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应该混淆个人记忆和社会反思、审美立场和制度规范。在个人记忆中,任何人的青春,无论何种处境中,都可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些寂寞而彷徨的青春、那些偷鸡摸狗的事情,都可以变成记忆中或艺术上审美的题材,这是无可指责的,甚至是值得赞赏的。但是从社会发展上看,那无论如何都是一场荒唐的运动。具体地说,“上山下乡”是当局者以一代人的青春来应付“文革”中破坏生产、“红卫兵”组织斗争导致社会混乱及大量失业的危机。这些被称为“知识青年”的人们,其实只有初中、高中文化水平,他们的学业被中断,去到陌生的农村,为农业生产出的力,跟农村为了安置他们付出的努力比起来,当是得不偿失。而他们从农民那里接受的“再教育”,回城之后也没有用场,被认为是损失掉的光阴。 这一代人最令人敬佩的是他们回城之后的拼搏奋斗,为了“夺回”这些损失掉的光阴,他们付出了加倍的努力,使整个国家都处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亢奋状态中,这种状态一直持续至今。他们作为社会中流砥柱的这二十多年来,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奇迹时代。但是这些并不能归功于他们在“文革”及“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经历,别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证明,如果没有那些经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显然会更好。 分析得太好了,我认同这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