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湖四海东西南北大家谈 → [原创]对于上山下乡的一点思考


  共有276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对于上山下乡的一点思考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原创]对于上山下乡的一点思考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18 8:09:00 [显示全部帖子]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年了。

这些天在论坛中看了很多朋友的回忆与评价。有了一些想法。在此整理出来,供朋友们参祥。

第一个层次:从社会大环境上分析。

缩小乃至消灭“三大差别”,是我们当年谈得最多的一句话。应该说是一个理想吧。

三大差别是客观存在。要改变它,矛盾的主要方面肯定是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整体上的提高,而绝不会是让城市再返回到(本质上则是破落到)与三农平齐。后者似乎是当年“红色高棉”的波尔布特等人的做法。实践已经无情地淘汰了它。

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角度看,城市和工业客观上先行一步地获得了大机器生产的优势,从而成为新兴生产力的领军部分。当这种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三农”能否亦步亦趋地跟上这个总体发展的步伐,则成了城市与工业自身发展的“瓶颈”。于是“反哺农业”成为势态发展的必然要求。

问题是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之原始动机或者说客观环境却与此相反。抛却当时的各项政治因素不谈,它应该是在城市一片混乱、从而丧失了正常的社会生产秩序、再因此而无法正常接收新生劳动力的补充这样一种客观条件下发动起来的。这就已经是很不正常、也就是已经违背了客观规律要求的做法了。

第二个层次:从知识青年自身的状况分析。

最初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指毛主席相关指示发表以前),似乎多数是从奉献的角度出发自愿选择的人生道路,当然也不排除其中一些是因家庭原因被迫前往的。

可是到了伟大领袖一挥手以后,上山下乡立刻形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滚滚洪流,真的像山洪暴发一样。要不是各自先后建立大规模的兵团,这么多人真得把咱们的“广阔天地”给挤塌了!而在这大拨轰的人群中,想法可就肯定已经是无奇不有了吧。

但是,我在这里想要说的是:尽管大家的初始想法各种各样,但应该说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家都对“如何缩小三大差别”的认识绝对地不足!因而,“准备不足”就成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总体归于失败的内在原因。

我接触过北京67年首批自愿赴内蒙古插队落户的那批知青战友。他们十人下乡后真的按照自己的决心很快与当地牧民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过只是在追求“融合”,而并没有真正找到如何“改天换地”的道路(我感觉)。

当然,无论有什么样的宏图大志,“融合”作为第一步的实践总是必要的。只能融合,才能站稳;只能站稳,才能迈步,然后才提得到如何“前进”。

可这融合绝不是单方面的事。像大家的帖子中,似乎就不乏对方(贫下中农)不买帐,甚至敌视知识青年的事实。为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知识青年的到来,客观上增加了农民负担,用当时的话讲就叫“争口粮”。

知识青年绝大多数肯定不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他们所能直接体会到的自然只有他人对自己的排斥与压迫,怎么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想到这是整体方针设计上的不足呢?

但是,青年人是不会轻易在命运面前低头的!天生的朝气和文革中锻炼出来的勇气始终在大家的心底里起着作用。“奋斗”成为我们向命运抗争的实践行动。大家为此投入了大好的年华和无数的心血,并由此在自己的人生记忆中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迹。

所以,在绝大多数知青中产生了一种非常令今天的人们不解的“知青情结”:尽管提起当年无不会集中到一个“苦”字上,但相当一个多数的知青们都会对自己的以往下乡经历念念不忘,情深脉脉。那种甜蜜的感觉绝不是大多未曾有过那段经历的人们能真切体会到的!

正是前面提到的不足的准备与后面讲到的拼搏的本性,造就了知识青年这一代人空前绝后的“悲喜剧”式的特殊人生经历。

第三个层次:其它现实方面的分析。

记得那时候还没有设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原来的机构叫“安置办公室”,简称“安办”。

安办的安置工作程序与操作,是参照原来的一些做法制定的。

然而,有一点当时的人们包括安办工作人员甚至国家领导们可能都没有想到:突然来临的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城市的就业压力固然是一个解脱,但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却又是否真正能承受得住呢?

从结果上看,知识青年确实是从上山下乡中得到了今天的城市年青人们根本无法得到的、普遍的、广泛的和深刻的磨炼。但从支付的成本看,或者说从国家整体的部署安排上看,应当说是全盘的失败。那几年,为了安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听说国家把全部农业税都拿出来用了。结果怎么样呢?知识青年的生活状况依然如故。而且,既然名为“安置”,也就是“放下去就不管了”的意思。大原则是知青与当地人同等待遇(这个原则自然是管不了下面某些社员去不平等地对待知青了),所以对知青的安置一般除了第一年以外就没有其他办法了。而庞大的农业税到了底下就成了“杯水车薪”,真的对实际于事无补了。

如此窘境,再加上当时极左的风潮,一切只从“政治路线”上讲问题,因此几乎没有从整体上大规模地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与实际举措,大规模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自然会形成大规模的破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悲剧”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后:试着谈谈现在。

我和许多朋友聊过“结论”这个话题。

我的观点是:

作为国家整体部署的“上山下乡”运动是应当否定的。

而知识青年这一代人的实践却是应当歌颂和发扬的!

