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门桥 朝阳门桥是朝阳门城门外护城河上的桥。元代建夯土的城门称齐化门,护城河上设木吊桥。明宣德九年(1434)城墙外壁包砌城砖,城门加建箭楼及瓮城,瓮城门向北开,将护城河木桥改建成单孔石桥。明正统年间齐化门改称朝阳门,当年朝阳门内设有粮仓,通过运河运来的谷物,进朝阳门存入谷仓,朝阳门门洞北墙上镶嵌着一块刻有谷穗的石板,朝阳门又有粮门之称。出入朝阳门的人、马、车、轿等都要穿瓮城门通过朝阳门桥。20世纪60年代末修建地铁时,拆城墙、城门,填埋护城河,自然朝阳门桥也被拆除了。
双 桥 东便门到通州有一段元代开通的通惠河,今双桥镇北侧的通惠河上,在明清时架设有两座南北走向的桥,因两桥距离很近,故称双桥。地处东边的桥为石桥,一度用过“普济桥”的桥名;西边的桥为木桥,一直沿用双桥的桥名。清《日下旧闻考》卷一八一八页记载:“双桥在柳巷之西,通州、大兴界也。”今两座古桥全无,仅留下双桥地名。
酒仙桥 朝阳区将台乡的一村庄旁,东坝河上横跨着一座小石桥,人们称酒仙桥。过去有一传说:说这里地势偏僻,村庄边有一段南北走向的东坝河,河水从东直门护城河流过来,河两岸的百姓都盼望着有座桥,可没有钱修不起。也不知什么时候,一天河上突然出现了一座石板平桥,大家都觉得奇怪就围了过去,可没人敢第一个过桥,到了太阳偏西时,打老远来了个老头,花白的胡子,精神抖擞,推着一辆装有四个大酒篓的小车,老头推得飞快,眨眼问的工夫就推上石板桥,突然车向右一歪,右边的酒篓咕咚咚掉进了河里,周围的人想跑过去帮老头扶车,可定睛一看,老头和小推车都不见了。大家正在纳闷时,从河里飘来一股股酒香味,舀点河水一尝,还真有酒味,大家争着尝酒味河水,一琢磨那老头定是酒仙,便把石板桥叫酒仙桥,在桥上加了石护栏,并在桥头建一小庙,供奉酒神,称酒仙庙。据资料记载,清光绪十年(1884)酒仙桥地区多为坟地,只有看坟的人家住在这里,那年初冬,最早搬入赵家坟的满族旗户荣恩祥便利用修坟的石料,在村南的坝河的最窄处修建了一座东西走向,两墩三孔石板桥,桥面每孔铺两条条石,共有六条石,仅供行人及推独轮车的通行,人们俗称石板桥。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石板桥加宽,可供马车通行。桥旁建庙,初名“仙翁庙”,庙中主持叫巴禹顺,此人通文理、懂医术,面部重枣长髯,颇有仙风道骨之状,为周围百姓开私塾,行医,庙中香火相当旺盛。巴禹顺主持与庙中所绘蓬莱八仙联系在一起,称九仙翁庙。这样一来就成了先有石板桥,后建九仙庙,桥因庙而得名,始称九仙桥。加之民间传说,久而久之,就叫成了酒仙桥。
东大桥 在朝阳门外通惠河的一条支流旧河道上。元代和明代漕运粮船从通惠河而来可直达朝阳门外,漕运比较通顺,每年运来的粮食从五月至九月可达250万石。据记载,明隆庆四年(1570)三月,御史杨家相主持修复朝阳门外的这条旧河道,使粮船可达朝阳门外东大桥。具体东大桥什么时间建造、什么形状不得而知。后来因水量逐年减少,水政不修,漕运停止,河道水干涸了,东大桥也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