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延河水 → 南泥湾里好风光(图)


  共有7571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南泥湾里好风光(图)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共同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38804 积分:198646 威望:0 精华:37 注册:2009/3/12 15:0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27 10:11:00 [显示全部帖子]

看到南泥湾如此美景,真是感慨万分!
我的二姨二姨夫是当年359旅的,二姨还是陕甘宁的劳动模范,有李鼎铭颁发的奖状,现存延安革命博物馆。如果他看到如今的南泥湾,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共同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38804 积分:198646 威望:0 精华:37 注册:2009/3/12 15:0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27 14:13:00 [显示全部帖子]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去了一看,陕北还是那样落后.所以当党中央国务院得到北京知青反映的情况后,非常重视,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制定.

看来麻桑友了解一些幕后的故事,北京知青确实为延安建设出了不少力。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共同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38804 积分:198646 威望:0 精华:37 注册:2009/3/12 15:0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27 14:27:00 [显示全部帖子]

陕北广种薄收的农业,是早就该换一换耕种方式哩,但全不种庄稼靠吃苹果等林木也不行呀。

云岩老弟: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要因地制宜嘛。黄土高坡水土流失严重,世世代代靠天吃饭,与天斗与地斗了多少代,百姓还是没有饱饭吃。现在,退耕还林,家家不仅吃上了饱饭,钱包里有了零花钱,银行里有了存款折子,不少人家有了拖拉机汽车,这不都说明政策对了头,好日子没有头嘛。我认为,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一盘棋的优越,适宜种粮的东北河南河北不都是以种粮为主吗,商品经济下,农作物和水果都是商品,互相交换互通有无,就解决了吃饭、吃水果,居家过日子的“老大难”问题了。
纯属谝闲传啊。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共同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38804 积分:198646 威望:0 精华:37 注册:2009/3/12 15:0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27 15:09:00 [显示全部帖子]

先解决吃饱饭的主要矛盾,再逐步解决衍生的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又上升为主要矛盾。你村情况并不孤立,全国很普遍,就是农民工的问题。
什麽时候都会有矛盾存在。毛主席很伟大,在他的矛盾论里早有各种论述。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共同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38804 积分:198646 威望:0 精华:37 注册:2009/3/12 15:0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28 23:22:00 [显示全部帖子]

南泥湾以前就山峦叠翠,一片郁郁葱葱,有别于黄土高原.我曾经去过两次,那里种植水稻,周围景色怡人,非常舒适.不愧为陕北江南

很遗憾还没去过南泥湾,如果再去陕北,一定也要采取山丹丹的做法,住上一个月,把该去的地方都转转,把该看的人都看上。
说到南泥湾种水稻,和同学聊天就说到,她的姐姐45年在延安桥儿沟出生,政府每月还给5斤大米,每个小孩子都有。我问,哪里来的大米。她还说,可能是缴获敌人的吧。看来原产地就是南泥湾啊。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共同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38804 积分:198646 威望:0 精华:37 注册:2009/3/12 15:0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30 22:30:00 [显示全部帖子]

陕甘宁边区被封锁期间,用此物换各类物资。

你说的好多我都不清楚,好不容易遇到个我知道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