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终身难忘。
自1971年7月离开山西太谷,已三十七年没有回过第二故乡。这次太谷县组织北京知青返乡聚会活动对我来说十分珍贵,它让我重温第二故乡之情。
1968年12月6日,踏上上山下乡之征途。当日晚,我校知青和清华附中知青离开北京、乘火车奔赴山西省太谷县。一晃四十年过去了,每当回忆农村的三年下乡生活都让我万分激动。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它让我付出青春,它让我感受山区农民的勤劳和纯朴,它让我顽强自立,它让我留下美好的记忆。我的身躯虽然离开曾抚育我成长的地方,我的心永远没有离开,她让我终身难忘!
和当年的大队支书相见,更令我感动。大队支书见到我、眼泪差点流出来,“你是玉玺?”“是的,我是玉玺!”看到大队支书满头白发、动作有些迟钝,我饱含热泪、走向前紧握他的双手。我们的双手握在一起!大队支书不停地拍着我的手,“我最想你和萍萍(我妹妹)。” 大队支书激动地说。当年下乡,妹妹住在大队支书家,同他的母亲住在一个窑洞,他们把妹妹当成自己的女儿。大队支书的小女儿也在奶奶的窑洞里同奶奶、我妹妹一起生活。大队支书的小女儿见到我,她对我说:“我最想秀萍姐姐。当年秀萍姐姐经常领着我一起玩。”她还清楚地记得,那时我妹妹经常为老人洗衣服。当年大队支书的小女儿仅有5岁。
大队支书谈话之中,不时地摇摇头,有时哎声长叹。他说他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当年没有发展我和桂云(同一村,一起插队的同班同学)入党。
大队支书为何这么看重我和桂云?为什么对我们下乡后没有成为中国共产党员而难过??为什么大队支书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时代我们所接受的“再教育”???这完全源于在那个时代我们的追求,我们的无私奉献,我们的艰苦奋斗。我们敢于吃苦,我们勇于助人,城里的知青真正地融于黄土高坡。我们用自己的青春换来的是乡亲们的真情厚意。我的所作所为真正体现了“城乡结合”、“工农结合”。我们虽未能改变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但那不是我们的过错。
当年插队没多久,迎来下乡后的第一个春节。为了表示插队的决心、真正和农民打成一片,我留在山村欢度下乡后的第一个春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每次春节我都回到父母身边。回忆往生,我几乎走遍大半个中国,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远离父母在山村与乡亲们一起欢度新春佳节。当年,为了表现我的决心,我写下了“不回家”的血书。
下乡后第一个春节即将到来,知青们纷纷赶回北京与父母团聚。当时我正和大队支书在县城参加县里召开的“三干会”。“三干”,是那个时代县、市三级干部的简称。所谓三级干部就是县一级、公社一级、生产大队一级的领导干部。“三干会”则是由县里主持召开的这三级干部会议。我是作为知青代表参加“三干会”。看到同学们都要回家过春节,妹妹赶到县城找我商量回家过年。我对妹妹说:“刚刚下乡就要回家,我不回去。我要留守在这里,同贫下中农一起过年!”“哥,还是回家过年吧!” 妹妹说:“咱们远离家门,过年该回家看望父母了。咱们早晚还是要回来,一辈子都要扎根在这里。”
我咬破手指,手指流出鲜血。我没有感到疼痛,心中只有我的信念。“你把信带给爸、妈,就说三哥要和贫下中农一起过年。”当着妹妹的面,我在信纸上写下“不回家”的血书。看着我挺直的手指,在信纸上一笔一笔写下誓言,妹妹泪流满面。
当年(1969年元月17日),我在日记中写道:“同学们快走了,多么不希望他们走啊!孤单是小事,而更重要的是在同贫下中农结合、参加农村阶级斗争道路的损失。不回家可以干出多少事?!锻炼四海为家的立场、作风,参加农村‘斗批改’运动。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年轻时代十七岁就离开家投奔到社会,开始了为人民寻找革命道路的斗争。应时时以毛主席青年(时代)的革命意志为榜样,鼓舞自己投身到农村火热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
1969年2月5日日记:要用新的思想、新的事物走过这个有意义的春节……(详见插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http://F:\志印文档照片\征途2)
也就是这个春节,让我和贫下中农走到一起。1969年元月24日生产队推荐我参加由凤山部队在生产大队举办的党员、干部学习班。插队刚刚过去一个多月,我在贫下中农的眼中已成为村里优秀青年。也就是这个春节,让知青和贫下中农真正结合起来。春节过后,同学们陆续返回。每次有同学回来,全村百姓都赶过来看望,并请他们到家里吃饭。为让北京知青吃到第二故乡的年饭,乡亲们把春节做的家乡饭保留到知青返村。“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毛主席的下乡论不但指示城里的青年人接受再教育,也指引农村的贫下中农为知青开阔广阔的天地。城乡结合,战天斗地。
2008年4月22日同学聚会,我赶赴北京。聚会后,我同妹妹、儿子到桂云家做客。我们在一起述说插队往事。桂云说:“我们和老百姓的关系十分友好,那是一个战天斗地的伟大时代!”
