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屯垦戍边反思录之一:忽然想起了地窝子


  共有293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屯垦戍边反思录之一:忽然想起了地窝子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行者足音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88 积分:1125 威望:0 精华:9 注册:2008/7/21 11:02:00
屯垦戍边反思录之一:忽然想起了地窝子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23 10:07:00 [只看该作者]

 

屯垦戍边反思录

                                     之一:忽然想起了地窝子


      在衣食住行这人类生存的四大要素中,住是安身立命之所,任何人都概莫能外。我走过的这六十年,历经沧桑,搬迁的次数不可谓不多,诸如:大杂院、土坯房、平房、公寓式楼房等,除了高档别墅无福享受几乎都曾住过。然而,与许多人相比恐怕最不同、最“自豪”的是我还曾住过地窝子。

      忽然想起这个令许多人不明就里的称谓,是因为最近与迁入新居的新疆老战友聚会,谈及往事,那尘封的有关地窝子的记忆不由“蹦”入脑际。

      准确说是在43年前,我们这些志在四方、豪情满怀的天津中学生刚毕业就远赴新疆博尔塔拉兵团农场,支援祖国边疆建设。七天七夜火车换卡车的长途跋涉,一踏上这尘灰陷脚的土地,便感到出奇的荒凉,不见绿树,罕见人烟,看不到房屋在哪里?领队干部却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这就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地。不知何时忽然从地下冒出来一些穿着旧军装的人,分头把我们领进住处。沿着狭小的土“楼梯”小心翼翼地往下走,是一个深挖地下一米多的土坑,大约有十平方米左右,四周砌起几层土坯砖块,在上面架起并不圆直的原木房梁和椽子,铺些苇草、泥巴,那屋顶刚露出地面的地窝子便是我们的集体宿舍了。怪不得有个学生不小心踩在上面,就听到那“别踩了,屋里直掉渣!”的大声断喝。

      讲起地窝子还有一番来历。当初,王震将军率领三五九旅打进哈密,促进了新疆的和平解放,绝大多数官兵就地转业,成为不戴领章帽徽的垦荒大军,承担起开发建设新疆的长期使命。他们毫无例外都驻守在渺无人烟的戈壁荒滩,哪里有什么宿舍房屋?军用帐篷既不抗暑耐寒,又常被大风掀起。无奈之下,战士们就想到这样一个就地取材挖地窝子住的土办法。几经摸索,发现这地窝子冬暖夏凉,新疆雨水极少,很难损坏,住上几年没问题,可比帐篷强多了。部队里都是男子汉大老爷们,这点不便算什么呢。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苏关系趋向恶化,大批军垦战士又奉命西进,开赴阿拉山口边境地区,屯垦戍边,备战备荒为人民,使挖地窝子睡土炕的传统得以继续发扬。

       我们这些城市学生与先期到达的转业军人按照部队编制混编,八个人一屋,晚上并排睡在土炕上(即挖地窝子时预留的土台子),夏天还要支蚊帐,洗漱等用具则放在用土坯、柳条搭成的碗盆架上。虽然土炕土台子挤挤擦擦,却很讲军事化作风,被子叠得方方正正(为此转业军人还与知青搞传帮带),毛巾、脸盆摆得整整齐齐。每天有人值班,定期检查环境卫生,评比优秀、挂小红旗,挺煞有介事的。严寒的冬季,我们用土坯垒起一人多高的空心火墙,在火墙上热饭、晾衣被,灶里的柴火烧得通红,屋里暖洋洋的,尽管空气有些污浊,气味不那么好闻。这地窝子最大的缺欠是漏风,每年初春季节,来自西伯利亚的狂风常常从阿拉山口夺路而进,大风猛烈而频繁,一刮就两三天。眼看着好好的天气霎时间晴空变色,一时昏天暗地,飞沙走石,吹得人无法站立,只好钻进地窝子集体“风休”。漫天黄尘擦着地皮呼呼地往地窝子里灌,被子、衣物都用来堵漏缝仍难奏效,人人像土猴一般,凡是鼻孔、耳朵等露在外面的器官都灌进了尘土,那种滋味真难受。但习以为常就无所谓了,靠的还是那股战天斗地干革命的劲头儿。有个知青怕父母担心,在家信中还曾这样写道:“我们在这儿吃的住的都很好,房子是上下楼的,屋顶还带天窗,您们就放心吧。”

