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散文小说 → [原创]万里觅踪-黄帝陵


  共有100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万里觅踪-黄帝陵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乾坤大侠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50 积分:51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2/4 13:18:00
[原创]万里觅踪-黄帝陵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6/12 10:58:00 [只看该作者]

 

 

考察小记

 

王彦春

延安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于20093月中旬,抽选部分学者兵分三路对黄帝迁徙路线进行追踪考研。我做为炎黄文化研究会的首席常务理事有幸被选中,编入赴秦、晋、冀、京、内五省考研小组。

我们小组由四人组成,一个是《黄帝评传》的作者、现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高其国先生,另一个是延安市文物研究所权威研究员、市民俗研究会会长樊俊成先生以及我和我的司机小姬。[我又以市社区文化普及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双重身份参加此次考察]

为了考研有序进行,之前,高其国组长先后召集我们商议了此行行径路线和具体地点、联系人等事项,为了达到在异地相互交流,扩大宣传炎黄文化研究会的目的,我们每人都准备了20余份书集,可以说准备极其充分。原计划四月初就出发,但由于成员之间尚在职的原故,一拖再拖。425日临近长假之际,除原定作家张金平有要事外,其它成员终于有了点空隙时间,为了防止再有公务冲突的发生而延误考察期限,高其国当即立断:即刻启程。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行径路线,我们直奔第一站榆林市靖边县城,从而拉开了万里觅踪-黄帝陵的考研惟幕。

一:仰韶遗址寻佐证  塞上曲折访名人

延靖高速公路宽平畅通,不到3个小时便进县城,在靖边县文联主席霍竹山的引领下,办理了当天入住手续后,风尘仆仆地直奔著名“仰韶”五果梁遗址进行实地踏察。在千里遗址上,大家倍加珍惜此次远行的宝贵时间,认真仔细地在荒野中拣拾着那些不同时期的破碎瓦砾进行标本收集编号。千年历史无言,满目碎片有证。二十余块具有仰韶早晚期的、颇具明显特征的典型“文物”搅入襄中,收获颇丰的我们怀着难以言表的喜悦,马不停蹄地又踏上了拜谒塞上赫赫有名的“统万城”路程。

站在1500多年的“五胡十六”国城池遗址上,远眺四周舒缓的群丛沙丘和脚下清澈见底的红柳河,那种视野开阔、那种恢弘、那种霸气,不由得让人叹为观止的同时,对这座“君临天下、一统万邦”的统万城产生一种由衷的敬畏。

敬的是惊叹。惊叹古人在浩渺的沙丘中竟然能建造成如此巨大的百亩城堡,而且历经千年犹存,这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人类奇迹,不得不让人对其肃然起敬。

畏的是恐怖。据说赫连勃勃为修此城池,虐杀了无以数计的能巧匠工。所以,踏上这座充满玄机的白色城池时,总觉得脚下那坚固的土层中散发出一种血腥味来。每当清风扑面而来时,总觉的一种寒气逼人,疑似无数冤魂在绝望中艰难地做最后的息气,或有狂风大作之时更让人心惊肉颤,那种酷似千军万马的咆哮,那种充满刀光剑影的瞅心裂肺的哭喊声令人头皮发麻,顿失雅兴。一种惊慌失措的恐怖刹时笼罩在游人心扉,迫使人们不得不走马观花,带着沉重的思索包袱匆匆离去……

仅管霍竹山先生有丰富的晚宴款待,但统万城那种沉重的思索仍袭扰心头,因此,大家异口同声借故明天还要远行任务为由,拒酒餐饱回房休息。

26日早晨,在霍竹山、余继忠先生的引领下,我们兴致勃勃寻访素有榆林“活化石”之美誉的郭正都老先生。在数条井字形的大街小巷中,经十余次打听才艰难地找到这位老先生。采访中方知这位深居简出的老先生,一是已年近八旬有五,身体欠佳。二是仍在潜心研究整理和撰写其近六十余年间对黄帝的认知著作。做为榆林日报首席记者和摄影第一人的他,跑遍了榆林市的山山峁峁,他对地域人文风情了如指掌,他用一生的心血已经出版了厚厚的几册个人图文并茂的文集。当他得知我们是专程来访有关黄帝的研究人员时,他显的格外高兴并如数家珍地向我们讲解他对黄帝所研究的结果。郭老认为:当今文化领域中对黄帝陵的定论出现了混淆和误导,必须在他有生之年据理呼叹、正本清原。

