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江南农村,过去青年男女的婚姻,多半还是通过相亲而成。虽说,这几年,已经有部分人在外面打工,自已找了对象,但依然还是要父母走一下老程序(订婚)以后,才能获得人们的认同。
相亲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媒人先是代表男方试探和说服了女方的家长。于是,约好女方上男家“看门头”的日子。主要看男方家房子大不大,(现在也是个先决条件吧。)兄弟多不多,看过以后,如果女方家满意,就会喝下男家准备的白糖水,那男家就要和媒人商定订婚的日子,还根据当时的行情,给女方买2斤绒线,条件较好的人家还会给女孩子买上只“上海牌”手表,,然后两家姑娘。小伙一起到照相馆拍个定婚照,这事就算成了,
村里有人家相亲,是村里的节日,很热闹的。大多人家,都会放下那天的事情,关注这件大事。在当时贫困的年代,还要全村总动员,把一些好的家具和摆设借出来用用,甚至男家的小伙子穿着,也会有人拿出自己的好衣服来,帮他打扮一番。记得我的皮鞋就曾经当过道具。那时倒也没有觉得有什麽不好,或是感到欺骗了女家,反而以为是相亲的必需。
女家的人们进村,大家都会热情招呼,当然也会围观,七嘴八舌赞颂着女孩的漂亮,再大方的女孩,在这时候也会被弄得不好意思的低着头,不过,可以猜想,女孩的心里是美滋滋的。媒人又说好话,又厉声斥责,才能把人群驱散。不过,一会儿,当她们在男家坐下时,人们又都聚集在门里门外,叽叽喳喳,非常热闹。
有的聪明的女家,也会安排同来的人,在村里串串门,明里是找老乡啦啦呱,暗里有调查男家的意思。不过,被相亲的家,是完全放心的。无论你是问哪家,都只会是一个答案:“这家好。这男孩好。”即使平时有点意见的人家,甚至有仇的人家,也决不会说出对这家不利的话来。因为,我们这儿人恪守“宁拆十座庙,不坏一门亲”的古训,更何况“别人有初一,自己也会有十五”的。偶有坏此规矩者,那他家在今后的一个很长时间内,日子会很不好过,为人人所不齿。
现在的相亲,不少已经是少有外人掺乎了。有的人家会悄悄地进村,悄悄地离去,还有的干脆约好在茶庄碰头,仿佛相亲没有发生过一样。看来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