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书法圈里混迹多年,发现一个人的字写得好,并不决定他的道德品质就好。字好人就好,可能误导于唐朝柳诚悬那句著名的话,即“心正则笔正。”经多年的观察以及书法实践,我想把这句话改成:“心正未必笔正,笔正未必心正。”
现实生活中,道德品质很坏的人,却写得一手好字是大有人在的。书法圈里的人在前年都看过一场丑剧:就是中国书协要换届了,有人为了阻止某人当上书协主席,翻出人家几十年前作姑娘时的恋爱经历,说此人有严重的“男女生活作风问题”,写成几百封匿名信发给各地的书协。这件事后来不知查了没有,但其恶毒的结果大家却看得很清楚:那位受人尊敬的著名书法家宣布退出,不去争什么全国老百姓根本不当一回事的全国书协主席。我敢肯定,匿名信是用电脑打出来的,不然写信人或写信人的后台,肯定写得一手令人拍案叫绝的好字!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更多。宋朝大坏蛋蔡京,秦侩等人的书法艺术造诣都堪称了得。现在讲书法史,说到宋朝大书法家们的排列,都讲的是“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蔡襄,不是蔡京)”。我看过蔡京的字,认为如果用纯艺术、客观美学的标准衡量,蔡京的字远在苏、黄、米、蔡之上。但是。没有办法,他和秦侩为人为事太操蛋,中国文人和老百姓对他们永远都采取了“因人费字”的态度。
上个世纪,中国政坛出现过党内大奸康生和大倒霉蛋陈伯达。这俩人的字我都见过,的确不错。康生狂到居然认为郭沫若不会写字,齐白石不会画画。文革前《人民画报》发表过康生署名“鲁赤水”的一幅国画,画得那真叫漂亮。但那是在跟已经死去的齐白石叫板,连名字都起的在跟齐老太爷对着干(齐白石——鲁赤水)!陈伯达谈起书法,说过这样的话:不写篆,不懂中锋用笔;不写隶,不明变化;不写楷,不得周正;不写行草,没得韵致。有这样的高论,可见其书艺之臻妙。但是,这两个坏蛋在得意之位,嚣张之时,残害死难以计数的无辜干部和群众,后人对他们自然也采取了“因人费字”的态度。这也是应了那句老话:“作恶多端,天理不容”,管球你的字写得好还是不好!
上述这些人可以说明,人不端字端,字端人不端。
当然,人端字亦端的例子,从古至今,更有大量的例子可举。但不管怎样,可以说,人的某一项艺术造诣高低,跟人的道德品质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如果,把塑造人们道德品行的任务,交由绘画、音乐、舞蹈、书法或其他艺术来完成,显然存在着把艺术的神圣化、绝对化的错误倾向,是对其有限的社会功能在理解上的偏差。
我的看法是,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管的是人艺术审美层次上的事,道德完善则另有领域或部门去管,比如宗教、伦理学等。可是,像我这样教书法的人,假如有点责任心的话,顺带给学生讲讲做人的事情也可以。但那方面的话题,仅仅是顺带,跟我们要给学生的主要东西是不同的。尤其像我这种不堪的人,往往感到没资格给学生上道德课!
(学生们对我一次讲课的录音记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