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原创]七知青情系山乡


  共有82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七知青情系山乡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蒋任南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4 积分:15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10/29 23:21:00
[原创]七知青情系山乡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0/30 16:53:00 [显示全部帖子]

 

             

七知青情系山乡

                          作者:蒋任南  杨正林

 

高耸入云的七宝山山脚下,有一个以树取名的村,它叫“枫树村”(“文革”期间叫和平大队),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山区。“出门是岭,抬脚是山,七弯八拐的羊肠小道通向各个旮旯和四面八方”可说是当时这里山川地貌的真实写照。

1968年冬,一群知青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的号召,毅然告别父母辞离长沙这个大都市,打起背包肩背行囊,来到了湘南这个边远山区插队落户,瞬间投向了大山的怀抱。这7位知青分别是男知青陈学军、陈赤、李亦放、杨子和女知青朱为民、胡兰、伍力。

“长沙知青来了!”山乡的百姓奔走相告,在当时沉寂的山乡犹如一泓静静的潭水掀起了一阵阵涟漪......

当大坑组(当时叫做生产队)的队长领着一行7人走进村庄时,男女老少齐来看热闹,有的投过来希冀的眼神,有的却充满疑惑的目光。有些人小声叽叽喳喳道,这群大城市里来的知青能吃得了苦么?能耐得住这里的寂寞么?!队长将知青们领进了生产队的仓库,叫来社员搭起了锅灶,搬来了桌椅板凳和一些吃喝拉撒睡必须的旧家什,算是给远道而来的知青们安下了“家”。队长不无歉意地说:“很对不起大家,山里的条件就是这样......”安顿下来之后,知青们发现,自己所居住的村庄是一个只有几十口人的小村落,它座落于一条狭长的山谷地带,山民们居住的房舍多是土坯泥瓦房,还有一些是杉皮盖顶的干打垒墙壁房和少许的木制结构吊脚楼。放眼望去,满目尽是高山大岭和地处山垅里的层层梯田。这里烧火做饭不用煤,全是用的柴伙,遇有烟囱不畅,则是满屋烟灰,呛得人咳嗽睁不开眼。这里没有电,晚上照明全靠煤油灯、竹篾片、葵花籽杆或松明火把。这里没有碾米机,吃的米全靠砻米、石臼捶米、米筛筛米和簸箕簸米这些工序进行筛选。这里耕作没有机械,全靠牛拉肩扛。这里没有公路,到公社购买生产资料及日用消费品,全靠肩挑手提。这里没有电话没有邮筒,与外界的通信联络只能写信步行几公里山路到公社邮电代办所邮寄,一封信遇有耽搁,十天半月也到不了长沙。这里离县城有三四十公里,没有班车,步行而去,从早走到黑就是一整天,还要发狠赶路。这里没有什么文化生活,一年半载也看不了一两场电影,“清晨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就是听不到喇叭叫”是这里业余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里的粮食还没有过关,山民们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吃不饱,瓜菜代,只能如此将就。知青们从心底里切切实实的感觉到:这里与城里相比,简直就是天地之别啊!

感叹之余,知青们也惊奇地发现,这里虽然是一个地处相对封闭的小山村,但这里山青水秀人淳朴,空气格外的新鲜,没有噪音,没有污染,这也是城里所无法比拟的啊!七位知青暗暗下定决心,既来之,则安之,一切的一切,只要重新开始就是了,相信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是会有所收获的。

农活开始了,山民们开始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这帮细皮嫩肉的城里娃儿妹仔们,他(她)们真能吃得消么?!但是,很快山民们就开始对他(她)们刮目相看了。这帮知青们除了吃饭单独起伙外,生产劳动和晚上学习皆与当地山民一视同仁。他(她)们放下架子,挽起袖子卷起裤脚,下田干活,上山伐木,到公社挑化肥,送“爱国粮”到粮站,脏活累活技术活,样样照着去做。他(她)们以一个小学生的姿态,拜老农为师,不懂就问,不但学会了熟练使用各种劳动工具,从一个门外汉转变成了一个行家里手,而且渐渐地成为了生产队科学种田的骨干成员。通过虚心求教,从浸种育秧、科学施肥、耕作工序和病虫害防治这些“农民活”知青们都能拿得起放得下,很多精细的农活也能单独操作以至熟练掌握达到得心应手的地步。

