兴的糕,灵境的颗子(莜麦),豆村的面(莜面),则为全县驰名。

  住宿以木结构房屋居多,黄土坡以北,多为砖墙瓦顶;东治地区,则为土墙平房;清水河两库,常常以石旋洞而居;大部分地区,亦有靠崖掘窑而宿者。解放前,住房一连三间居多,内分里外间,里间一间,存放粮食和日用什物;外间二间,一炕一地,摆设箱柜,且置灶台,是人们的生活起居之所,单间住屋,均砌对门火炕,往往充做新婚洞房。台怀地区稍有不同,建房低矮,一堂两屋。解放以来,建房布局,连排房(正房)院子代替了四合头院子;屋内结构,多设套间或后洞,既讲究了卫生,又方便了生活。庭院之中,古以前槐后榆为佳,栽杨植柳为不祥。今天,人们注重经济价值,新建庭院中栽北京杨和加拿大杨的比比皆是。建房当中,在用土筑墙时墙头刻字,立架上梁时有张贴对联的习惯,一直沿袭未变。过去对联上写的是“上梁喜逢黄道日,立柱正遇紫微量”等话,现在写的是“稳如泰山,坚似磐石”等话。说明乡风乡俗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

  五台地处山区,过去交通不便,出门以步行为主,再则骑驴,偶有坐轿车者,多为头面人物。现在,黑色油路和乡村公路通往四面八方,自行车已成为极普遍的代步行工具,公共汽车亦为多数人乘坐,然而,不少老年人还保持着过去的习惯,若路途不远,宁步行,不坐车。

  自给自足是五台人的生活传统。解放前至解放初期,多数人家自种烟叶(小兰花)和油料,并自己制作食油、灯油和酱醋,很少出钱购买。若遇必须购置的生活必需品,则以粮换物,或者粜粮得钱,再行购置,力争不求于人。那时,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十分明显,农忙务农,农闲从匠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所以,全县具有多种匠艺人,如蒋坊的瓦匠,五级的木匠,虎汉的铁匠,龙王堂的泥匠,唐家湾的毡匠,台怀镇的铜匠,南茹材的塑匠,槐荫村的布袋匠,大王村、安家村、峡口村、前堡村的编织匠,东冶的纸匠、泥匠、铜匠、皮匠、壶皮匠、小炉匠等等。建安地区的瑶池、张家庄,钉称、张箩、钉盘碗者很多。他们挑担四出,沿村献艺,早为远近闻名。无技为匠的农民,牵驴驮炭是冬天的主业。他们以此积攒“过年”用品,辛苦备至。解放后,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渐趋解体,商品交换的范围越来越大,货币的作用与日俱增。以粮换物的现象仍然存在,但均以市值为准。劳动习惯亦有改变,过去,以黄土坡为界,下善担,上善背;现在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担与背逐渐向平车载运过渡,大大解放了生产力。

  一般来说,富不喜外,穷不嫌乡,重男轻女,族村自卫,是五台人的特性。五台人心地善良,为人忠厚,但不善于交际。农村中,男子同男子之间,女子同女子之间,多结有数友,俗称攀干亲。凡攀干亲的,男子称朋友,女子称实弟妹,对方的父母则称为老干和干娘。亲朋见面,多不握手,常以笑脸待之,问话则以“孩子发结庄稼好”为主要内容。若遇生客,谦恭之态则为礼,不娴寒暄之词,但尚微笑相迎,给人一种憨厚的印象。




山西插队,恋土情长;情如汾酿,天下传香。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汾酒传香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605 积分:11014 威望:0 精华:11 注册:2008/11/9 12:09:00
[原创]五岳之一----西岳华山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11 22:45:00 [只看该作者]


讲故事七:山西节日民俗
 

   山西,是中国岁时节日民俗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长期奉行夏历,而夏历最初的含义,正是历史上夏王朝使用的历法。山西省的南部地区是夏代的发祥地之一,史籍中记载的“夏都安邑”就在境内。而北部地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胡汉杂居。在历史的发展中,少数民族逐渐汉化,同时也将本民族的传统风俗融入汉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

        全省境内,名山众多,建有佛、道两教的许多寺观。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的五台山,道教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盛誉九州,驰名海外。强大的宗教文化,构成了境内儒、释、道共存的民俗现象。山西还居住着许多回族人民,传统的回族节日,又为境内的岁时节日民俗增添了异样的光彩。