我觉得,只有把这件事的两个不同的层面分开来讨论和认识,事情才能讲得清楚。

到了今天,知青们大多垂垂老矣。整体上分成了两大块:一块事业有成,总体上融进了自己所在的社会阶层。此中除少部分(我始终认为是少部分)志向远大者仍然关心着知识青年兄弟,多数已经不需要因而也不愿意再提起这个当年的特殊身份话题了。还有一块则是各种原因导致际遇不佳,至今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在“弱势群体”中徘徊。这后一部分人中也包括一些退休后仍然不甘寂寞还想做一点有益事情的老知青们,于是就有了大家共同的“知青话题”的以“知青”命名的各类活动。

鉴于当年数千万人上山下乡几乎是整整一代人都参与了进去,因此,今天谈知青问题,实质上也就是在谈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老年人问题。

恰恰是由于这个原因,今天的对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的纪念,就有了两层意义或者说两个主题。一曰“怀旧”,一曰“抚今”。前者是通过回忆凝聚大家的人气,后者才是大家期盼得到的真正目的。

如果这个判断是对的,那么我们今后对待各种以“知青”命名的活动应当采取什么态度也就明确了,我们的建设和发展方向也就确定了,我们晚年奋斗的内容也就清楚了。

一点愚见。零零散散。不成气候。唯供各位一笑耳。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21 9:16:00 [显示全部帖子]

感谢朋友们来看这篇东西。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经验总结,本质上是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许多不同的结论和看法。其实是殊途同归,基本上是差不多的。本人这是一块引玉之砖,期盼大家都来恬静各种看法,也算是给咱们的晚年生活中增添一点佐料吧。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26 13:31:00 [显示全部帖子]

以下是引用散淡闲人在2008-7-26 13:16:28的发言:


下乡是下乡,知青是知青,虽因下乡而有知青,但下乡是运动,知青是一代人。

对!就是要分开才说得清楚!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31 14:03:00 [显示全部帖子]

以下是引用田园知青在2008-7-30 16:03:36的发言:
我不知道你们为什么总要把上山下乡运动从一九六八年算起,难道说六十年代初下乡的就不是知青了吗?这是为什么!谁能告诉我。

上山下乡作为一项国家的安置政策,从五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因此所有人都尊邢燕子大姐为新中国知青的第一位。如果朋友看了中国知青网对原国家知青办负责人顾老的采访就能知道:文革前已经开始正规成批次的知青下乡了。
但作为一场运动,则是特指68年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接受“再教育”的批示发表后,在全国掀起的已经转化为一场政治“运动”的上山下乡了。
这样的解释,不知朋友是否能够接受了?
谢谢你的认真态度!握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8/14 8:24:00 [显示全部帖子]

以下是引用苏宁高保青宁在2008-8-13 22:41:02的发言:

记得68年冬天.已经感觉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但是也有左派同胞热血沸腾.慷慨激昂发誓赤胆忠心.红片宇宙......
无奈人间苍桑.无法抗拒.当年低调者能够把握人生机遇,所以晚年过的还行.而当年的高调者,由于晚年境遇不佳,怨天尤人,不找自己的毛病,反而责怪社会,这样的人始终是不聪明.
69年春节前,数9严寒,曾经写过这样的一小段歪诗:
狂风怒吼冻地哀,
百草花木叫苦,
年过九亦尽,
明媚春光再来.

可见,对于人生而言,极为重要的当是心态了!归根到底其实还是一个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问题吧。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8/14 13:49:00 [显示全部帖子]

以下是引用严涛在2008-8-14 9:56:55的发言:
龙兄高见!赞同龙兄观点。因为历史不能重演,后悔也无任何意义,所以重要的是着眼现在和未来,过好我们的晚年生活,不在这个世界上个百八十岁的就绝不下“战场”!!到底想看看这个世界还能变成啥样?!同时也要为我们逝去的青春岁月呐喊,盼望能有个说法。这也是为历史负责!

哈哈!严兄高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8/14 13:53:00 [显示全部帖子]

以下是引用苏宁高保青宁在2008-8-14 11:21:29的发言:

        1. 对于世界观是是非非.......世界是客观
          的.是始终在变化地.同时世界也是物质地.存在是
          最现实.

对!只有认真对待现实存在的人,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才能最终获得整个世界!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8/14 13:54:00 [显示全部帖子]

以下是引用老残杂记在2008-8-14 13:07:08的发言:

“作为国家整体部署的“上山下乡”运动是应当否定的。

而知识青年这一代人的实践却是应当歌颂和发扬的!”



刚刚看到龙行这篇文章,同感!我们这一代人当年的奉献精神是不容否定的。

感谢阅评!
知青一代人的实践及所形成的精神,本质上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下来的特定表现形式。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3 21:17:00 [显示全部帖子]

以下是引用回首在2008-11-3 20:51:04的发言:
而知识青年这一代人的实践却是应当歌颂和发扬的


我不认为你说得对,我真不知道知青的时代哪一点值得歌颂??又有哪里可值得发扬???

绝非是要歌颂这个时代和这种做法,而是要歌颂知识青年这一代人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承担了共和国无数的艰难险阻,从而使得我们的国家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至于知识青年们那种在任何困境中始终不放弃努力和希望的奋斗精神,对于如今市场经济大潮中搏击着的年轻一代难道不是非常有用的、需要继续发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吗?
我始终认为:知识青年是祖国建设历史上一块不可抹煞的铺路石!
不知这样的理解对不对?欢迎朋友们指教!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1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6 22:02:00 [显示全部帖子]

谢谢!

 回到顶部
总数 11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