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方言与窑洞文化
窑洞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100万年以前。山西保存最古老的窑洞是在晋南河津市黄村乡柳家庄村,据传此为唐朝初年名将薛仁贵寒微时居住过的土窑,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现从山西方言的角度对有关“窑洞”的系列叫法作一梳理。
一、从建窑洞的地势上看,有倚山而建的“靠山窑(倚山窑)”,称作“崖窑”(n
anyao)。这种窑一般建在土质粘性强的山岰里牞依山傍水,顺势而建。有单窑单门的牞也有窑中套窑的。或两窑相连的,很像城市里的单元房。这种类型的窑洞开挖容易,建造简单,除门窗之外,既不衬砌,也不粉饰。有的是在平地上面修砌、用砖或土坯圈拱起来的窑叫 “平窑”;有的是在平地上挖个方形大坑,然后再向四壁(或两面、三面)开洞,这叫“地窑”,或称“窑圪坨”(yaoketuo)。
二、从建窑洞的方式上看,有“打窑”(dayao打的窑洞)和“圈窑”(quanyao圈拱起来的窑)之分。
三、从建窑所用材料看,可分为 “土窑”(tuyao),“砖窑”(zhuanyao),“石窑”(shiyao),太行山区石料采集比较方便,大多以建石窑为主;黄土高坡以建土窑为主,土窑大多是直接在土崖上开挖,如果没有合适的土崖也可在平地上用土坯拱起。近年,丘陵地带经济条件较好的多以烧制的砖圈拱窑洞。
四、从窑洞圈拱形式上看,有“圆顶窑”(yuandingyao),有“平顶窑”(pingdingyao)。这些形式不同的窑洞满足了人们的实际生活需要,因此千百年来世代相传,一直在黄土地上延续下来。
五、有的在土崖上再挖些小的窑洞,可以存放柴禾或煤炭,分别叫“柴窑窑”、“炭窑”。
六、即使是住人的正窑洞,若在后部再开挖一个小窑洞,用来放置东西,叫“子窑”(ziyao)、“套窑”(taoyao)或“后窑”(houyao);在窑洞的中间位置再开挖一个垂直的小洞住人,又叫 “半窑”(banyao),在窑洞的后部向下开挖的小窑叫“地窑”(tiyao)。若在窑壁上挖一些可放置灯、碗之类的器具的小洞,叫“窑洼儿”(yaowaer)。
七、窑的顶部叫“窑顶”(yaoding);土窑洞的土崖上部,叫“窑崖上”(yaonansho);往圈拱好的两窑洞上填土或石灰,叫“填窑顶”(tianyaoding)。
八、以“窑”为词根,又可孳生出许多与窑有关的词。如:挖煤的地方叫“煤窑(meiyao)、炭窑(tanyao)”,称煤窑为“窑上”(yaosho),称开煤窑的人为“窑主”(yaozhu),称挖煤的人为“下煤窑的”(hameiyaodi),私自偷开的煤窑为 “黑窑”(heiyao);烧瓷器的地方叫“瓷窑”(ciyao);烧石灰的地方叫“石灰窑”(shihuiyao);烧缸瓮的地方叫“瓮窑”(wenyao);烧砖瓦的地方叫 “砖窑”(zhuanyao)或“烧砖窑”(shaozhuanyao)、“烧瓦窑”(shaowayao)。由于山西为黄土高原,就地取土烧制砖瓦是建房屋的好材料,所以烧制砖瓦又有很多专用词语。如:往窑里放坯叫“装窑”(zhuoyao),点火时叫“点窑”(dianyao),烧制到一定火候后,用水降温叫“荫窑”(yinyao),从窑里往外运送烧制好的砖叫 “出窑”(chuyao),整个烧制过程叫 “烧窑”(shaoyao)。如果砖窑是私自开挖,私自招工,又叫“黑砖窑”(heizhuanyao)。
九、在山区,长期以来形成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因此,在大多数地区将“男人”称“外面的”,称“女人”为“窑里的”(yaoleidi)。招待客人回家里,说“回窑里走”(huiyaoleizou),即使是住上瓦房或楼房仍如旧说,难以改口。如同住惯了窑洞里的热炕,指着木制的床也要说“上炕”一样。说明“窑洞文化”已深入人心。解放前,山西人走西口,做生意,创造了很多隐语,叫“春点”,其中称“良家妇女”为“子孙窑”,意为生儿育女的地方。旧社会称妓院为“窑子里”,妓女为“窑子里的”,称老鸨为“窑婆”。这些词语均反映了窑洞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