        历史上,山西山多交通不便,加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显得特别封闭。因此,虽然是同一个节日,却往往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纪念的形式各异,甚至相左,呈现出多层次的瑰丽色彩。但就普遍性讲,全省仍具有明显的农业生产特点。农忙季节,一个月内一般只有一节,只是体现一种信仰,活动形式简单,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闲季节,节日的数目相应增加,民俗活动中 ,娱乐上升为主体 ,内容庞大,形式复杂,最典型的就是过年,用民间语言来说 :“ 正月天天都是节。”这种安排,也体现着岁时节日的精神调整作用。每一个月的节日,是对这个月生活内容的调整。正月,又是对全年生活内容的大调整。民俗语言说:“受了一年,就盼过年。”最简炼、最概括、最生动地说明了这种关系。

        不管是农忙季节的家庭民俗活动,还是在农闲季节的社会群体民俗活动,勉励农事,祈求丰收,祭祀土地等均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活动,今天虽然绝大部分演化成娱乐形式,但是却反映了历代劳动人民渴望有吃有穿,希冀幸福生活的传统心理。

春节民俗 :祭灶节  除夕  春节  立春  春联  窗花  年画  饺子  爆竹 
               压岁钱  迎喜神  破五人节  谷神节  石头节 元霄节 元霄社火

春季节日 :填仓节   青龙节   寒食节   清明节

夏季节日 :四月初八  端午节  六月六节

秋季节日 :七夕节  中元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冬季节日 :送寒衣节  开斋节  冬至节

 



山西插队,恋土情长;情如汾酿,天下传香。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汾酒传香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605 积分:11014 威望:0 精华:11 注册:2008/11/9 12:0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11 22:57:00 [只看该作者]


讲故事八:山西民间锣鼓

山西民间锣鼓被誉为“中国第一鼓”。

 鼓是我们祖先的乐器,远在原始社会就有了鼓。不但有黄帝造鼓的传说,还有出土文物佐证,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佼佼者。传至今日,全国的鼓有上千种,山西的鼓品种亦不下几十种,上溯到远古文化的“土鼓”,“鼍鼓”,下及现在从大到周盈丈几的帅鼓到小才几寸的手鼓,山西确是中国鼓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鼓在山西,族旺支繁。既有自成一家的清锣鼓,又有吹打锣鼓、鼓舞、锣鼓经及庙堂锣鼓。丰厚的积淀,多彩的艺术,凝聚了多少民众,又使多少中外学者专家把取景框对着它来。鼓文化已成为三晋文化的代表,成为黄河文化的一面旗帜,不但为三晋大地添彩,更为中华民族增光。

一、清锣鼓

 清锣鼓主要有《威风锣鼓》、《太原锣鼓》、《绛州鼓乐》《岳村孤子》、《斤秤锣鼓》等。


威风锣鼓

 1988年以来,山西的威风锣鼓从农运会到亚运会,从省城的民间艺术节到天安门广场的四十周年大庆,真正打出了山西民间艺术的威风,誉享全国,声闻世界。

 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相传,公元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进退有序,取得了胜利,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这种锣鼓的特色就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示威风。

 第一,音响威风。看威风锣鼓,在未见其形时,早闻其声厂,而且如雷贯耳,非同凡响。其实它所使用的乐器很单纯,只有鼓、锣、铙、钹四件。传统配置比例是鼓2锣8铙4钹2。现在人数扩大,多到四、五百人,加大了鼓和锣的比例,使音响更加突出。演奏方法是鼓指挥,锣主奏,铙和钹分成两个声部,交替对奏。乐句处理多以“句句双”出现。上百面鼓,几百面锣,成百付铙钹,共鸣齐奏,音响如天地轰鸣,使人感受到当年李世民领兵征战的威风。由于节奏变化多样,有2/4 3/4 4/4, 还有 3/8 5/8出现,因而呈现多种色彩,让人感觉到趣味无穷,宏亮而不单调,刚劲而含有柔美。

 第二,曲式威风。威风锣鼓的曲牌,既独立成章,又联缀成套。其多段体套曲一般分“帽头”“主体”“收尾”三个部份。曲式、句式、节奏多为行进式;曲牌名称亦大多从军事而来:“单刀赴会”、“三战吕布”、“四面埋伏”、“五马破曹”、“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演奏多从“擂鼓”开始,起伏相间,张弛结合,但又不离气势雄宏的主题,造成一种刀光剑影,兵刃相交的战场意境。