黄帝陵在陕西无须争执。他认为:一是汉书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升天的地方叫谷口,也叫寒口。桥山就是白于山。民国地图标明白于山即横山山脉,包括现在的黄陵县。二是要确认桥山,主要的一条根本在秦直道,只要秦直道才能判定桥山。因为汉武帝到 [] 杨州 [今杨桥畔] 上郡 [今绥德] 巡视途经桥山时祭黄帝陵,这一点却被人们忽略了,所以造成各地纷争。三是横山境内有肤施县。肤施县有四处祭殿[]。依次他认为陕北人敬祖师极为可能就是敬黄帝。言简意骇,至理精辟独到。画龙点晴的陈述令人茅塞顿开。学术界的纷争只所以徘徊在相互举证不力的水准层,只能说明出现了方向性错误。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研究黄帝陵的路线重大佐证无疑在秦直道这个路上,只有路的确立才能破解这千古谜团。作为炎黄文化的研究者,应当相信郭老先生的观点,它对人们走出误区,开拓独特的视角范畴,重新再审示、研究炎黄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秦直道的分布、走向,别的省份肯定不会有,而只有陕西有之。那么,桥山之争的问题就应该平息。即是平息不了,但他的意义仍然存在,那就是至少给我们缩小了争执的范围。这也是我们走访“活化石”而取得的一个重大收获。

二:蒙境绕道过黄河   千里行程抵河北

这天的行程太遥远了……

在内蒙境内的中营盘服务站早餐后,由于不熟悉路经,加之岔口多、路标不清的原故,仅出高速口几经往返,担误了两个多时辰后方到红缄淖下了高速。去府谷的公路糟糕透了。公路破烂不堪,尘士飞扬。拉煤车一辆接一辆,拥堵现象屡见不鲜。公路坑坑洼洼,小可卧牛,大可养鱼。车在满天尘埃中像娲牛一般娜步前行,好不容易到府谷过了黄河大桥,又正值山西路段改造,所以令人叫苦不迭。为了走出困境,我们忍受着饥饿,只到下午4点多钟才在山西神池县一个小村落吃中午饭。终于逃出这段“阎王路”了,在河北朔州重新上了高速,晚上十点左右不得不在河北宣化市停车投宿。

三:涿鹿踏察黄帝城   蚩术遗址觅古今

27日,东方破晓,我们一行四人驱车赶赴到涿鹿县。我和其国携带炎黄文化介绍信,叩响了涿鹿县政府办一名副主任的房门,向他说明此行目的。热心的张主任听后,[双方介绍后得知] 马上与县旅游局联系、要求抽调专人陪同考察、提供一切方便。旅游局王局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双方经过暂短的洽谈后互赠了相关资料,便由旅游局的同志陪同前往黄帝城考察。

首先,我们怀着朝圣的心情走进形同延安黄帝庙的祭祀大殿,这些巨资重建的建筑物,纵观全景,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建筑品位上都远远超过了陕西黄帝陵。唯一不同的是,大殿之上矗立了三尊巨大的塑像。一个是炎帝、一个是黄帝、另一个则是颇有争异的蚩尤。[暂切不论妥否] 庙殿大堂四周壁画上,从炎黄出生到定五谷、尝百草、知四气五味,造风车、阪泉之战、涿鹿大战,以及合符过程,全部用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示给游人。

黄帝城遗址规模之大,风水俱佳,遍地瓦砾比比皆是。城正中央矗立一尊数十余丈的黄帝站像,旁有中华林业资金会建的“中华合符纪念林”。

黄帝泉呈椭圆性,泉水清澈见底。日流量高达百吨之多,讲解员说该水含二十余种益于人体的矿物质。常饮此水不得百病,可延年益寿、长生不老。

中华合符坛。据说国家财政拨巨资20亿之多。56个民族华标图腾尽刻其柱。一柱数百吨之重,颇为壮观。

蚩尤寨位于黄帝城六七公里处的龙王塘村。蚩尤祠、扦树、蚩尤北寨等遗址清晰可辫。[对于这些遗址,本文只记不论]

四:赴京奔平谷    京东第一陵前探究竟

涿鹿考察之后,我们又驱车翻越八达岭进京,直抵平谷县城已是晚上十点之多,便在北京东晓新越酒店下榻休整。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便踏上黄帝庙。这座庙宇小巧玲珑、很具雅气。正堂匾额上书“中华三祖堂”,经与看管庙老头了解得知,此庙由当地村委会自筹资金而扩建,碑记清代曾修缮。老人讲:此庙后山五六华里处乃葬黄帝之陵处。遥望此山并不具陕西黄陵桥山之气势,两山简直无法比拟。如此之山,何称京东第一陵呢?走展不大的普同三间侧房中,满墙挂出当代部分名流、学名的题字和视察照片。这可能就是敢称京东第一陵的玄机吧,我是这样想像的。黄帝陵究竟在那里?此时我们每个人心里坦然了许多……

携带着一种自信、一种自豪我们决策打道回府。出北京、跨河北、纵横内蒙直抵呼和浩特夜宿。29日又经鄂尔多斯顺谒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园后,转抵榆林在闯王故里米脂县城入住。