在繁忙的劳动生产过程中,知青们与当地山民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同志亲。农闲时间,知青们都喜欢去山民家里串门唠家常,知青们讲着城里的奇闻趣事,哼着在长沙流行的花鼓调,让山民们听得如醉如痴;而山民们给知青们绘声绘色讲述着山野中的“鬼神故事”也让知青们听得目瞪口呆,进而大开眼界。平时,公社、大队的干部来大坑检查生产路过知青点时,也会进屋子坐坐,向知青们问寒问暖,着实让知青们感到丝丝温暖和倍受鼓舞。遇有知青有个头痛脑热什么的,山民们只要知晓,连吞吐都不会打,就会赶来用一些“土方子”给治病,效果甚佳。知青要回长沙探家时,山民们还会将一些土鸡蛋、鸭蛋和板栗、毛栗子、笋干玉兰片之类的土特产以及农村柴伙熏过的腊肉让知青们捎去,让城里人大饱口福。知青们也不忘回报,从城里回来,也是大包小包的拎着,带着南方农村人们很少吃到的北方苹果和城里的食品让山民们品尝。知青们从城里弄来半导体收音机,让山民们及时聆听北京传来的“最高指示”,知晓国内外新闻和新近发生的大事。一到冬季,知青们还会自行组织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节目,到各个小村落去巡回演出,格外受欢迎。

知青们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每逢生产大忙季节,七位知青都会勇往直前,纷纷向生产队长主动请缨,要求参加生产队组成的突击队。这样,知青们除了每天参加繁重的体力活外,夜间还要到远离村庄数华里的一个叫做牛荡头的地方去驱赶野猪。知青们睡瞭棚,抗寒冷,按时敲竹筒和引发火药土铳,还不时大声吆喝着,用以驱赶野猪糟蹋粮食。后来因值守的需要,连女知青朱为民、胡兰也“巾帼不让须眉”,勇敢地加入了夜间驱赶野猪的行列。

要说农村劳作也确实辛苦,劳作回来躺在铺上就不想动。但是,知青们也觉得苦中有乐,且乐在其中。是啊,其实大坑并没有坑,只是一条狭长幽深的小山谷而已。一进村口,迎面映入眼帘的是几棵硕大的古枫傍溪而立,遇有秋霜降临,则枫叶火红,迎风招展之际,咿呀作语,林涛阵阵,煞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村庄依山而立,傍水而居,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流静静的绕村而过。远望处,峰仞起伏,山峦叠翠,晓岚夜露,绿树花丛掩映村庄,翠竹深陷丛丛绿色中,俯拾皆是绿色的翡翠。小小木桥架于溪边,鱼虾在水中游弋,晶莹剔透的白色鹅卵石,引得水面波光粼粼,好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素描图。那层层梯田,秋收时节,金黄色的稻穗在夕阳的照射下更显得熠熠生辉;微风乍起,稻浪起伏,骤然陡起波峰浪谷之势,好一幅浓墨重彩的山间水彩画!上山伐木时,知青们和山民们并肩抬着杉杂木,齐声喊着号子,迈出稳健的步伐走上拉木桥......因路途遥远,为节省时间,中午在山野就餐,吃着香喷喷的竹筒煨饭,剥着用山野炭火烘烤的百合,喝着山民们从家中带来的用包谷或黍米酿制而成的老酒,几分醉意几分狂劲,其意融融。在山里劳作,渴了,掬几捧山溪水润喉解渴,顿感心旷神怡,通体透凉,那是比城里的纯净水还要好喝啊!农村里一年到头难得吃几回猪肉,知青们学着山民的样儿,到小溪里摸鱼虾抓螃蟹,去稻田里翻泥巴捉泥鳅,寒露过后,乘着夜色,用松明火把去高山大岭中寻觅田鸡,一番精心烹调加以佐料,瞬间变成美味佳肴,打打牙祭解解馋,也是十分惬意的事。遇有每年中秋来临思念亲人时,知青们则齐聚一起,仰望天上明月,喝着山民们送来的土烧,对酒当歌,没有乐器,击碗起舞弹唱,轻声哼唱着久违的《知青之歌》,让疲惫的心情尽情的流淌和发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