 第三,场面威风。威风锣鼓的演奏多到几百人,一律古代士卒装束,摆开一个接一个的战阵,前后进退,左右开合;一忽而风卷残云,一忽而雨打枯叶;分开的象八卦,云集阴阳双合。那场面实在惊人,也着实感人。

 第四,舞姿威风,队员在表演时,结合鼓点节奏场面变化,作出种种舞姿身段。鼓手有“左右开弓”、“马步冲击”、“穿插对打”、“开合斗打”;锣手有“反扣前冲”、“回扣后弓”;铙钹手有“大镲高翻”、“胸前空翻”,还有“单翻”、“双翻”、“斜叉”、“正叉”等,鼓锣镲在这里也变成刀枪剑,演奏员已成为将尉卒,威武雄壮,一股杀气,“舞”成了“武”。演奏中又巧妙自如地运用了“鼓花”、“锣花”、“铙花”,加之棰腕上的彩带装饰,整个场面又显得五彩缤纷,给予人以悦目舒畅之感,“武”又成了“舞”。


太原锣鼓

 太原锣鼓是流行在太原和晋中一带的一种锣鼓音乐。曲牌有:“流水”、“一二五”等多种。“流水”,相传自后汉刘智远,刘的妹妹住太原古寨村,每逢出动以锣鼓相迎,演奏曲牌取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一二五”则是根据马锣击打节奏而得名。

 太原锣鼓所用乐器分大小两组,以大家什享名。其乐器为大鼓(有的直径五尺左右)、大铙、大钹,大鼓为领奏。小家什为战鼓、马锣、二钹铰子。在曲式结构和打击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重章迭句、长短错落,象似古典诗词的句式结构,能给人以厚重紧凑,回环反复的印象。演奏中常常使用急煞停顿,如乐谱中的休止,给人以干净利索的深刻印象。演奏徐缓时如潺潺流水,急骤时则似大浪奔腾;轻敲时鸾铃叮当,重击时霹雳轰鸣。演奏者情态激奋,忽而抛镲亮相,忽而怀抱金瓜。音响、感情、表演交织融汇,引人人胜。

  太原锣鼓常常把竞争引入演奏,分两队对垒进行。甲队一曲终了,乙队一曲开始,或两队同时开打。这种对台演奏,越打越来劲,越看越振奋,有时演奏长达五、六个小时而不肯罢休。


绛州鼓乐

 新绛县,古称绛州。山西锣鼓音乐的一方宝地。花庆鼓、汾南车鼓、穿相锣鼓,皆在这里降生;《秦王点兵》、《老鼠娶亲》、《厦坡上滚核桃》等都在这里升华。绛州鼓乐将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显赫的一章。

 《秦王破阵乐》。秦王,李世民登基前的封爵。唐初,朔州刘武周反叛,占领并州,锋及河东,齐王李元吉败北奔回长安。李世民请命领军渡河东征,屯兵绛州柏壁,东打西杀,南击北进,一举收复并州,保住了李家天下。在他北定太原凯旋归来时,军中作《秦王破阵乐》以迎。史载此乐以“擂大鼓为主”,“杂以龟兹之乐”。现今,新绛不但有“擂鼓台”存在,还有《小秦王乱点兵》、《唐王出城》的锣鼓曲牌流行。绛州鼓乐的丰富繁荣,恐怕与这个重大的历史源渊相关。

 《秦王点兵》。这是一首廿世纪八十年代的新作。在原《秦王破阵乐》的基础上,摄取了《汾南车鼓》、《花敲鼓》、《老虎磕牙》等鼓种曲牌成分,成此杰作。它融汇了历史和当今、群众和专家、业余和专业的艺术结晶,是社会主义时代的新鼓乐,它两次轰动京华, —次震撼巴黎,是黄河文化的骄傲,是中华文化的骄傲。

 《秦王点兵》全曲包括引子、鼓边段、鼓心段、锣鼓段、华彩段、尾声段六部份,紧慢张弛结构得当,乐曲相当完整,它将民间套曲的特点与现代曲式结构相融合,使民间锣鼓乐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乐曲以出兵为主题,从元帅升帐开始,直到官兵进入,列队布阵,点兵习武,准备出征结束。乐器分高低两个声部,高音有校鼓、卒鼓、小件铜器;低音有帅鼓、将鼓、大件铜器。演奏中根据主题要求,分别采用不同的演奏手段,有独奏、对奏、合奏、干敲、花打、混击,慢速、中速、快速;四拍、三拍、二拍。引子里的号角长音把人带进古战场阵地;鼓边采用了击鼓边、鼓邦、鼓环、鼓钉,并与夹板对奏、合奏,新颖多彩。华彩段则吸收西洋协奏曲中的华彩手法,别开生面,映照出将士们临战前的乐观心理。


