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
反思之三:“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草原火灾年年有,草原上的牧民很少有因火灾而烧死的,而这场火灾中知识青年在当时兵团英雄主义的教育下,看见火灾从容赴死;而我们的指挥者竟发出:“一定不惜一切代价把火势挡住”的命令。那么“不惜一切代价”自然包括生命的代价了?有的知青战士看见大火高喊“立功的时候到了”便奔赴了火场。一群赤手空拳的孩子们,在一些没有草原打火经验的现役军人、成年人的指挥下奔赴了火场,他们像一群飞蛾,义无返顾地扑向大火。一个女知青在奄奄一息的最后时刻,倾全力喊出“毛主席万岁”!今天,当我们翻开这本《烈火中的青春——69位兵团知青寻访纪实》时,除了为那个时代,为那些人感到不幸外,是否也应该进行一次心灵的忏悔和一个历史的反思?遗憾的是,老鬼这本寻访纪实中,没有一个指挥者们和当时活着的人所写的文章,没有失误者们的忏悔和道歉,这是人性的遗憾和悲哀。可见,人的生命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显得那么的卑微,而今天的人们,不能再以卑微的眼光来看待那69个知青烈士们,69个知青烈士身上所闪现的人性光芒,将会照亮我们整个时代。
反思之四:人的生命重要,还是物质重要?人的生命重要,还是人格、人的尊严重要?在那个年代里,知青张勇为救公社的羊群而溺水;金训华为保护集体财产而被洪水卷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当时兵团战士的革命口号。在锡盟这场大火中,美丽的敖敦因为美丽而遭到不幸,救火时,有个兵团小伙儿看见敖敦被烧得衣不遮体,怕被说成流氓就没敢管这个连里的美女,事后他十分后悔。但这怎么怪他呢?当时的兵团三年内禁止男女战士谈恋爱,男女战士之间不敢说话,严格的纪律、繁重的劳动、枯燥的生活和政治上的禁锢,使这些情窦初开、思想活跃的年轻人正常的人性被压抑,为此,精神上的盲从和冲动就成了唯一的发泄方式。这是一段历史纪实,主要是因指挥者指挥失误造成的,但是更深层的原因我们应该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印记中查找,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现代社会尊重和崇尚生命、尊重和崇尚人格、尊重和崇尚人的尊严,正是体现了我们今天的社会已经走出了悲哀,迈向了新的、人性化的时代。
反思之五:烈士和遗属的相关政策在执行中出现缺陷和尴尬。许多遗属至今没有任何待遇,有的现在还依然贫困。一位烈士的母亲把女儿的《烈士证》给烧了,因为烈士的荣誉没有给她带来任何优抚,反而给她带来了更多的伤痛。一位烈士的母亲最大的心愿仅仅就是求得一顿饱饭,她根本不可能自费去遥远的草原给儿子扫墓。难以想象,在今天这个富足的年代里,我们一些烈士的遗属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在老鬼的寻访中,许多烈士家属都对优抚待遇、烈士陵园的管理、家属的祭扫活动的组织、遗属的社会保障等问题表现了不满、忧虑和无奈。我们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是否能在制定和执行相关优抚政策时再实际一些,再人性化一些?在执行具体政策执行过程中,是否更多地体现一些政策的灵活性?社会有关机构和慈善组织是否能更多地关注一下这些烈士遗属的贫困、就业和养老问题?
知青上山下乡作为一种“运动”已经成为历史,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一种社会存在还将继续。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新牧区、新城镇建设,更多的青年志愿者和知识青年在国家制度体系和法律政策的保证和扶持下,奔赴农村、牧区、边疆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进入一种理智的、人性的、规范的发展阶段,这是以一代知识青年的青春和生命作为代价换来的。
在历史面前忏悔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应该在历史的寻访中,学会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学会理智的思考,学会如何尊重人、尊重人格、尊重人的生命,更应该学会用制度体系来规范和保护人的行为和权益,这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应该努力和自觉做到的。
文章来源:内蒙古日报 http://szb.northnews.cn/nmgrb/html/2009-10/20/content_317621.htm#
文章作者:黎丽
内蒙古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原内蒙古牙克石林管局知青点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