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组建生产建设兵团的战备背景(稿件)
兵团成立40周年之际, 我们通过对兵团历史的回顾得出了一个共识,
那就是只有把兵团组建的原因放到"大历史"的角度去认识才能贴近兵团史的真象.通过对搜集到的资料分析,
我们看到文革中全国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既有源于解放初期成立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连续性,又有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特殊性.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
一点是当年国际国内各种复杂矛盾斗争造成了全国十几个兵团应运而生,那就是中国在冷战中抵抗美苏两霸和在国际国内反修防修的大背景.
1950年代初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逐渐稳固、全面转入和平时期经济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批军人复员转业。与苏联接壤的新疆经济落后,中国领导人
决定驻新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第二十二兵团仅保留一个现役国防步兵师,绝大多数军人(17.5万人)就地集体转业、在新疆安家落户从事工农业生
产,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首任司令员为陶峙岳。目前兵团下设14个师(其中包含1个建筑工程师)及185个农牧团场(其中包含11个建筑工程
团),2003年兵团总人口大约为248万人,其中汉族人口约218万。农一师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五师,最早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和
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以“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闻名。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由于中苏关系处于友好时期,我国西北部边界基本上处于“有边无防”状态。但随着两国关系的逐步破裂以至恶化,苏方不断在边界一带制
造事端。1964年4月,在苏联的策划和诱骗下,新疆伊犁、塔城等地的6万多边民,带着财产,赶着牛羊,越界而去,使边界地区不少基层政权瘫痪,农村组织
解体,田园荒芜,牲畜失散,坏人趁火打劫……社会秩序一度陷于混乱。事件发生后,党中央、毛主席极为重视。周恩来、邓小平等紧急召见兵团副政委张仲瀚,新
疆生产建设兵团抽调大量人力到边境地带“代耕代牧种政治田放政治牧”,以填补边境地区的防卫空缺和农业生产缺额。从而有效地维护了边界治安。鉴于兵团在保
边守边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毛泽东主席意味深长地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了情况能打仗,我看很有希望。”
1964年中国原子弹试爆之前,中苏关系已近破裂,中苏边境全面紧张.
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曾派人与苏方密谋要空袭炸毁中国核基地.当中国获知这个情报后,毛主席就建议中央更改"三五计划"的改善人民"吃,穿,用"为大建三
线和转移大城市重要机构.64年至文革前在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由各军区成立了许多的军垦农场和农建师,
招收退伍军人和知识青年.这就是文革中在全国成立的生产建设兵团的雏型.最典型的是1965年秋,中共中央东北局鉴于中苏边界日趋紧张的局势,向中央建议
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66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所属的10
769名复转官兵(史称“66.3”复转官兵)分批到达黑龙江边境的29个农(牧)场,组建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农建第一师和第二师,共辖9个团的24个
营94个生产队。还有1966年2月,为了加强北部边防,中共中央华北局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指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军区负责筹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
在同时期三北地区还成立了一些军垦团场,共计有:
北京军区华北农垦兵团 (1964)
甘肃农建十一师 (1964)
青海农建十二师 (1965)
宁夏农建十三师 (1966)
陕西农建十四师 (1966)
黑龙江军区农建师 (1966)
内蒙古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1966)
西藏农建师 (1966)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十个师) (1954)
当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十个师的编号, 因此后来三北军垦农建师的编号依此排列,可见全国三北兵团是一盘棋. 特别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还分三批抽调干部战士2035名援建西藏农建师以及青海农建师.
文革开始前的国际大环境对中国来说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美国在越南挑起了"特种战争", 中苏边境冲突不断.中国自64年就掀起备战备荒大建三线的热潮,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报告,毛泽东发动文革的一个目的就是对内清除亲苏修正主义对外准备打仗.