花敲鼓
 花敲鼓,亦名花庆鼓,又叫干鼓。它以不伴锣镲,革木干打为特色,全围亦属罕见。因此在演奏中尽量发挥鼓的优势,挖掘鼓的潜力,打遍了鼓的所有部位,连鼓环、鼓钉都不放过,也汇总了击鼓的各种技巧,使人耳目一新,别开一方天地。花敲鼓因此得名,并传播四方。


岳村鈲子
 因产生于文水岳村,是主奏乐器小镲打音的摹声,故而得名。这套锣鼓只有两种乐器,鼓和镲。却能打出大自然的风雨雷电,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全凭着打击技巧的变化。比如鼓有正击、轻击、边击、邦击;镲有擦击、抛击、闷击、平击;每种击法还可细分,共打法技巧不下几十种。它的著名曲目是《雷公闪电》,中有“天边积云”、“远处雷声”、“山雨欲来”、“乌云压顶”、“炸雷轰响”、“风雨交加”、“雨过天晴”、“田禾碧翠”、“人喜雀跃”,意境十分感人。乐队传统组合是42人,42件乐器。


秤锣鼓
 原名《斤秤歌》,流行在长治一带。这种锣鼓是以旧衡制十六两一斤与新衡制十两一斤的换算进行演奏,好象是写在锣鼓曲牌上的对数表。整套锣鼓分十五遍连续演奏。因斤秤歌遍遍口诀不同,故既不能一锣到底,也不能反复重叠,更不同于一般的曲牌连奏,是按照“问斤求两”的规律:一是 625,二是125,:三是1875,四是25,……直到十五9375,十六一斤收尾。鼓点打法遍遍迥异。要求演奏者必须娴熟斤秤歌口诀和锣鼓点数。这种锣鼓数学,融知识、趣味、娱乐于一体,作者的用心堪称佳绝。它的数学应用虽已成过去,但其文化娱乐职能却将永存。


背冰插花锣鼓
 这种锣鼓流行在黄河岸边的永济一带,起源于古老的河祭。表演者全是男性,光膀赤腿,每人背一块冰,再背一铁棍,上插花束。手提锣鼓,边走边打,山村外到村里。给人以粗犷激越的野性感,有一种古朴的意境。


二、舞蹈锣鼓

 舞蹈锣鼓是融舞蹈与锣鼓于一体,锣鼓演奏者也是舞蹈表演者,亦称鼓舞。这是一种比较占老的艺术形式,山西有它相当大的家族,现择主要两种介绍。


转身鼓
 这是一种主要流传在襄汾县的鼓舞,以转身击鼓而名。据传始于明代万历年间。它的鼓点曲牌很丰富,原有一百多首,现今还流传三十多首。曲牌大多短小洗炼,结体为 A-B-A,B段是主体,富于变化。表现的内容相当奉富,主要是农村生活题材,亦有历史故事、动物态势,生动的名称就给人极大的吸引力。什么“小娃摇耧”、“撅面片”、“摘豆角”、“麻雀叫喳喳”、“狮子大张嘴”等。在击鼓技艺上亦变化多彩,因而能出现十多种不同的音响,摹拟生活,使人倍增亲切感。与音响谐调,伴舞轻盈明快,灵巧多变。因为鼓是放在固定鼓架上的,表演者更能自如地表演舞姿。


扇 鼓
 扇鼓亦称太平鼓。南以曲沃为最,北以朔州称佳,是一种说唱鼓舞,起端于神祀。其鼓形如蒲扇,名以形得。单面,用藤条或竹篾敲击。鼓柄缀串铁环数个,舞动时叮当有声,颇添几分情趣。扇鼓的鼓者、舞者、说唱者一身三任,无需另行伴奏。鼓技、舞姿有多种变化,说唱内容随时代更新,贴近群众心理。演奏无一定人数限制,服饰无特殊要求,场地随处皆可,活动简便,很受群众欢迎。曲沃扇鼓还留有占傩舞印痕,可以看出原始祭祀向群众娱乐的演变轨迹。



