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好 的 圆 梦 深 情 的 感 谢
昨天晚上收到北京知青朱昆年发到我邮箱里的电子信件,又生许多的感动:只要有梦就能成真,只要有情就会感动。
已经回来好几天了,大家仍然沉浸在欢乐的回味中.乡亲们太热情了,张嵩变化太大了,山西太美了!为了这次活动,你和村两委做了大量的准备和细致周密的安排,真不是一个谢字就能表达的.虽有许多话想说说,可是----回想满心全是戏,话到临头却无言.以后慢慢聊吧!请转达我和回村知青对张主任、乔书记和乡亲们的问候!
把我在村重阳联欢会上代表知青的发言稿附上.
朱 昆 年
乡亲们,我们回来了!
当我们听到村两委代表乡亲们的热情邀请——[张嵩父老乡亲真诚欢迎北京知青再回第二故乡----张嵩的乡亲们仍然想念当内的知青,而且说起知青如数家珍,绘声绘色,常常沉缅于往日的岁月中,许多乡亲还能叫出你们的名字------]这些话语让我们激动不已思绪万千。过去的一幕幕又浮现在我们眼前:张嵩村、张嵩的父老乡亲、张嵩的一街一巷、一草一木都是我们40年来魂牵梦萦挥之不去的情节。
我们深深的记得,40年前当我们走下北京开到运城的火车,坐在马车上伴着夜色走进张嵩村时,看到在街巷的两旁、在高高低低的土墙下,或蹲或站拥挤着一排排的人群,思绪复杂的我们透过忽明忽暗烟斗的红光看到乡亲们一张张亲切、质朴、友善、关怀的面孔在用无言的注目礼欢迎我们的时候,我们被真诚的接纳了。从那一刻起,我们就成了张嵩人;
我们深深的记得,乡亲们把亲手织好的各色土布送到我们的手里,让我们感到如同生活在自己家里亲人的身边;
我们深深的记得,在田间和地头,乡亲们与我们热情的拉家常、问寒问暖把带来的红薯和馍馍塞到我们手里,让我们忘记了劳累和离别家乡的苦闷;
我们深深的记得,每当麦收时节,我们经常落在了割麦队伍后边而焦急的向前张望时,总有好心的社员在我们前边帮助割出一段空地;
我们深深的记得,每当我们返家探亲时,队里和乡亲们的亲切送别和声声嘱托,让我们顿生依依惜别之情;
我们深深的记得,我们和张嵩人民共同生活的每一天。
我们不会忘记,在那个动乱的时代,张嵩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之中,而由于我们的到来给乡亲们的生活增加了负担、给各级领导的工作带来了麻烦,然而你们以宽宏的胸怀热情的接纳了我们而毫无怨言。我们的青春年华是在张嵩度过的,8载春花秋实我们和张嵩人民一起同甘共苦、同吃同住同劳动。张嵩的条条街巷有我们的足迹、张嵩的一草一木浸润过我们的汗水、张嵩的土地上记录着我们在这里生活的点点滴滴。
斗转星移,40年过去了。我们这些当年的知青大都过了花甲之年,根根白发记载着岁月的洗礼,道道皱纹雕刻着时代的记忆。然而,每当我们相聚在一起回忆起过去,谈论起张嵩的人和事时,总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又成了青年。是啊,我们的青春在张嵩,张嵩有我们青春的印迹,这一段特殊的生活是我们生命历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段。张嵩是乔阁老的故乡,有着非常厚重的文化底蕴,存落着大量的中华文明文化的瑰宝。尽管那时处在动乱年代,是非颠倒、黑白混淆,张嵩人民还是潜移默化的传承给了我们大量的文明文化的精神财富,我们带着这些财富走向成熟、走出张嵩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北京,当面对城市生活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当一次又一次站在新的起跑线上的时候,我们的脚步是坚实的、心态是平静的。 因为我们有张嵩乡亲们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都能对付!
下边小诗一首送给张嵩人民
甘苦常从极处回 咸酸未必是盐梅
张嵩回首四十年 笑谈红黄蓝白黑
谢谢!
2009年10月2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