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抚摸逝去的日子一B


  共有134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抚摸逝去的日子一B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严石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71 积分:51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8/9 21:17:00
抚摸逝去的日子一B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8/9 22:28:00 [只看该作者]

 

学校学生会主席亓云天首先带头报了名,他用立志下乡的决心和行动验证了自己对党的忠诚。我也是向学校交过入党申请书的学生,在党的考验面前,如今我该怎么办?当时已是五月中旬,在下乡和升学当中做出最后的抉择已经迫在眉睫。我的思想一直在斗争着,是升学还是下乡一直在我心中进行着殊死较量。最终到底是毛主席著作和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开阔了我的视野,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我终于认识到:上山下乡是我们青年实现革命化的必由之路,这是我党从反修、防修的大局出发的长远之计,至于当医生还是当农民,这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党的事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农村生活的确艰苦,可这不正是磨练我们革命意志的最好课堂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只有在大风大浪中经得起考验的青年,将来才能承担起建设共产主义宏伟大厦的重任;害怕艰苦,贪图享乐,那是懦夫思想,是资产阶级意识的反映……我不能做温室里的花朵,花盆儿难养万年松,我要到农村广阔天地里去经风雨,见世面。

随着这种观念的逐渐形成,我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顿时轻松了许多,热血开始在胸中涌动,激情开始在心中燃烧。

可是每当我回到家中,看到体弱的父亲和还在上小学的弟弟,一种对家庭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又涌上心头。然而,这些也只是在脑海里一闪而逝。因为这些与老一辈革命家当年投身革命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他们为了革命的成功,哪个不是抛家舍业地投入到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中去的?于是,我开始把原来上大学当医生的理想当作“个人奋斗”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在灵魂深处默默地进行着自我批判;把母亲临终前的嘱托看成是老人家美好但却狭隘的心愿。

人一旦被信念左右,自身就得到升华,一切私心杂念都变得无影无踪了。革命英雄主义曾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中国知识分子就是在英雄主义精神滋养下献身于中国革命事业的,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和抗战前线的前辈们,就是在这种精神鼓舞下而将生命置之度外的,在激情燃烧的六十年代,领袖的号召自然会让年轻的知识份子们“敢叫日月换新天”当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时,那些崇拜领袖、崇拜英雄们的知青们,终于找到了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方式。

到农村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终于成为我在人生第一个岔道口上的最后抉择。“党需要我到哪里我就奔向哪里”成为我今生不变的信条。

我绕了一个好大的弯子,跟父亲谈了自己的想法。想不到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心情平静地对我说,只要你有个目标,不是凭着一时的冲动,真的从思想上想通了,将来不半途而废,家里不拦你。我不是十五岁就一个人从关里跑到关外来的?再说这是党的号召,你按毛主席的话选择自己的将来,也是光荣的,不会错的。

我低估了父亲的思想水平,他不但没有扯我的后腿,反而给了我鼓舞和信心。在欢送我们踏上征程的大会上,我的父亲还代表下乡同学的家长在大会上发言,支持我们的革命行动。我从内心钦佩父亲作为工人阶级一员的那种政治觉悟。

亓云天的父亲,那时是哈市某医药公司的党支部书记,他为儿子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能够舍弃个人利益,挺身而出,感到高兴。他鼓励儿子要自强不息,经受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考验,做党的忠实儿女。

李有是家里的独生子,父亲患有严重的肺心病,几年来一直在家休养不能上班,但是这个有着铮铮铁骨的老工人坚信儿子的选择,支持他到农村去。张忠杰的母亲是多年的街道干部,她以一般家庭妇女难以理解的高度,相信自己儿子的选择。久病卧床的父亲是个老党员也不拖他的后腿,鼓励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要有一颗忠于党的红心,在哪都会有出息。

然而这毕竟是少数家长的态度,绝大多数选择下乡的同学还是受到了家庭和亲友们的百般阻挠。不少人因实在难过“家庭关”而打了“退堂鼓”

这些家长一开始认为孩子们只是三分钟热血,赶时髦,没太当回事。后来他们发现孩子们真是认真的,一个个“死不回头”才真的着了急,对于孩子跟他们摆的大道理听也不听,他们骂自己的孩子是书念多了念傻了,不忠不孝,扔下老人往农村跑,不顾老人的感受……。他们找来了知近的亲人,一起向心意已决的孩子进行群体式的劝说,列举种种可怕的现实,试图打通他们的心窍,把他们从“火坑”边上拉回来。

徐德令的父母只有两个女儿,她是小的。他们见自己连恐带哄地也没有说通女儿,就让姐姐来劝她。结果姐姐没有说服她,反而还被妹妹的理想和勇气征服了,后来也帮着她做起父母的思想工作来。两个老人愤怒了,想到了一个办法——把户口本锁起来,让你找不着,你迁不走户口,看你还往哪走?然而徐德令却背着老人撬开了柜子,到派出所办理了迁移手续。

直到真正启程的前夕,不少家长还是流着无奈的眼泪。出发那天,他们站在数以千计的人群当中默默地为孩子祝福。   

我们这几个品学兼优并有一定影响的学生,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冲破了家庭和亲属的种种阻挠,先后向学校党组织表示了自己放弃升学的理想,坚决要求到农村干一番事业的决心。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在全校同学中掀起了轩然大波。高考总复习的秩序再次动荡起来,晚自习时,教室里的学生不足一半,其他人都三五成群的在走廊里或操场上的某个角落议论着每个毕业生不可回避的政治话题。他们还在猜测、观望、犹豫中徘徊着。

