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十年(2)文/常一武
3.荒诞剧:“忆苦思甜”与“忠字化运动”
场景1:知青宿舍
甲(班长):一会儿开忆苦思甜会,你怎么还穿这么新的衣服?
乙(刚下乡的上海知青):那我没有呀。
甲:找老知青借。
丙(老知青):这批来的新知青多,轮到他,没的借了。
甲:想办法呀!
乙:什么办法?
甲:找块布补上补丁。
于是连队新来的知青在新衣服上钉一手帕为补丁,引起会场上不断的笑声。
场景2:场部礼堂
台上 :专请的“忆苦思甜”报告人,男性,大约四五十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到动情处声泪俱下。
台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甲:上次说的地主打的,这次怎么又是土匪了?
乙:坐老虎凳,灌辣椒水,遍体鳞伤,还赤裸地绑在树林中被蚊虫咬(据说当地一种残酷的刑法,蚊虫布满全身,不得轰赶,否则反复会被蚊虫吸干血而亡。)人不早死了。
丙:你们就当听说书的呗。
以上都是我的亲历。
知青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忆苦思甜”是重要的一课。其实,这个教育方式的发明者,据说是解放战争时四野首创,然后推广到全军直至全国。以此“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发动了被压迫的劳苦大众,推翻了蒋家王朝,确实是一个高招。其实,在上中学时,学校已经组织过。到了文革期间,盛行开来。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在一定的背景和条件下,利用这种方法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
中国有句古训:“过犹而不及”。“忆苦思甜”事实上以后的发展就是如此。开始,走访贫下中农,大多实事求是,现身说法,效果是实在的。但有的是口才一般,苦又不够,甚至说起三年自然灾害比解放前还苦。于是,有专人作报告,写家史。现在我们知道,我们读的课本上“半夜鸡叫”,刘文彩的“水牢”全是文学的创造。要知道,为了迎合上面的需要,这些虚假的行为不但愚弄了群众,更重要的是危害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得逞的人,以为这就是驾驭社会的手段,其实是自欺欺人。大跃进时的浮夸风,造成了3年自然灾害时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假大空风气坑害了社会的发展。也必将言路闭塞,失掉民心。除了报告,忆苦思甜后来发展的形式越来越多,吃忆苦饭,唱忆苦歌,穿忆苦衣。据说还有走忆苦路,光脚踩泥塘的。这种教育会有什么结果可想而知了。
形式主义更甚的是“忠字化运动”。早请示,晚汇报,吃饭,开会,背语录,唱颂歌,直到跳忠字化舞,到处是口号标语,满墙贴满了画像,全身挂满了纪念章。每当我听相声《如此照相》,常常不知是可笑还是可悲。许多人的疑问和反思正是从这些夸张的形式中自然产生的。当然,热烈的拥护者,坚定的执行者任何时期也有。
回忆起那段生活,身体的劳累并非多么苦恼,常常是思想的困惑和迷茫更痛苦。很多问题想不通,又不知问谁可以得到解答。(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