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地看一个人,可以用很多词汇表达。 文革时,北京的一些中学生喜欢说“照”。 张三看着李四,觉得这个人怎么那么奇怪呀?上下打量着,多看他几眼。 李四生气了:“照什么?” “照”表示不友好的,甚至是挑衅的注视。 说一个人好,形容词太多了。 文革时,北京的一些中、小学生喜欢说“份儿”。 说一个人“棒”,“够棒的!”就说他“份儿”,“够份儿!”。
那天,34连改善伙食,肉末炒元白菜。 食堂前面放一个大盆,炊事班长亲自坐阵,每人两大勺,不添菜。 连队的青年差不多都打完菜了。 炊事班长把菜盆端进厨房,给晚来的人们留菜。 这时,连队里来了两个外连的知青,看见食堂没菜盆了,就往厨房里闯。 炊事班长问:“你找什么?” 一个青年说:“我们是外连的,蹭顿饭!” 东大甸子的几个连队,互相串点的现象很多,赶上啥吃啥。 炊事班长盛了菜。另一个青年喊着:“够份儿!” “咋不够份儿?我们连的人都是这样,你特殊咋的?”炊事班长问。 “我不是这个意思!”那个青年结结巴巴地说。
这是咋回事?炊事班长说:“你找什么?” 北京人说话太快,“找”字听不出是第三声, 被误听成第四声“照”,变成了“你照什么?” 炊事班长怎么能说出这种话来呢? 外连青年觉得很吃惊,随口说出“够份儿!” 可是,炊事班长对这些土语一窍不通。 这说明,她说的确实是“你找什么?”而不是“你照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