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重返故里
1.网络寻“亲”记
自插队落户于东北农村以来,时光荏苒,竟然度过了40个春秋。在忙于工作的时候几乎无暇顾及遥远的乡亲,闲暇之后,油然产生与过去生活、劳动数载的屯子取得联系的愿望。然而,40年隔绝,恐怕早已物是人非,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妨碍着我们进一步沟通的实现。40年光阴,在人类长河中不过闪烁的一瞬,在个人生命中则是漫漫岁月。如果20年为一代的话,这期间已经历两代,上辈人凤毛麟角,同辈人星罗棋布,晚辈人风起云涌。在人事难料的当口贸然去信,深恐泥牛入海。因而,在网络上搜索便成了应有之议。
人海茫茫,网络无涯。我们不惜用大海捞针的办法,利用google和百度的搜索引擎进行大面积地搜求。在搜索框里输入关键词后,便一页一页地翻检。随着页码的增加,符合关键词语的信息愈来愈少,我们不得不无功而返。
接着,我们又去访问一些有关农村和农业的网站,采取广种薄收的方式,在bbs上留下足迹,发出寻“亲”信息,期盼获得反馈。然而,几天过去却没有掀起丝毫涟漪,网络依然风平浪静。我们的吴同学偶然碰到一个以聚集村友的网站,高兴地在其上找到“徐家村”的页面,在上面留下一句“徐家村是原来的徐家围子吗”的问句,作为试探,祈望得到回响。过了很久,那页面上才新添了文字:“徐家村就是原来的徐家围子,在五棵树公社的最西面。”这段文字并没有让吴同学兴奋起来,因为他猜到这是他的同学,也是同户的插友沈同学的答复。虽然有点儿失望,但想到自己的同学也在苦苦搜寻,似乎给了吴同学继续搜寻的勇气。
一次,在网上见到一张农业经纪人的名单,按图索骥,找到徐家村,竟然发现有一个1975年出生、毕业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畜牧兽医专业、现为农村经纪人的名字及手机号码,于是吴同学贸然地给他发去一条短信,希望能联系一下隋家围子的人。短信发出后犹如石沉大海,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我们和他毕竟素昧平生,人家没有义务去做与己不相干的事。
又一次,吴同学踱进一个地域性很强的网站论坛,那里可以不用注册就能发表文字,于是便怀着“有枣没枣一杆子”的念头发了一条文字:“请问:这里有五棵树镇隋家围子村的朋友吗?”没想到当晚就有了回音:
一位“水”字打头的网友问道:“隋家围子? 都姓隋?”
一位匿名网友,吴同学后来猜测就是沈同学,他回答说:“最早在那里开荒立户的就姓隋,后来建了四角有炮台、干打垒的土围子为防胡子,所以叫隋家围子。现在这屯子里有隋、吴、李、王、曲、崔等姓氏,不知此吧里是否有认识隋家围子的人呢。”
由于是匿名发帖,吴同学未能分辨出所询问的“网友”就是沈同学,在第二天还这样问:“这位朋友,我虽然不是隋家围子本地人,却在那里生活了7年,认识许多人,比如隋云志、吴焕文、李月生、李月才、王玺、曲兆铭和崔文举等人。我离开那里已经32年了,对于乡亲们的情意丝毫未曾忘怀。我很想知道他们的近况,不知这位朋友可曾知晓?”
这时另一位隐身网友现身了,问道:“我认识那里的人,请问楼主叫什么呀?”
吴同学报上自己的名字。
沈同学迫不及待地答问:“6楼的朋友你是哪儿的人,怎么会认识五棵树镇隋家围子屯的人呢?有亲戚吗? ”
到了第五天,那另一位隐身网友才答道:“我老家就是那里的呀!我问我妈了,她说认识你啊!你说的那个崔洪举就是我大舅啊!你现在在那里呀?是在北京吗? ”又进一步解释道:“我老丈人是徐家李东彬,认识不?”
沈同学再问:“是40多岁吗?”
那另一位隐身网友回答:“是的,我去年结的婚。”
沈同学初步确定情况是正确的,又问:“这样啊!呵呵,那你是哪里人啊?现在在哪里住呀?”
