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想到何迟
又到清明节。首先想到杜牧的《清明》诗,又想到“整理、改编、创作清明诗词”的作家何迟。二十八年前的1981年,我曾在《讽刺与幽默》杂志上看到何迟的作品《失题》,觉得很有意思,始终留有印象。抄录如下:
失 题
何 迟
一、清明(七绝)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清明(六言诗)
杜牧原作 何迟整理
清明时节落雨,
路上行人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牧童遥指杏村。
三、清明(三言诗)
杜牧原作 何迟改编
清明节,下小雨,纷纷纷,
行路人,心难受,欲断魂,
问酒家,何处有,好解闷,
有牧童,用手指,杏花村。
四、清明词
杜牧原作 何迟作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
“杏花村”!
( 作者按:当前稿费稍涨,余所整理、改编、创作之清明词如能发表,既可薄得诗名,又可到全聚德饱餐一顿,聊以解馋也。)
何迟,著名剧作家、曲艺作家。1920年出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姓赫舍里,原名赫裕昆,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1938年赴延安报考抗日军政大学。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战斗在火线剧社、华北联大文工团、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等革命文艺的最前线,成为军内外知名的革命文艺家。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并被推选为曲艺改进会筹委会常务候补委员。先后担任天津市戏曲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天津市文联副主席、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南开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等职,并组建中华杂技团(中国杂技团的前身),还率团出访前苏联。何迟是一位全才作家,新中国初始的几个经典相声,作者都是何迟。他的《买猴儿》、《开会迷》经过马三立表演,曾经带给中国百姓几代人巨大的快乐。他的京剧、评剧剧本《仁义北霸天》、《奇巧缘》、《乌鸦告状》、《碎玉记》、《杜十娘》、《白蛇传》,《蝴蝶杯》、《三喜图》等,经多年舞台实践,常演不衰。他的电影剧本《不拘小节的人》、《马大哈进北京》,也深为喜剧界瞩目。他的《何迟诗选》、《论文集》更是体现了深厚的艺术素养,展现出宽阔的胸襟与视野。
何迟一生酷爱喜剧,然而给他带来的却是一个个悲剧和苦果。自1957年“反右”之后,一连串的灾难便接踵而来。先是被扣上“大右派”的帽子,下放农村劳动多年。后在文革中又被诬陷为“反动学术权威”、“反革命修正主义份子”、“三名三高份子”、“封建余孽”、“现行反革命”,受到多次毒刑与拷打,身体变形残废不能站立,致使他瘫痪在床达二十年之久。就是在这种完全丧失生活能力的情况下,何迟凭借超人的毅力,口述了近30万字的《何迟自传》。文稿不仅真实的记录了他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艺术人生,而且还为我国的现当代革命文艺史提供了独特真实的历史资料。还先后创作出《高贵的女人》、《似曾相识的人》、《新局长到来之后》、《一切向钱看的人》、《宝刀记》、《何迟相声创作集》等作品。
何迟于1991年去世。
想起何迟先生,一是1957年他和家父下放在同一地,父亲经常谈起他;二是他15岁投身革命,辉煌的经历、资历令人敬仰;三是他多才多艺,专著、著述颇丰令人钦佩;四是他一生坎坷,惨遭摧残,瘫痪在床达20多年,仍未削弱其创作意志,令人唏嘘。上述《失题》正反映出他的风趣、乐观和睿智。
每到清明时节,就想起杜牧的七绝,又联想到何迟的《失题》和他的一生。
2009.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