       细想想,在困难面前,这人的确还是要有一股子精神的,如果没有那种天真而执著的精神支撑,大家很难坚持下去。今天看来,当年支援边疆开发建设的方针和“先治坡后治窝”的做法确实有些偏激,既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又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民本理念。难怪当今许多年轻人都觉得我们这些老知青显得有些傻,有些幼稚和单纯。然而,身处那样一个时代,形势使然,任何人都无能为力。

       一年多以后,连队陆续盖起了比较正规的土坯房,大多数人才告别了地窝子。但这样的居住经历却是难以忘却的。(待续)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孙书权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2509 积分:14800 威望:0 精华:25 注册:2008/5/25 15:2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23 10:37:00 [只看该作者]

前不久翻一本西方史学家的书,他的观点挺有意思:过去写历史,以政治军事经济为主,都从帝王的角度写历史,历史是帝王的历史。普通人的生活只能从史书的缝隙里寻找。现代西方史家更注重历史中普通人的生活方式。
     知青是个历史词汇了,写知青史,写我们当年的饮食起居,写我们思想感受,这就是历史。我们每个知青都责无旁贷。
     行者足音以写史态度给我们提供了新疆兵团的一瞥。从地窝子看当时的生活,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很受启发。
     我住过地窝子,读行者足音的文章倍感亲切。期待作者的下一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23 10:50:00 [只看该作者]

当年的“偏激”也是有它的形成原因的:国家那么穷;到处都是等待快速开发;如果没有当年那一代人的顽强拼搏,估计也不会有今天的一切。因此,我始终认为:我们当年的实践,与保尔柯察金们至少在意义上是相同的!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真情年代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068 积分:90274 威望:0 精华:28 注册:2008/5/15 8:3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23 17:16: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屯垦戍边生活的艰苦。当时的人们还真都是有那么一种天真而执著精神,靠的还是那股战天斗地干革命的劲头儿。我们用火热的青春建设了穷困的祖国,就是在今天回忆起来我们仍然感到自豪。期待着楼主的下一篇佳作。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闯北走南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6820 积分:36451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5/15 8: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23 18:47:00 [只看该作者]

知青史靠我们自己去写,衣食住行的细节才能让人们更了解我们当年的生活状况。楼主的记述让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新疆的知青朋友的生活。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悠然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662 积分:9286 威望:0 精华:5 注册:2008/5/15 13:4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23 19:45:00 [只看该作者]


可以想象到当时的样子,很艰苦哦!我想我们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吧!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柳歌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524 积分:4399 威望:0 精华:9 注册:2008/6/27 21:0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23 21:51:00 [只看该作者]

“一年多以后,连队陆续盖起了比较正规的土坯房,大多数人才告别了地窝子。”
行者足音老弟,咱们并肩战斗过的农场连队,1968年开始打土坯盖房,我那时一天要完成500块土坯的任务,可是铭记在心啊!告别地窝子,住进地面以上的土坯房已是1968年以后的事了,地窝子整整住了三年,不要搞错啊!
期待看下一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孙书权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2509 积分:14800 威望:0 精华:25 注册:2008/5/25 15:2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24 8:18:00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24 10:09:00 [只看该作者]

老孙的这个“地窝子”已经是很先进的了!
记得当年在乡下时,队里打了一眼机井,然后要在附近建个“万亩草库仑”。于是把队里一批73年下乡的小知青集中到了那里。这就要盖房子了。
我到旗里用知青经费采购了足够的木料等,回来后受命带领这批知青自己动手脱坯盖房。脱了一些后,坯还没够,天气却开始要上冻了,不得已,想起了“地窝子”(我们那儿叫“地窨子”):挖地接近一人深,上面垒放土坯,加盖门窗屋顶,一溜五间屋,中间进门,兼灶间,两旁各两间,分别为男女知青拥有。当时看着很得意,后来才发现后窗户留得多余了,冬天的风雪把后窗户完全堵塞住了。
在这处“地窨子”里,我们接待过内蒙古知青办的一行领导们,请他们吃的手把肉,但是忘了同时烧茶,结果所有人都渴得要命。我还是事后听人说到才知道这问题的。后来每每提起来,都感觉实在失笑,不知当时忙什么来着。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柳歌
  1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524 积分:4399 威望:0 精华:9 注册:2008/6/27 21:0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24 10:28:00 [只看该作者]

书权版主发的地窝子照片,应该是“三星级”的地窝子。以下几张地窝子照片,与我们住的地窝子最接近。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80325002b_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701ae7a447147ff88ed3&000.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701ae7a447147ff83a75&000.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701ae7a447147ff8199c&000.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下面这种地窝子,应属四星级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newsmedia_12239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总数 23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