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月,我作为“黑帮子弟”,来到陕西延川县文安驿镇的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离开京城,投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周围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年仅15岁的我,最初感到十分孤独。但我想,黄土高坡曾养育了我的父辈,她也一定会以自己的宽大的胸襟接纳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于是,我真诚地去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我过了四大关:一是跳蚤关,在城里,从未见过跳蚤,而梁家河的夏天,几乎是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但两年后就习惯了,无论如何叮咬,照样睡得香甜。二是饮食关。过去吃的都是精米细面,现在是粗粝的杂粮,可不久我便咽得下,吃得香了。直到今日,我对陕北乡村的饭菜还很有感情,就拿来酸菜来说,多时不吃还真想它。三是劳动关。刚开始干活时,我开6个工分,没有妇女高,两年后,我拿到了壮劳动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四是思想关。这是最重要的,我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乡亲们也逐渐把我看作他们中的一分子。我生活在他们中间,劳作在他们中间,已经不分彼此,他们我坦诚相待。让我做赤脚医生,做记工员、农技员,20岁那年,又选我做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我和社员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发展生产,改变家乡面貌——我已认定,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1993年,我再回梁家河时,有的乡亲提到,当年我在村里创建铁业社,为村民增加了收入,我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让村民用沼气照明、做饭。 可是,我所记得的,是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淳厚朴实的形象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注:本文出自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知青老照片》一书。写作本文时作者为福建省省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