1969年8月,父亲下放到“五七干校”。一年之后,因种种原因父亲留在了地方。儿行千里母担忧。考虑家庭问题,母亲让我和妹妹离开太谷到父亲所在的河南省罗山县继续插队。母亲当年写信给我和妹妹:“我在北京守一摊,你爸在河南守一摊,我也就放心了。”父亲留在地方,父亲原单位工作人员曾多次到我家,动员母亲离开北京。据说父亲是因历史问题,以及“五七干校”改造时偷听“敌台”而留在地方。“反动家属”自然不能留守北京。母亲感到冤屈,也十分愤怒:“就是死,我也要死在北京!”母亲没有离开北京。离开太谷时我心事重重,为了父母我不得不离开那里的父老乡亲。
记得当年我离开生产队时,大队支书找我谈话,叫我不要离开山西。大队支书说:“玉玺呀,能不能不走?知青开始返城了,马上就要招工,大队会推荐你进工厂。”大队支书的此言是真心的。1969年底,我出席了太谷县首届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学习毛泽东思想先进分子代表大会。随后,大队又推荐我出席晋中地区第一届知识青年先进分子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我没有出席,家庭的遭遇改变了我的命运。1970年开展“一打三反”运动。运动之中,大哥被打成“五一六”反革命分子,随后档案转到大队党支部。调查函调查我和大哥的关系,并让我表态划清界限。那个年代,家庭出身、家庭政治状况决定你的命运。为此,我失去了入党的机会;失去了政治前途;失去了扎根农村的宏伟志向,我的心凉了。
当时,我在村里也在搞“一打三反”。1970年夏,响应党中央号召,农村开展“一打三反”运动。我、桂云、我妹妹在大队的领导下成为运动的骨干。桂云、我妹妹由县里安排到其他公社领导活动。当时活动的领导分别为工人代表、贫下中农代表和知青代表。而知青代表则是运动的主力军。我留在村里和一位县城的铁路工人组织村里运动。这次运动中,我和桂云分别写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一直是我们的梦想与追求。大队支书看到入党申请书,心里十分高兴。在他的心目中,我们早已走近党的身边、投到母亲的怀抱。没有想到,这场运动也殃及我和桂云。
大队支书和我谈起出席晋中地区首届知识青年先进分子代表大会时,心事重重,内心感到十分不安。“队里相信你,信任你,希望你能出席晋中地区知青代表大会。”大队支书对我说。我低着头,不敢与大队支书面对面,因为我无法面对现实。我拿着出席晋中地区首届知识青年先进分子代表大会登记表,指着登记表上“家庭出身” 、“家庭状况”、“政治表现”填写项目,对大队支书说:“现在一切都是看政治,看出身。大哥的问题我无法填写。填写大哥的问题,我将不能出席代表大会。我还是不去为好。”我没有出席晋中地区首届知识青年先进分子代表大会,大队也没有推荐其它知青参加该会议。
从那以后,我对我的前途感到迷茫,敢问路在何方?我走了,我离开了山西。
《敢问路在何方?》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
迎来日出,送走晚霞。
踏平坎坷,成大道。
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
啦…啦…啦……
几番番,春秋冬夏。
你尝尝,酸甜苦辣。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
……
一路高歌,想爹娘、想爹娘。
啦…啦…啦……
几番番,春秋冬夏。
你尝尝,酸甜苦辣。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人是离开了那培育我、磨炼我的山村,但我的心却没有离开。我时时回忆过去,心里十分想念那里的父老乡亲。这次返乡终于圆了我多年的梦想。
“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当年没有发展你和桂云入党。”大队支书感人肺腑之言,让我终身难忘!一句话,终身难忘。它让我再一次踏上黄土高坡,它让我又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它使我看到流失的青春所换来的真金,它使我感受到乡亲们的真情厚意,它让我对自己的人生之路感到无终无悔,它为我所走过之路、敲起锣鼓。
每一个人对人生之路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都会产生一定的评价。而真正的价值则来源于他人。大队支书感人肺腑之言,让我终身难忘!
大队支书,你的话我会永远埋在心中。在这里为您老人家送去祝福,祝您和大妈快乐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