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艰苦的生活,繁重的体力劳动,已磨砺出七位知青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顽强的与大自然作斗争的精神,知青们在农村这个大熔炉里的一番锤炼,不断的茁壮成长。
知青陈学军,由于好学上进,又有一颗精打细算的“精明头脑”,在1970年被生产队推选为生产队的保管员,被社员们称为“难得的好管家”。这样,他除了日常的劳作外,还要管好大坑生产队的生产资料和管理好全生产队170余人的口粮、食油等,确实很累。他于1972年3月考上了华中理工学院,至此离开大坑赴校就读。
知青陈赤,平时爱好书法,写得一手好字。他利用空余时间,与其他几位知青一道出墙报和黑板报,还以散文、诗歌等多种体裁形式编写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章,写出易看易懂的顺口溜,用来启发教育农民。他不断要求进步,多次写申请要求入团,终于在1975年5月的一个夜晚,在一盏煤油灯的照耀下宣誓入团,实现了多年的夙愿。他很吃得起苦,刚来时不会挑担,不会换肩,只能挑被人叽笑的“猴古担”,不到1公里的路程,一担40公斤的石灰就要歇20余次;可他不甘心,在老农的指导下,很快学会了“换肩”和“起点快行”的技巧,一年后,他挑60公斤的担子可走2公里不歇气。他由于农业技术过硬,1972年被调往公社农技站,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他在1975年调往长沙市工作。
知青李亦放,在陈学军开学就读后接任生产队保管员。他利用自己的爱好,与其他知青一道,因地制宜,在大坑的村庄前面一块空坪地建成了当时波水公社最基层的第一个沙土篮球场。他在1974年冬分配到本县七里公社供销社工作,后调长沙。
知青杨子,在农村的生产过程中不懂就问,虚心求教,来到大坑不久后就学会了田间打杂、牵牛犁田、搭田埂等农活,做起农活来,跟当地的老农民不相上下。他于1971年冬分配到郴州市筑路机械厂工作。
女知青朱为民、胡兰,她们与男同志一样同甘共苦,出早工开晚工,你追我赶不服输,被大坑人称为“铁姑娘”。她俩莳田插秧又快又好,而且扯秧也是把好手,整齐好用。她俩还和男知青一样,白天干活,晚上蹲瞭棚驱赶野猪,是历届生产队的突击队员。胡兰后来考上师范院校,毕业后被分配在长沙工作。朱为民在大坑期间,还当过生产队的集体猪场饲养员。她干一行爱一行,白天背着个背篓去山溪沟涧边扯猪草,挑着箩筐拿着镰刀去地里割红薯苗,她从来不叫苦叫累;她养的猪膘肥体壮,圆满超额完成了生产队制定的计划指标。朱为民后来从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就开始从事山区的医学卫生事业。她背着药箱行进在山区的羊肠小道上,走村串户,为当地农民救死扶伤,在所不辞;她背着竹背篓跋山涉水,到深山老林中挖掘草药,到偏远的沟沟坎坎去寻觅珍稀药材。她真正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赤脚医生”。她不恋城市,甘愿与农民工人为伍。她于1973年入党,先后在波水公社、鲤鱼江煤矿医院任院长职务。可以说,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资兴这片热土。
女知青伍力,由于身体原因,在1969年冬就去了长沙养病,在大坑的时间虽然比较短,但她在养病期间感触颇多,与大坑的父老乡亲仍有割舍不了的友情。她曾先后几次又到大坑体验农村生活。她于1974年冬被安排在长沙工作。
七位知青虽然先后于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初离开了枫树村的大坑组,但他(她)们始终惦记着曾经生活劳动过的地方,他(她)们不时通过电话、捎信、写信等方式询问情况和慰问当年的父老乡亲。他(她)们已将枫树村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把大坑的山民当成了自己的再生父母。2006年7月15日,资兴市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当他(她)们听说地处波水乡的大坑组也造成了极为罕见的损害时,便不约而同地献出了自己的爱心,捐款给大坑组7000元,捐给全倒户杨爱红家2000元。
俗话说,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知青们不忘第二故乡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近些年来,时任省经贸委副主任的陈学军同志,为第二故乡的建设献计献策,多方筹集资金,在枫树村兴建希望小学一所,彻底改变了枫树村的教学环境,教学质量日渐提高。在陈学军同志的大力帮助下和有关部门的协助下,枫树村的一条简易土路变成了全乡第一条混凝土水泥路,3公里的水泥公路修通后,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外出务工经商和当地的经济建设。现在,昔日闭塞的枫树村已通上了客班车,从家里坐车上市区到郴州,十分方便。
在长沙的一次同学聚会上,陈学军、李亦放、胡兰等几位当年的知青相遇,谈起往事都是百感交集。有同学评论他(她)们说:“他们当年上山下乡真够积极的,湖区不去,偏要去艰苦的湘南山区。当年的激进,化作了以后事业的长进,他(她)们现在可都是身居要职的人了......”是啊,当年的知青上山下乡,既锻炼了身体,又磨砺了意志,这对以后的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如今,枫树村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抚今追昔,往事长萦脑际,过去的一页页日记,随手翻翻,显得温馨又浪漫,几多慷慨几多乡愁,怎能随便忘怀?但愿当年的知青们“常回家看看”,与当年的父老乡亲喝喝茶,拉拉家常,聊聊天,也许又是一种情趣......
通联:湖南省资兴市晋兴路西边村马路边154号信箱
作者:蒋任南(湖南省作协会员 中国自由撰稿人)
作者:杨正林(资兴市波水乡枫树村大坑组村民)
邮编:423400
2009-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