种种迹象表明,从60年代中期始,在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对主要威胁来自何方问题的考虑中,美国对中国的威胁已逐渐小于苏联,反美统一战线政策在中国对外战
略中的地位已经下降,苏联逐渐取代美国成为中国重点防御的对象。随中苏边界流血事件的发生和扩大,中国领导人更加重视来自北方的苏联威胁。周恩来1968
年6月的一次谈话中就指出:苏联已经成为社会帝国主义国家。是月,国防工办等部门在关于小三线地方军工建设问题的请示报告中还专门提出,为了适应将来华
北、中原地区大规模作战,以及必要时支援东北地区作战的需要,要配合大三线,加强山西、豫西、鄂西以及陕西地区轻兵器工厂的建设,以利战时补给。中苏关系
似乎已走近战争的边缘。1964
年10月,毛泽东在接见外宾时即反复询问说:如果苏联打我们,西安就是前线了,新疆、黑龙江、内蒙古是第一线。你看赫鲁晓夫会不会打我们?苏联派兵占领新
疆、黑龙江,打进来,甚至内蒙古。你们看,有可能没有可能?是年,他还提出:敌人也可能走八国联军老路,进渤海,从天津登陆。尽管毛泽东认为目前苏联大规
模地进攻中国还不大可能,但是在他看来,与美国的威胁相比,苏联的威胁却更为现实,也更加紧迫。因此毛泽东明确表示,“我们要准备
”。甚至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考虑中,也融入了对苏备战的意识。"叶帅在1966年10月9日至28日中央工作会议说的:主席说,这次运
动暂定搞到明年1月,还有4个月。十一中全会后搞了两个月,要很好地总结经验。为什么发动文化大革命?第一是为了反修防修;第二是为了备战。现在备战的任
务很重,时间很紧。可能在1968年前后发生战争。主席说,三线不建起来,觉也睡不着,文化大革命就是最好的战争动员。"(中苏关系与中国的援越抗美作
者:李丹慧 2005-06-28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
虽然文革不幸演变为一场"打倒一切"的内乱,但是在68年前苏联一夜之间侵吞捷克后,
以毛泽东,周恩来为首的党中央迅速对外调整国际战略对内布署备战.
1968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以“中发[68]98号”文件发出了“关于建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毛泽东主席在这
份文件上做了批示(史称“六一八”批示)。同意将原东北农垦总局和省农垦厅所属的农场以及农建一师、农建二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大量接受知识青年,执行屯垦戍边任务,意在在边境地区的黑河、佳木斯、牡丹江各战略要点,对苏进行战略侦察,同时在特殊时刻抗击、歼灭入侵者。当时毛主席
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68-12-21讲话还没有发表,参加兵团的知识青年不能说成是去接受再教育,
而是屯垦戍边.后来的事实证明,党中央的这一决策是正确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不到七个月,即1969年3月2日—3月17日,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中苏
珍宝岛事件。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参战部队登岛执行运送弹药和战地护送伤员的任务荣获了军委颁发的战功,在这之后的几个月全国各大军区沿祖国边海防线先后
组建了十几个兵团. 由于内蒙古的重要战略位置,北京军区接管了内蒙古军区的防务并将所属的华北农垦兵团和原内蒙古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合并扩建为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
有人说兵团是为了打发和流放红卫兵的文革时代产物,这个说法无视一个基本事实, 那就是兵团的组建和当时全国人民"深挖洞, 广积粮,
备战备荒"是一盘棋里的"过河小卒".诚然, 兵团的组建是在上山下乡大潮中和插队知青下乡同时进行的, 但性质却有不同之处.
国外的评论说中国大规模组建兵团是变相扩军, 进可战,退可屯. 兵团的作用已在珍宝岛战斗中得到明证. 对此又有人质疑国家把兵团知青当"炮灰",
这种看法忽视了全民皆兵的战略布署.事实上兵团的战备角色被上级规定的很清楚, 那就是类似黑龙江兵团在珍宝岛上的任务.