五:土木寨喜获“文物”  众同仁举杯庆贺

530,经米脂当代文豪高志峰先生介绍,米脂李站乡有土木寨一座,初探与黄帝有关,因地势险要,扼两河两川,易守难攻。民间传曰与穆桂英有关。故此我们在《米脂之窗》编辑史海浪和姬晓玲二人的引领下驱车探访。

在土木寨遗址城墙内约百米之处,我意外地喜获一把“仰韶晚期石镰”,大家欢喜若狂,戏曰我与古人通缘,不虚此行。回米脂后,文化局《盘龙山》常务主编高伟和高志峰俩同志早已备足饭菜,自然一通交杯畅饮,同庆这一千年古物面世。

六:后九殿废墟查因果  瓦窑堡柏山追黄陵

530返回延安后,我们暂做休整。66又踏上去延长后九殿和子长县高柏山的途中。

民间传说黄帝只所以能打败蚩尤,得于问计于后九殿玄女。在后九殿遣址上,我们除收获了一些瓦当、青铜外、别无收益。但后九殿的雄伟壮观和四周群山环绕所形成的自然景观,确实让上宠辱皆忘,留恋忘返……

传说子长高柏山上是葬黄帝的地方。第二天我们在日落之前赶到了子长,在文管所人员的陪同下前往高柏山。串过杨州城,直往高柏山制高点攀登,半山腰和山巅之处均有泉水。村向导员指着最高峰说:黄帝就埋在那……

69返回延安,至此,我们这一小组先后历经十余天,累计行程1.2万公里。收集各种文本书刊20余份,拍摄照片200余幅,终于才完成了预定路线的考察任务。

七:跨五省思路渐清  自思量敢问司马

炎黄成为中华民族公认的祖先,这一点,母须置疑也无争异。

但是,炎黄究竟是那里人?葬何处?

单凭司马迁“黄帝崩、葬桥山”寥寥几字而盖棺论定,却引来了全国各地牵强附会的历代纷争。好在随着文物出土的一些佐证像大浪淘沙般筛选掉不少无稽之争。是人们在千年风尘中越来越明晰地看到远古、看到了炎黄朦胧的身影。我相信在诸多热心研究炎黄文化学术的机构、志士们的努力下,炎黄之争即将偃旗息鼓,人们会用遵重历史的理性思维去承认历史的真实存在性,最终会统一认识。

目前对炎黄之争的河南新郑、灵宝,河北涿鹿、陕西黄陵、北京平谷已进入白热化之争,形成了鼎立之势。只所以如此,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大家对史学家司马迁提出质疑。司马迁乃陕西韩城人,其撰《史记》遍踏九州,对黄帝行踪应该是十分清楚的。从实事求是的态度出发,司马迁应该具有十分权威地定论。但司马迁却没有用肯定性的语词标写清楚,这就充分说明司马迁在这个问题上有意回避了现实。他精明地认识到黄帝对后人的潜在影响力,所以,做为陕西人有此存在性,他当然不愿放弃,对其它区域的存在性,他也不愿否决。他不愿在人们的争执中延误撰书立传时间,更不愿让世人说自已维护家乡而影响《史记》的权威性、真实性。仅此一点,我们应该理解那种社会制度下的司马迁难以定论的心界。所以,也不难看出他的一种家乡观念和“中和”之道的巧妙运用,故此,他将尚不被世人理解的玄机用“黄帝崩、葬桥山”写入《史记》,他将永远的破解之迷留给后人。

二是各地的地名、遗址、传说雷同之处较多,司马迁在短时内也确实无法判定。但“葬桥山”一说在当时走访中可能是一致性的,为了维护多数人的共识点,司马迁如此写也在情理之中、无可厚非。

我们应当欣喜地看到这些争执的进步性。这对后人弄清祖先、还历史本来面目有着十分重要的伟大意义。只有敢争的勇气,才具有澄清历史的先决条件。纵观千年历史前进与发展中,这个问题争异颇大,有不少人在争执中退却了,默认了自已的一知半解给这个严肃的历史留下笑柄,才有了今天仅有的四、五家。这就是争执的进步结果。我们应当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这个曾普遍的争异给我们后者带来的启思性,首先是大家对炎黄的共同认知性。[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人的商业性]使大家在争执中认清了历史脉络,增强了团结性。这种认祖归宗的方式虽然欠妥,但符合人性的思维观。

这就是我在经过十余天考察后对炎黄之争的思考结果。

 

 

2009510日草匆于延安宝塔山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穆怀书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资深版主
等级:版主 帖子:3521 积分:21711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8/10/24 13:56: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6/12 15:28:00 [只看该作者]

欢迎乾坤大侠光临中知网散文故事版发表大作!
作为炎黄文化研究会的首席常务理事,亲历万里驰骋中原,追寻炎黄之源地,道一声辛苦了,特别是对炎黄之争的研究颇有见地。使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很是欣慰,而且拜读大作大开眼界!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6/12 19:52: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立志寻先祖,
不畏艰险不怕苦,
长途跋涉上千里,
只求追根溯源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