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画册《重返阿佤山》编后语
草田
终于,我们艰难地迈过了这多灾多难、饱含着人生苦辣酸甜的2008年,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那凛冽的寒风中,成都大街上那些拎着大包小包忙于返家的游子;人们购买年货时行色匆匆的身影;还有卖花故娘沿街兜售的腊梅花等等,这一切都无不向人们传递着新春即将来临的气息。
当这本尚散发着油墨芳香的纪念画册送到你手中的时候,这也就正式宣告:2008年,从策划到成行,历时近一年的“重返阿佤山”活动,也成功地落下了那厚重的帷幕。在此,我们要感谢你积极地参与这项活动,以及你对这项活动所给于的大力支持和理解。同时,我们还要向那些为此项活动默默无闻,做出了大量细致、繁琐工作的所有基层连队的联络员们,道上我们一声最诚挚的祝福。
本纪念册中的所有文字内容,我们都是本着真实的原则来进行审核、编辑的。但由于时间伧促及其他原因,我们所征集到的文字稿件和图片数量有限,再加上接近年终,旅行社忙于一年来的工作结尾,于是,画册便匆匆付印了。真的是囿于我们的文化水平和业务知识,所以使得本纪念册难免存在着各种错误和纰漏,在此,还望各位知青战友能多多地海涵海涵。
曾经,有一种关系叫着“革命同志”;曾经,有一种情感叫着“阶级友爱”;曾经,有一种集体叫着“革命大家庭”。
在那个狂热的年代,我们血脉贲张,昂首挺胸地打起背包,到边疆广阔的天地里接受再教育。在兵团这所革命的大熔炉里,我们同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同志们相处在一起。大家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同在一口锅里舀饭吃,同在一块大田里耕耘劳作。
旱季的风依旧肆虐地刮着,在那漫长得几乎令人窒息的雨季里,我们思乡的愁绪也如山林中的野生菌一样不可遏制的滋生着。亲手种下的庄稼收了一茬又一茬,而我们也就这样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机械重复着。
天长日久,这种关系、情感象纽带一样将我们和老同志们紧紧地维系在一起。而这种关系和情感带给我们最为直接的感受就是,当你倒在病床上时,他们送来的那一碗热气腾腾的蛋花面;晚餐时他们让子女悄悄地放在你窗台上的那一小碗炒野菜;在那四面透风的小伙房里,我们和老同志用同一口土瓷碗轮转着饮下的那一口口直煞咽喉的甘蔗渣酒;当老同志病危时,我们毫不犹豫地绾起衣袖,从瘦筋筋的胳膊上抽出的那一管管青春热血。。。
这些看似平淡,却胜似父兄、姊妹的情感,我们维系了整整八年!
三十多年过去了,这段患难之交的情感我们并没有因岁月的剥蚀而淡忘,反而随着年岁的增长而频频浮现于脑海,挥之不去。特别是在遭遇了这场千年不遇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之后,亲身经历了死亡考验的我们,对人世间亲情、友情的理解,又注入了新的内涵,对生命的感悟也更为透彻。而四川人、成都人,除了“能吃苦”,更是以“懂感恩”让世人有了新的认识。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的理解就是这样直白。
今天,在勐省农场建场五十周年和重建家园二十周年的时候,经过长时间的策划和准备,我们终于登上了南下的列车。事前,尽管知青们将回来参加庆祝活动的消息,早就在全场盛传开来。但当满载着当年知青的客车鱼贯涌入勐省坝的时候,仍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君不见,一个边陲小镇在顷刻之间就被知青们搅得天翻地覆,而在老同志及佤族同胞心中,更是掀起了巨大的感情狂澜。。。
老班长、老连长们,将我们中的人过去的一些轶闻、糗事如数家珍般的娓娓道出。呵,在叫出我们绰号的时候,他们那浓重的云南方言腔里,仍还夹杂着几丝成都发音!
潘小妹,原三营三连耿副连长的遗霜,佤族。一见本连知青回来了,她激动地跑上前去拉着他们的手就不放,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在得知地震发生后,我马上就叫我家故娘给你们打电话,可电话就是打不通,也认不得你们还在不在。。。,我也不会说什么。。。”她哽咽片刻,然后用手指指自己的胸口:“只是这里很痛。”
张文祥,佤族,他家里没有电话。地震发生后的那几天时间里,他借用别人的手机终于找到了成都知青周绵生。在得知大家都安全后,不善言词表达的他,在长达11分钟的通话时间里,只是反复地讲着这一句话:“好。。。,没事就好,没事就好。。。”
在原机务连开轮式拖拉机的曾庆雨家里,安排四个知青住宿的床上铺着簇新的床单,上面堆放着全新的厚棉被,一看就知道是为了接待知青回来而专门添制的。
李志明此次是与同是一个连队知青的妻子一起“夫妻双双把家还”。出发前,在成都北站的候车室里,他不经意地给我说道:“这次回去我就住老普家。在那里,我比在成都的家里还要随便”。
老普?哦,我想起来了,就是当年那个一但知青有了什么委曲或遭到什么不公正待遇时,就会象老牛护犊一样站出来为知青“雄起”的彝族老汉。当年在九团时,李志明就跟着老普在三营营部渔塘里养鱼。
我想象不出,他在老普家里会随便到什么程度,老普家把他“惯使”(成都语:溺爱之意。)得象什么样子。
在场庆会场上,一位佤族中年妇女好不容易在知青队伍里找到自己当年的老师。她跑上前去一把将老师紧紧抱住,哭得象个泪人:“老师,你走了,我们好想你哦!。。。”
在昆明工作的成都知青王灿、吕静秋夫妻二人,此次也随九团留昆的成都知青一起回到阿佤山。九团的老同志无论是探亲路过,或是办事、看病来昆,夫妻二人只要得知讯息后,都会热情接待,倾力相助。此次在第二故乡再次重逢,大家都有叙不完的情和话。。。
。。。。。。
哦,巍巍白塔山,滔滔蓝碧河,是你们见证了我们这份历经风雨的阿佤情结。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回来后在农场短短两天半的时间里,仍被这样的情感包围着,浸润着,感动着。。。
“重返阿佤山”活动圆满结束了,但她在我们心中所激起的浪潮还一时无法平息。然而,激情终将散去,我们也将重新回归到都市的生活轨迹中。但我们该怎样来看待过去的这一层关系,这一段情感,该怎样来记录在这两天半之中我们所感受到的一切?答案,就在每一个知青的内心深处。
共和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早以迈入了二十一世际,那个曾经苍凉、贫脊的阿佤山也随着共和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崭新的佤山新形象重新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之中。我们祝愿那块曾吮吸了我们八年青春和血汗的红土地更加丰腴、富庶;更愿那里的亲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将家园建设得更加幸福、美好!
这,就是广大知青最美好的祝愿。
2009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