在一次大讨论中,几个大胆的同学终于道出了憋了好久一直没敢说出来的心里话,他们提出疑问说:“像他们这样的‘尖子生’真的下了乡,我们觉得实在可惜,因为上大学也是祖国需要,而且他们是最有希望的,难道不下乡就是不考虑国家利益了吗?”党委书记在总结时这样说道:“越是好学生下乡,就越能说明他们是真正的又红又专,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我们的党将来把革命接班人的担子交给他们才最放心。”扭曲的思维向着纵深方向发展,一时间,第八中学先后有五十余名应届毕业生报了名;还有部分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成绩并不那么优秀,不是董加耕式的,虽然也有下乡的愿望,但却未敢提出申请,只好默默地复习功课准备高考去了。

到六月底,我们学校已经有五十几名学生报名下乡了,这几乎占了毕业生总数的四分之一,时任校长的无党派人士候老先生对此深感忧虑,在班子会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却受到书记的批驳。他承受着沉重的政治压力,不敢再多说话,就是这样,最后还是被视为白专道路的黑后台。老师们也震惊了,这种轰轰烈烈、一哄而起的架势多么像头几年的政治运动啊!然而,连老校长都没顶得住的事自己怎能去以卵击石呢?他们只能在心里揣摸,顶多是几个老师在私下里议论,没有人敢提出质疑,但也难免在背地里对自己的得意门生做出某种真诚的暗示。然而老师的真诚往往被我们用另一种真诚推向尴尬,留在他们心中的只剩下了遗憾的叹息。

学校因为有了我们几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优秀学生而感到自豪。在毕业典礼上,我们几个下乡同学都坐在主席台上,个个目光深沉,若有所思,象是从那时就已经开始为“反修”、“防修”及全人类命运担忧了。

到了高考一天天逼近的六月下旬,中央为了纠正“只有下乡才是革命”的偏颇,万里同志的一篇讲话发表在《中国青年报 》上。他指出,毕业生还是应当“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站出来让祖国挑选”。于是,那种极端的风潮才稍见缓和,绝大多数报了名但未能闯过“家庭关”的同学也就顺势退了下来,又重新回到紧张复习中去了。我们学校最后只剩下以学生会主席亓云天为首的、心中自我标榜为“坚定的革命青年”的八名高中毕业生和两名初中毕业生。为了表明自己永不退却的决心,学生会主席把他原来那个带有“个人奋斗”色彩的名字,干脆利落的改为“亓耘田”,以显示信念的永恒和务农的决心;团支部书记陈永祥也把自己带有“资产阶级情调”的“永祥”二字改为“勇翔”,以展示自己要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勇敢翱翔的豪情;徐德令这个留着齐耳短发、性格倔强的姑娘,由于一直无法做通母亲的思想工作,最后竟背着家人撬开了柜子,偷偷地拿出了母亲为了阻止她下乡特意锁起来的户口簿,自己到派出所毅然决然地办理了迁出手续。

具有文学天赋的盛世源和他们班里那个聪明秀气而又多才多艺的女生,曾被同学们认为是志同道合的一双。如今却因为一个抱定拓荒的信念,一个坚守着升大学的理想,都无法说服对方,终于在那个抹着血色夕阳的傍晚,在景色宜人的松花江边,两人做了最后一次长谈,便分道扬镳了。

我们怀着澎湃的心潮纷纷在日记中写道:“是好铁就要百炼成钢,是革命接班人就要看准党指引的方向。”、“‘一穷二白’咱来扫,美好远景咱描画,旗帜朝哪就向哪,党叫干啥就干啥。”、“风来吧,雨来吧,冲破一切艰难险阻,昂首走上布满荆棘的革命路。”

那时,我们都把自己的选择比作当年革命青年从全国各地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壮举,心中洋溢着浪漫而自豪的情怀。正如歌剧《江姐》中“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那段歌词一样:“为劳苦大众求解放,征途上从不怕火海刀山,为革命粉身碎骨心也甘,心也甘”。这在我们心中决不是普通的歌词,它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一种无穷的力量,它是一种伟大的信仰,一种永生不变的誓言。过去,我们未能投身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去流血,而今天却可以在改变农村“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斗争中去流汗。同样可以像江姐们那样“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这是何等伟大的事业!

我们的内心,充满了豪迈。

在那届毕业生正坐着庄严的考场里接受着祖国挑选的时候,我们却在市政府大楼的会议室里,自豪地接受市委领导同志的接见。几个同学在发言中慷慨激昂地表示,我们要“耕掉穷苦旧面貌,耘出蓝天万里霞,战天斗地献青春,描绘锦绣新国家。”“人生理想主义真,广阔天地练红心,主席一声号令下,立志建设新农村。”第二十二中学的女知青徐德令在发言中赋诗一首:“德令向党表决心,定学加耕志不移,要把农村面貌改,绘出一片新天地。”我们一个个义无返顾的决心,热情激昂的表态,战天斗地的勇气和放眼世界的胸怀,让领导同志很受感动。他们终于放弃了原来准备把我们派往条件比较优越的赵光农场的计划,同意了我们要到最艰苦的农村插队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强烈要求。新闻媒体也从此在全市、全省教育界发出了“远学董加耕,近学亓耘田”的号召,当时,作为哈市首批自愿下乡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各种宣传媒体的新闻人物。我们的事迹数次在电台广播、在报纸上刊载……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8/10 9:23:00 [只看该作者]

当时头脑发热,认定了下乡才是真革命,却没有好好想想:下乡后的那条革命之路应该怎么走......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槐乡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34322 积分:200252 威望:0 精华:23 注册:2008/6/12 11:5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8/10 9:33:00 [只看该作者]

我们这代人那,赶上了好年代,唉!......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