“莫莫格人。”
沈同学开始透露一些信息,以便最后得到落实,继续写道:“你说你大舅是崔洪举,我也是在隋围子的知青。你母亲叫什么名字?她是姐还是妹。我的名字最后一个字是 ‘鲁’”。
第六天,那另一位隐身网友回复道:“你是姓‘沈’吧?我妈是最小的妹妹!她说认识你啊!呵呵,没想到这么多年了,还能在网上相遇。”
沈同学验证完毕,似乎松了口气,写道:“对,我是姓沈。那你母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是‘霞’对吗?你大舅现在身体还好吗? 也是快70的人了。海军当武警了吧?你老丈人李东彬好象有印象,当年是生产队的团支书吧,好像我们一块儿在白沙滩出过民工吧。对了,先向你母亲问个好。”
那另一位隐身网友答道:“呵呵,我大舅的身体还可以。好的,也祝你身体健康!”
至此,我们总算与隋家围子联络上了。虽然吴同学建了“楼”,而沈同学却一直在添砖加瓦,功劳不凡。吴同学结束一段时间的“潜水”,冒了出来:“这位朋友,看到你与我的同学的对话,既感亲切,又激动万分。没想到三十多年过去了,竟然在网络上又与第二故乡的人相识对话了。向你大舅问好,向你母亲问好,向隋家围子老少乡亲问好!”
第八天,吴同学又贴上几段文字:“这位朋友,我们“集体户”(知青点在当地的叫法)在未迁新址前曾借住老马家的宅子,在隋家围子的最前端,与老崔家是邻居。老崔头儿和崔大娘是我们的常客,并经常帮助我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写就一篇文字纪念崔大娘,现贴在网上,请你并请大家一读。”然后把网址附录其上。
第十天,突然,一位网名以“s”打头的网友现身,发帖道:“朋友:你好,我看了你写的文章,你是一个非常怀旧的人,谢谢你还记得崔大娘哦!”我们严重困惑,弄不明白这“s”网友与那另一位隐身网友是什么关系。
第十一天,沈同学可能同样困惑,他在论坛上写道:“我们是曾经在那里插过队的知青,那段经历记忆犹新,也非常想念那里的乡亲们,总想有机会回去看看。21楼的朋友,能否提供一些隋家的联系方式。比如某些人的邮箱、电话、手机等,以便联络。”同时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
s。。。网友回复道:“朋友:你好,哈哈,邮箱恐怕没有哦!朋友你想联系哪一位,电话还可以啊!”
第十二天,沈同学写道:“崔洪举,隋云志,吴焕文,王庆林,李月生都可以。谢谢。”
s。。。网友继续写道:“31楼的朋友:你好,谢谢你还记挂着随家围子的父老乡亲,我代表乡亲们谢谢你!我给你联系一下李月生吧,至于隋、王,他们不在那里生活了,吴的电话我不知道,崔年纪大了、耳朵背了,所以我给你联系一下李,不知31楼的朋友贵姓哦!
沈同学答复道:“我姓沈,还有一位姓吴。谢谢你了!”
见到能够联系到屯子里的乡亲,吴同学十分高兴,在论坛上留下一段文字:“我和李月生、李月才兄弟俩是好朋友,分别32年来,真想得到他们的消息。听说你可以联系到他们,我大喜过望!请代我问他们好!谢谢!”
第十三天,我们集体户的洪同学也在论坛上发言:“我也是知青,姓洪。你能否再回隋家围子的时候,拍几张那的照片,让我们看一看那里的变化。多谢了!另外我代马、顾、何他们向你问好了。”
第十五天,s。。。网友发来帖子:“沈、吴:我给你们联系李月生了,他家在镇赉,他很好。可是他最近没有在家,出门了,过2天回来。他回来,一定会跟你们联系的。另外我也谢谢马、顾、何,谢谢你们还记挂着随家围子。有机会我一定拍几张照片的,我代隋家围子的父老乡亲欢迎你们回去作客。最后祝几位叔叔和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第十六天,吴同学又一次到论坛,只见沈同学的文字:“谢谢s。。。网友,我和李已联系上了。”吴同学激动万分,马上给沈同学去电邮询问。当天就接到了他的回复,他的电邮说他与李月生通了10分钟电话,李年纪大,地中不了,于是就到镇赉居住。李与隋云志结成了儿女亲家,而隋已然回屯居住。李说屯前大泡子已经改造成水田,承包者要用两亩旱田换一亩水田。李欢迎我们明年(2009)回去看看。李最后说,论坛上 s。。。网友是崔洪举的外甥女,崔洪霞的女儿。
我们终于与我们的第二故乡取得了联系,终于了解到了乡亲们的信息,这让我们欢欣鼓舞,更让我们惊叹网络的神奇和魅力!我们祝福我们的父老乡亲,并企盼相聚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