山西插队,恋土情长;情如汾酿,天下传香。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汾酒传香
  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605 积分:11014 威望:0 精华:11 注册:2008/11/9 12:0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11 23:03:00 [只看该作者]


讲故事九:晋南人的习俗
 

晋南人爱吃辣椒,是久已闻名的。这也是一种传统的习俗。

  晋南一带的老百姓,尤其是运城地区的老百姓,有一句口头语:“光吃辣椒不吃菜,凳子不坐蹲起来。”这大约是运城一带老百姓的一种生活习惯,以辣椒代替菜,或者说是把辣椒当菜吃,已经习以为常了。

  人们都知道,晋南的馍很有名,这自然与当地的生活条件有关。因为当地生产的主要粮食是小麦,临汾、运城这两个地区是山西省的小麦产区,是一块有名的晋南盆地。历史上这里称为河东地区,小麦多,当地人吃白面面粉就多。因此,当地人的主食是蒸煮面粉制品,这就是当地人经常食用的馒头、面条。

  这些地方的老百姓,常年累月除去吃为数不多的青菜、肉食外,大部分时间食用的菜肴是自制咸菜。比吃咸菜更为普遍的是,饭桌上终年不缺辣椒。辣椒虽然不是价值很高的营养食品,但它可以自种自产,容易通过劳动获得,而且能刺激食欲。辛苦一岁,不求其它,只要在饭桌上摆上一碟辣椒就是极大的口福了。自然,这种辣椒是经过加工的辣椒,是用油浸炸过的油辣椒,当地人称之为“油泼辣椒”。

  油泼辣椒,常常被食用者涂抹在掰开的馍上,涂抹得常常使人意想不到的多,油辣辣的,然后把馍的两半合在一处,食用者那种香美的感觉,就别提了,这就是运城人常常说的一句话:“油泼辣子美(mi)太太”,那可算得上是一种享受了。

  运城人除去上面的食用方法外,在炒菜时,许多菜肴里也要适量地放些辣椒,以增进或刺激食欲,调节味口。当然,在辣椒收获的季节里,一些人把刚摘取的辣椒当菜生吃,就着饭食,津津有味,也算得上是吃辣椒方面的一种乐趣了。
 




山西插队,恋土情长;情如汾酿,天下传香。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汾酒传香
  1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605 积分:11014 威望:0 精华:11 注册:2008/11/9 12:0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11 23:10:00 [只看该作者]


讲故事十:山西的窑洞

窑底窑
 

   所谓窑底窑者即为窑中窑出,通常在窑之后底或窑旁之地下,垂直打井状深洞约10尺,再在洞底部位,向一方或分向左右二方,各再平行打挖窖窑两个,窖窑口小内大,高可10尺,宽20尺,深约30尺许,如小窑状,有增劈后路或通气口孔者,用防不测。
  上面进口处,置以粮囤什物掩,不易为人发现,平时储藏贵重财物,冬天储藏甘薯、果、菜之类,时久不坏,以供过冬之用。战乱时期,家不及走避,可以暂时躲藏,如备有食物饮料,射藏10天半月,不为人知。
  其间纵然被匪徒或贼兵杳知下面有人,也无可奈何,盖因水攻不能,火攻不得,人又不敢下去,且匪徒系掠夺而过不能久留,是以家有得以保全性命。
  历代北方多乱,先人为我民族之保种工作,实亦费尽心力矣。


窑上窑
 

   窑上窑俗称"天窑"。在窑后侧部位,先向下垂直打挖如井洞,深约10尺,再平行向窑侧方向打挖约6尺,即窑与窑中隔厚度之中间部位,然后一直向上打挖,测量其高度已超过窑顶8尺,再平行向前打挖,直到窑洞顶上之端部位,开避天窑一个,其宽、长、高度如前所述底窑状。
   另在天窗前方,即窑洞上方之崖壁处,开设三五个小洞口,平时植草物掩盖,使之不易发觉,平时亦可存放贵重财物,遇有战乱,家人可以躲避,若土匪之类在院内嚣张走动,则可利用掩蔽小洞口,作为射孔,持枪射杀之。
   被射杀之匪徒,尚不知子弹从何方而来,纵然被其察觉,实亦无可奈何,一如前述水火不能攻,人亦不敢上去,同样以保全性命。
   一般工程也不邀请亲戚邻居相互帮忙,因这些设施不能假借别人之手,以防不测。如此所费不多,惟在时间上甚慢,有前后旆工达两三代的。 




山西插队,恋土情长;情如汾酿,天下传香。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