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回家 (一)
有一种记忆叫终身铭记。 纵然我曾极力去尘封那不堪回首的往事,然而那刻骨铭心的知青岁月在心灵深处留下的深深的痕迹,却无论如何也抹之不平,挥之不去。因为我生命中最年轻的十年是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弓行于这条遥遥的知青路上,我的希望和理想,向往与追求,在漫漫的知青岁月中,最终皆化为沉重的失落与艰难的挣扎。今又回首,我心依然会痛,然而我会告诉自己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告诉后代好好把握青春,善待生命,善待社会,报效祖国;告诉人们人生的道路上会有荆棘,也会盛开着玫瑰和百合。
1969年5月终身难忘。这一天我理所当然、自觉自愿地踏上 “接受再教育”之路。作为67届初中生,我别无选择。我的爸爸是“右派分子”、“现行反革命分子”。身为“黑七类”子女的知青生涯,如唐先生所说:是一条炼狱般的被改造之路,在社会的最底层,在政治歧视的高压下,在悲惨的遭遇中。前途漆黑一片,政治生命奄奄一息。整整十年,我心已死——我心不甘——我在等待于无声处的惊雷!
1978年“四人帮”垮台已整整两年了,我苦苦地等待着这场接受再教育的最终结局。当年是别无选择,而今是被选择。十年中没有丝毫的机会给我,只能俯首贴耳地听任命运的摆布。有能耐的都走了,其余的堪称知青中的弱势群体。失望中只留下心灵深处的自卑和虚弱以及对命运极不公平的怨恨!没有选择,只有承受,只有在极度的失落中苦苦地等待,苦苦地挣扎……
一天,偶然中听到一男知青在酒后唱着:“谁说我们没有前途,简直是放狗屁!伟大的祖国会重用我们,统统调回去!”令我啼笑皆非,还夹带一句粗话。然而却表达了老知青在逆境中顽强生存,企盼命运转机的强烈愿望,相信祖国不会忘记我们。强烈表达了老知青对任意践踏我们人权平等,在招工招生问题上公开走后门的混官的既不可饶恕又无可耐何的忿懑情绪。我再也无法平静了,与其久久地陷于个人的悲哀与痛苦中,不如勇敢地起来,向自己的命运,向老知青的命运挑战。然而,“黑七类”子女给我带来的痛苦与伤害,已令我深深地恐惧。再三考虑,我最终选择——我该做些什么了。
几天后,《我们的出路》这篇文章写好了。郑重其事地写上了自己的插队地点、姓名,抄写多份向有关部门,报社等投递,希望能早日结束老知青这种只有过程没有结局的痛苦生涯。我把想说的都说了,最终牢牢记住愤怒声讨“四人帮”的罪行。结束是这样写的:
『我是一名普通的知识青年,在“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曾因生活中的遭遇与不幸而久久地陷于个人的悲哀与痛苦中。今天,周文雍、陈铁军不朽的青春激励着我,韩志雄、贺延光的榜样鼓舞着我,沸腾的祖国感召着我,我要做一个无愧于时代的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同志们,“四人帮”已彻底垮台,亿万人民新长征的队伍已经出发。扬帆起航吧!紧紧跟上华主席的队伍,象敬爱的总理希望我们的那样:全国青年团结起来,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前进!』
接下来几个月的等待与盼望,杳无音讯。是凶是吉,是祸是福,我难以预测。终日心事茫茫不知欲何往?!是蒙难的共和国驱使我们这一代人走到今天这别无选择的窘境,成为特定历史的产物而陷入不可解脱的彷徨与挣扎的痛苦之中。如今那阴霾蔽日、人妖颠倒、祖国蒙难的岁月早已一去不复返,而我们呢?恶梦醒来却依然在梦的包围中的恶劣心绪,那些淤积在胸腔里依然无处流泻的心绪。
在极度的苦楚之中,我只有用唱歌来释放自己,一天晚上我又开始不停地唱。不管红色、黄色,只要是我会的。想不到唱得一大龄女知青泪流满面,也给自己唱出了问题。不知是谁传到公社干部那儿,一位政工干部说:对这种人不能心慈手软,想走?等全公社知青都走光了再说!事后大家说我那天晚上唱了好几个小时,《秋水伊人》、《落花流水》、《知青之歌》、《相思河畔》、《怀念战友》、《夜半歌声》……到《白毛女》的《盼东方出红日》。那位干部说:白毛女是杨白劳的女儿,她是什么?简直反动!
天哪!难道“强盗的儿子”真的只能当强盗?!(何况强盗的儿子何止我一个?)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秋风萧瑟,闽水又寒,我满腹的辛酸与泪水只能寄意秋水逐浪汹涌。震惊愤怒之余,我想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豁出去了。决心已下,可是我病了,病的很重,被迫回家。
不久,传来了招工的消息,很快老知青又挨了当头一棒,许多单位只招收25周岁以下的知青。当年我们没有选择地接受了上山下乡的命运,无悔(无从后悔);而今我们不仅依然是没有选择却永远是被选择,有怨!那濒临绝望的程度令有的男知青借酒浇愁,女知青掩面哭泣。当听说一大龄女知青为争取招工指标上下奔走,求爷爷、告奶奶,最终哭着下跪仍无望后,回到住处躲进被窝三天未起时,我哭了。
我找了几个在家的知青试图商量我们该怎么办?不知是我那“黑七类”子女的身份让他人担忧亦或其他原因,未果。我决定不累及他人。正值此时——1978年11月10 日,东街口出现了建瓯县知青贴出的大幅标语,当“人生能有几个十年”的悲天长叹猛烈地撞击着我那几近绝望的心灵时,我泪如泉涌!为一代弱势知青,也为自己,更为我们依旧的知青生涯。
十年了,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的,所体验的,并为之用年轻的躯体去承受艰苦的“再教育”时,付出的是宝贵的青春以及断送学业的沉重代价。在国家最困难的岁月里,我们用文弱的双肩和全国人民一起支撑着共和国的大厦。忘我地排斥着自我的欲望,残忍地割断自我的缠绵,去献身于一种召唤。然而,这一切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今天,当那场轰轰烈烈、风起云涌的上山下乡运动已转化为“老知青问题”全面呈现时,我们将做何种选择?!
(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