“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的一支武装的生产部队,既是生产队,又是战斗队、工作队。平时以生产为主,劳武结合,亦兵亦农亦工;战时一面作战,一
面坚持生产。”“生产建设兵团担负着开发边疆,保卫边防,为国家提供粮食和工业原料的艰巨光荣的任务。是生产建设的一支突击队,是巩固国防的一支重要力
量。”(文献:1970年10月全国生产建设兵团会议领导小组写给中央的《关于生产建设兵团会议的报告(摘要)》)
兵团执行着远超于民兵、预备役部队的军事任务,承担着边境防卫重责.基于对兵团战力的考量,沈阳军区当时赋予兵团的战备作战任务主要有三:
一是支援和配合边防部队作战。这是当主要以正规军与敌交锋时,兵团适时给予支援和配合,以保障其顺利作战。如珍宝岛作战样式。
二是坚守要点,实行火力侦察,掩护野战军战役展开。这是当对方实行大规模或较大规模进攻行动时,兵团应迅速组织武装部(分)队占领并扼守防御要点,阻止或迟滞对方进攻;同时实行火力侦察,判明敌情,以有效防御行动,为野战军战役展开赢得时间和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坚持敌后作战。兵团为完成战备作战任务,还本着平战结合、战备生产兼用的原则,有效地进行了通信、交通、工程、仓库和后勤等战场建设,并建立了侦听队,形成配套作战能力。
1973年,兵团武装连营团的总兵力已达到了7万余人,轻重武器5万余件,其数量规模已相当于抗美援朝战争时期3个军。虽然在战斗素质和作战经验上两者不
能相比,但在武器装备质量和后勤保障能力方面都强于抗美援朝作战部队,还建有21个高炮连和炮兵团,这是不争的事实。正是由于兵团具有的战力及其担负着远
超于民兵、预备役部队的战斗任务,英记者、军事评论家马克斯威尔才得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是“很强的准军事部队”的认识。这是颇有见地的。兵团时期是黑龙
江垦区“屯垦戍边”的历史时期。这是借鉴我国汉武、三国时代“屯田驻兵”经验,尤其是运用我建国后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验的又一次成功的实践。值得载入
史册,供后人研究借鉴.(黑龙江兵团网作者:纪道庄)
当年内蒙古兵团内部发布的文件也可为佐证:
内蒙古兵团政治部发出<关于进行战备教育的指示>,要求立即对所有人员深入进行战备教育,迅速掀起加强战备,准备打仗的群众热潮。
内蒙古兵团<战备工作规划>对兵团战时任务做了如下构想:
(一)广泛开展人民游击战争,建设好游击根据地,积极主动地打击敌人。
(二)坚持就地斗争,生产,储备吃;穿;打;用的所需物资。
(三)做好支前工作,担任前送后运等任务。
(四)加强武装连队建设,战时组编一个陆军师扩充野战部队。
根据敌情判断,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对不同形势下的举动做出了具体安排。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实施导弹劾航空兵火力突击时,各师团应迅速进入防空疏散地区;
同时, 编组支前队伍,
组织部队参加反空降战斗等。在敌人使用机械化部队大举进攻时,各师团应有组织,有步骤的疏散部队,迅速进入适当的隐蔽位置,避开敌人主力,
开展游击战, 并且坚持生产, 担负支前任务。 当敌人占领了内蒙古大部地区或重要城镇及交通要道后,各师,团应进入游击根据地坚持斗争, 坚持生产,
扰乱敌人, 拖住敌人, 为便于指挥部队, 兵团特设东, 西两个指挥所,兵团主要首长率大部部分机关人员进到一。 三师所在地区,
建立西部指挥所,少数兵团首长率部分机关人员进入五师所在地区,建立东部指挥所。各师也要按照计划要求确定基本指挥所和后方指挥所地点。枪支弹药均下发到
武装连队(包括步枪,冲锋枪,机关枪,手榴弹,火箭筒,十八团还装备了高射炮。野战部队的编组落实到人头,开列名单上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